劉順字 余其峰 賴秀桃等
摘要遵循蔬菜生產無公害化的要求及廣東地域特點,綜述了廣東地區蔬菜上蚜蟲、黃曲條跳甲、小菜蛾和菜青蟲4種最常見也最嚴重的害蟲的發生規律及生物防治方法(天敵防治、植物及植物源防治、微生物防治)。
關鍵詞蔬菜害蟲;發生規律;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7-104-03
廣東地區氣候環境優越,光照和雨水充足,大部分地區冬季無霜期長,最適宜蔬菜生長,是我國蔬菜的主產區。廣東地區蔬菜生產主要特點是品種多、分布廣、生產季節性不明顯、品種分布區域差異不顯著。蔬菜害蟲在豐富的食物條件和優越的環境條件下可周年繁殖為害。經實地調查,發生最普遍、為害最嚴重的蟲害為蚜蟲、黃曲條跳甲、小菜蛾和菜青蟲。筆者針對廣東地區蔬菜上上述4種重要害蟲蟲情發生規律和生物農藥防治進行了綜述,以期為當地無公害蔬菜生產提供參考。
1蚜蟲的發生規律及生物防治
1.1蚜蟲發生規律
廣東地區的蚜蟲寄主主要有白菜、油菜、蘿卜、芥菜、青菜、菜薹、甘藍、花椰菜、蕪菁等十字花科蔬菜,偏嗜白菜及芥菜型油菜,對有毛的十字花科蔬菜有選擇性。廣東地區年發生數十代,在溫暖的廣東南部地區以無翅胎生雌蚜繁殖,終年為害。蚜蟲在寄主上繁殖幾代后產生有翅蚜,向其他蔬菜上轉移,擴大為害,無轉寄主習性。到晚秋部分產生性蚜,交配產卵越冬。蚜蟲能夠在植物之間傳播病毒,所分泌的蜜露覆蓋于植物表面有利于真菌的傳播,而這些真菌又會對植物造成損害。而蜜露也能夠降低殺真菌劑的效果以及影響蔬菜的呼吸和光合作用[1]。蚜蟲主要以成蟲、若蟲密集在蔬菜幼苗、嫩葉、莖和近地面的葉背,刺吸汁液,此外還可傳播病毒病,引起病毒病發生,造成更大的損失。
1.2蚜蟲生物防治
1.2.1
天敵防治。蚜蟲的天敵有七星瓢星、異色瓢蟲、食蚜蠅[2]及蚜霉菌等,草蛉可捕食蚜蟲卵和初孵幼蟲,它們對蚜蟲有不可替代的滅殺作用。實際防治中,通常采用天敵防治法來防治只直接取食為害但不傳播病毒的蚜蟲。由于不傳播病毒的蚜蟲只有在大規模發生時才會造成較大經濟損失,而傳播病毒的蚜蟲卻在密度較低時就能間接地帶來較嚴重的危害。因為天敵依賴于寄主而生存,很難將蚜蟲全部滅盡。因此,實際過程中,由外傳入的蚜蟲比本地蚜蟲更易進行生物防治,且效果更加明顯。主要是因為從原產地引入的蚜蟲天敵,當它們擺脫了控制自己的天敵后,就可對蚜蟲產生更好的防控作用。另有研究表明,天敵在較溫暖的環境比在低溫環境下對蚜蟲數量的影響更加明顯。說明在能人工控制條件的環境中,如溫室,通過對溫度的控制用天敵防治蚜蟲,成功的可能性更大[3] 。
1.2.2
植物及植物源防治。
徐建陶等[4]分別采用浸葉法和浸漬法測定了苦參堿和印楝素對瓜蚜的室內毒力,結果表明2種藥劑對瓜蚜有較好的毒殺作用,其毒力均明顯高于對照藥劑吡蟲啉,苦參堿的毒力又顯著高于印楝素。趙千等[5]用神雨、神麻和百麻3種植物源殺蟲劑對各種蚜蟲進行室內殺蟲效果試驗,發現神雨對槐蚜、菊花蚜、桃大粉蚜、禾蚜和麥蚜等蚜蟲的殺蟲效果尤其顯著。另有報道厚果雞血藤種子和根的提取物對桃芽有很高的觸殺活性;毛金竹、白紋短穗竹、灰水竹、毛竹、青皮竹、巨縣苦竹提取物對蘿卜蚜蟲96 h的觸殺校正死亡率達90%以上;巴豆、醉魚草、辣蓼、博落回、冰草等提取物對菜蚜蟲也具有較好的毒殺作用[6]。
1.2.3
微生物防治。
廣東蚜蟲的病原真菌流行病多發生在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4月,田間小氣候對真菌病的發生及流行影響很大,通常近地面的葉片或心葉部分的蚜蟲感染的比例較高,尤其雨后最顯著。蘇德明等[7]報道菜縊管蚜在危害青菜的心葉時,真菌的發生甚為普遍,但在留種蘿卜的花蕾和青莢上的蚜蟲則未見發病。李忠等[8]用蟬擬青霉侵染蚜蟲處理48 h后3 L菌株發酵產物對蚜蟲的致死率最高,可達94.38%,處理7 d后孢子對蚜蟲的校正死亡率可達83.52%,菌絲對蚜蟲的校正死亡率可達82.35%。
2黃曲條跳甲的發生規律及生物防治
2.1黃曲條跳甲的發生規律
在廣東地區黃曲條跳甲的發生危害每年有春夏和冬季2個高峰期。第1個高峰期發生在4 月上旬至5月下旬,9月中旬以后種群數量再次升高成為第2個發生高峰期,12月下旬到翌年3 月下旬種群數量維持在較低的水平。黃曲條跳甲為害甘藍、花椰菜、白菜、菜薹、蘿卜、蕪菁、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為主,但也為害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黃曲條跳甲在廣東地區為害猖獗:廣東省2011年上半年有近40萬hm2次菜地發生黃曲條跳甲的危害,約占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9]。成蟲啃食葉片,造成葉片孔洞、光合作用降低,最后只剩葉脈,甚至死亡;以成蟲和幼蟲2個蟲態對植株直接造成危害。成蟲食葉,以幼苗期最重;在留種地主要為害花蕾和嫩莢。幼蟲只危害菜根,蛀食根皮,咬斷須根,使葉片萎蔫枯死。
2.2黃曲跳甲生物防治
2.2.1
天敵防治。
繭蜂是黃曲條跳甲重要的寄生性天敵,如食甲繭蜂(Microctonus vittatae)和兩色湯氏繭蜂(Townesilitus bicolor)可以穩定寄生黃曲條跳甲,泡大眼長蝽(Geocoris bullatus)可捕食黃曲條跳甲成蟲,步甲、螞蟻等可捕食黃曲跳甲幼蟲和蛹[10]。
2.2.2
植物及植物源防治。
有研究表明,品皂苷0.05%濃度葉面噴施對黃曲條跳甲成蟲產生很強的拒食作用[11] ,印楝素對黃曲條跳甲種群的控制效果比較明顯,其主要機理是對成蟲有驅避作用和拒食作用,從而減少了成蟲對蔬菜幼苗的危害。馬纓丹、魚藤根的植物提取液都對黃曲條跳甲有控制效果[9]。
2.2.3
微生物防治。
黃運霞等[12]在廣西南寧市郊土壤中分離到堅強芽孢桿菌對黃曲條跳甲成蟲表現出較好的毒殺作用。鄺灼彬等[13]研究了一株分離自小猿葉甲(Phaedon brassicae)的球孢白僵菌對黃曲條跳甲的致病能力。斯氏線蟲屬(Steinernemacarpocapsae)和異小桿線蟲屬(Heterorhabditis)對黃曲條跳甲也具有較好的控制效果[10]。
3小菜蛾的發生規律及生物防治
3.1小菜蛾的發生規律
廣東地區小菜蛾每年發生的世代為20代左右,發生量大,每個季度都會發生,全年循環危害,抗性上升較快。成蟲產卵期和壽命都比較長,世代重疊較嚴重。小菜蛾適合在20~30 ℃的環境中生長發育。在廣東地區,出現3~6和8~11月份2個高峰期,且秋季明顯比春季為害嚴重。粵北地區越冬蛹一般在5月份天氣變暖后開始羽化,其越冬代成蟲的壽命較長,可達100 d,其他各代成蟲壽命短很多,一般為11~28 d。成蟲羽化后當天即可進行交尾,1~2 d后即可產卵。產卵期一般為10 d左右。幼蟲共4齡,初孵幼蟲喜歡潛入葉肉取食,2齡初從“隧道”中退出,取食下表皮和葉肉,3齡后可將葉片吃成孔洞。幼蟲通常非常活躍,遇到驚動會即時迅速扭動、倒退、翻滾或即時吐絲下垂逃避。老熟幼蟲一般在被害對象上吐絲做薄繭,在繭內化蛹。蛹期為5~15 d,平均為9 d。成蟲喜歡晝伏夜出,白天常隱藏在植株的蔭蔽處,夜間出來進行尋食等活動,其具有趨光性,成蟲晚上趨光的高峰時間為19:00~23:00。
3.2小菜蛾生物防治
3.2.1
天敵防治。
我國對小菜蛾天敵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如研究者對菜蛾絨繭蜂、菜蛾嚙小蜂、頸雙緣姬蜂和擬澳洲赤眼蜂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突破。同時,在研究中發現有些天敵昆蟲被其他寄生蜂重寄生,重寄生限制了天敵對小菜蛾種群的控制作用,但被認為不會產生重大的經濟影響,因此,小菜蛾天敵防治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化學殺蟲劑的使用亦極大地破壞了天敵作用的有效性,降低了小菜蛾天敵的防效[14]。
3.2.2
植物及植物源防治。
郭達偉[15]報道苦皮藤1%乳油及魚藤酮2.5%乳油具有較好的殺蟲活性及拒食作用,尤其是苦皮藤1%乳油,3個試驗濃度對小菜蛾的室內殺蟲效果均在90%以上,非選擇性拒食率也在90%以上。顧鑫[16]報道植物提取液中川楝籽表現出較好的殺蟲活性,小菜蛾死亡率接近90%。
3.2.3
微生物防治。Bt是目前使用廣泛、用量最多的微生物殺蟲劑,但在長期大量使用Bt的區域,小菜蛾的抗性日益嚴重,小菜蛾對其抗性的研究也是目前生物農藥的研究熱點之一,為了減緩抗性問題,主要進行了使用不同Bt制劑或毒素、篩選新菌株、轉Bt毒素基因抗蟲作物等方面的研究[17]。根蟲瘟霉也被認為是防治小菜蛾最有潛力的真菌之一,對小菜蛾的幼蟲、蛹和成蟲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球孢白僵菌對小菜蛾也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尤其是對抗Bt種群的效果較佳。另外蠟螟GmNPV、苜蓿銀紋夜蛾AcNPV、廣譜型芹菜夜蛾SfNPV等多種核型多角體病毒對小菜蛾幼蟲的防效顯著,其LD50為小菜蛾顆粒體病毒(PxGV)的10倍以上[14]。此外,昆蟲病原線蟲是新型的殺蟲劑,以小卷蛾線蟲和異小桿線蟲的防治效果較好[18]。
4菜青蟲的發生規律及生物防治
4.1菜青蟲的發生規律
菜青蟲1年發生多代,發生世代由北到南不斷增加,廣東地區為7~8代,廣東地區無越冬,有2個發生高峰期:4~6和9~11月。成蟲白天活動,以晴天中午活動最盛,壽命14~35 d。產卵對十字花科蔬菜有很強趨性,尤以厚葉類的甘藍和花椰菜著卵量大,夏季多產于葉片背面,冬季多產在葉片正面。卵散產,幼蟲行動遲緩,不活潑,老熟后多爬至高燥不易浸水處化蛹,非越冬代則常在植株底部葉片背面或葉柄化蛹,并吐絲將蛹體纏結于附著物上。
4.2菜青蟲生物防治
4.2.1
天敵防治。目前,已知的菜青蟲寄生性天敵昆蟲有60多種,其中防效較好的是廣赤眼蜂微紅絨繭蜂和鳳蝶金小蜂。節肢動物類的中華微刺盲蝽和蜘蛛是菜青蟲的主要捕食性天敵,常用于菜青蟲的防控[19]。
4.2.2
植物及植物源防治。金永玲等報道了印楝素對菜青蟲的田間防治效果較好,最高防效均達到90%以上[20]。戴玉池等采用除蟲菊、煙桿、黃藤等5種植物,通過科學方法提取有效粗成分,按一定的比例復配成新型植物性農藥,對菜青蟲進行藥效試驗,取得了明顯的防治效果[21]。
4.2.3
微生物防治。
菜青蟲的微生物防控研究中,白僵菌防治2~3齡菜青蟲效果顯著[22],但在實際應用中,宜在菜青蟲發生初期噴施,有利于增強菜青蟲的防效。同時,Bt在防治菜青蟲方面也表現出良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采用Bt 100億活芽孢/g可濕性粉劑1 000倍稀釋液,藥后7 d的蟲口減退率可達84.7%[23]。另外,用菜青蟲顆粒體病毒(GV)防治菜青蟲也是微生物防治的常見方法,且具有不污染環境、不殺傷天敵、安全無殘毒和專化性強等優勢。此外,有報道昆蟲病原線蟲共生細菌致病桿菌和光桿狀菌的一些菌株發酵液對菜青蟲也顯示出較好的活性,尤其是對菜青蟲表現出較強的口服毒性[24]。
5結語
蔬菜是人們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農產品,保證其品質安全十分必要,每一個提高蔬菜產品源頭質量的措施均值得重視。生物農藥較化學農藥具有安全性好、作用機理獨特、相容性好等優點,同時也有許多不足之處,還需繼續研究加以克服,如生防效果不穩定、眾多生物防治還需結合其他手段等。但是,隨著人們對無公害蔬菜品質的日益重視及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生物農藥有望成為蔬菜上防治病蟲草害的首選農藥。廣東地區作為病蟲草害發生較為嚴重的區域,倡導科學可持續性發展的生物防治,將是源頭解決農藥殘留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劉樹生.蚜蟲的生物防治[J].中國生物防治通報,1985,1(3):37-40.
[2] 王文才,劉書茂.遼寧地區食蚜蠅種類、習性及對蚜蟲控制的初步觀察[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82(2):73-79.
[3] MACKAUER M,WAY M J,DELUCCHI V L.Myzus Persicae Sulzer and aphid of world importance[M]//DELUCCHI V L.Studies in Biological Controlpp.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51-119.
[4] 徐建陶,高聰芬,孫定煒.幾種植物源農藥對蚜蟲的生物活性測定[J].上海農業學報,2008,24(1) : 91-94.
[5] 趙千,楊春清,孫明舒.3種植物源殺蟲劑防治蚜蟲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4):1488-1489.
[6] 商顯坤,曾濤,曾憲儒,等.植物源農藥對蚜蟲控制作用的研究概述[J].廣西植保,2009,22(4):21-23.
[7] 蘇德明,忻介六.上海蔬菜蚜蟲真菌病的觀察[J].植物保護學報,1963,6(2):221-223.
[8] 李忠,金道超,鄒曉,等.蟬擬青霉對蚜蟲的致病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5):7882-7883.
[9] 賀華良,賓淑英,林進添,等. 蔬菜害蟲黃曲條跳甲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12(12):80-83.
[10] 王果紅,韓日疇.黃曲條跳甲的生物防治[J].中國生物防治,2008,24(1):91-93.
[11] 張茂新,凌冰.黃曲條跳甲防治技術研究新進展[J].植物保護,2000,26(6):31-33.
[12] 黃運霞,黃榮瑞,李焜華.堅強芽孢桿菌對黃條跳甲的毒效初步試驗[J].中國生物防治通報,1992,8(4):145-147.
[13] 鄺灼彬,呂利華,馮夏,等.球孢白僵菌對四種十字花科蔬菜害蟲的兼控潛力評價[J].昆蟲知識,2005,42(6):673-676.
[14] 周瓊,梁廣文.小菜蛾的天敵類群及其利用現狀[J].昆蟲天敵,2001,23(1):35-42.
[15] 郭達偉.幾種植物源殺蟲劑對小菜蛾的殺蟲活性和拒食試驗[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8,29(6):21-23.
[16] 顧鑫.幾種植物源殺蟲劑對小菜蛾防效的初步篩選[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2):38-40.
[17] 龐雄飛,張敏玲.小菜蛾的生物防治問題[J].生態科學,1995(2):78-83.
[18] 劉青娥,夏更壽.小菜蛾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10):1919-1920,2002.
[19] 黃艷君,浦冠勤.菜青蟲的生物防治技術[J].農業災害研究,2012,2(3):14-16.
[20] 金永玲,王麗艷,高玉剛.幾種生物源農藥對菜青蟲的防治效果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4):7407-7408.
[21] 戴玉池,銀海強,戴勇,等.植物性復配農藥百蟲敵3號對菜青蟲的防治效果[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3,26(3):86-89.
[22] YIN J L. Occurrence law of cabbage butterfly in China and its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J].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0,1(2):21-25.
[23] 胡雅娣,趙基英.3種生物藥劑對菜青蟲的防效比較[J].農技服務,2010,27(1):49.
[24] 劉崢,簡恒,楊秀芬,等.昆蟲病原線蟲共生細菌發酵液對棉鈴蟲和菜青蟲的口服毒性[J].植物保護學報,2003,30(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