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才高 周愛珠 徐剛勇
摘要在衢州市衢江區選擇適宜的稻田,經過3年的試驗發現稻鱉共生是一種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生態型種養方式,是一條生態循環的新路子。利用共生系統,不僅能提高了農田的利用率,使農民增產增收,而且能有效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對環境的壓力。
關鍵詞水稻;鱉;養殖;效益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7-157-01
Experiment of Rice Turtle Symbiosis Benefits
LIU Cai-gao, ZHOU Ai-zhu, XU Gang-yong (Zhejiang Quzhou Qujiang Crop Management Station, Quzhou, Zhejiang 324022)
Abstract In Qujiang District of Quzhou City, selecting appropriate rice paddies, three years test found that rice turtle symbiosis is a good ecological planting method with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a new eco-cycle way. Using of symbiosis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farmland,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farmers income,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essure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Rice; Turtle; Breeding; Benefit
稻鱉共生種養結合技術是利用生態學原理,將水稻種植和鱉的養殖有機結合在一起,利用鱉的雜食性及晝夜不息的活動習性,為稻田除草、治蟲、肥田,同時稻田為鱉提供活動、休息、避暑場所和充足的水以及豐富的蟲、螺、草籽等食物,稻鱉二者之間相互依賴、互相促進,是一種種養結合生態型的綜合高效種養模式[1]。由于在鱉的養殖中全程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保證了稻米的食用品質,生產的商品鱉和稻米達到了有機食品的標準[2-3]。2012~2014年在衢州市衢江區大洲鎮獅子山村種養大戶傅孔明處開展試驗,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稻田的凈收入達到362 205元/hm2,超過“千斤糧,萬元錢”的高產高效的種養目標。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基地的選擇。
試驗在衢州市衢江區大洲鎮獅子山村種養大戶傅孔明承包的10 hm2水稻田進行,該水田水源條件好,水質清新,水流通暢,無污染,排灌方便,土質良好,土地平整,田底肥而不淤。
1.1.2鱉池的建造。
在選好的稻田田埂周圍用磚塊或水泥板建造高出地面50 cm的圍墻,頂部壓檐內伸15 cm,圍墻和壓檐內壁涂抹光滑,并建好進排水口防逃設施。此后,在稻田一側開上口寬3 m、下口寬2 m、深1~1.5 m的鱉溝(溝水面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10%),作為喂飼料和鱉冬眠的場所。
1.1.3品種的選擇。
水稻種植單季雜交晚稻,品種選擇浙江省寧波市農業科學院培養的秈粳雜交超級稻新品種,2012~2013年為甬優12號,2014年為甬優538。該系列品種雜交優勢強、根系發達、分蘗力強,高產、優質、抗病蟲,特別是莖稈健壯,抗倒性好。鱉品種選擇生長速度適中、品質優良、抗逆性強,能適應多種養法的中華鱉。
1.2技術措施
1.2.1水稻栽植。
水稻品種選擇耐肥力強、莖稈堅硬、抗倒伏、抗病害、產量高的優質高產良種甬優12號、甬優538,通過強化技術措施來改善稻株個體生長的環境,達到強根促孽、充分挖掘個體生長潛力、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的目的。
1.2.1.1小苗早栽。
育苗方式采用塑盤育苗或旱育秧,秧齡15~18 d、葉齡2.5~3.5葉時移栽。從苗床取秧后盡快移栽。移栽時盡量小心,減少秧苗損傷。小苗移栽能提高低節位分孽發生率,發揮水稻的分孽優勢。
1.2.1.2單本稀植。
每叢栽插1株,密度為13.5萬叢/hm2,稀植的秧苗生長空間較大,從而能產生更多的分孽,根系發達,能更好地從土壤中吸取養分。
1.2.1.3增施有機肥。
強化栽培注重多施有機肥,不施化肥。一般施腐熟有機肥7 500 kg/hm2左右。通過大量施用堆肥和欄肥等腐熟有機肥來肥沃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團粒結構,促進根系生長,實現水稻的可持續發展。
1.2.2幼鱉投放。
4月可以放養幼鱉入鱉溝,投放體重200 g的幼鱉,大田投放密度為3 750只/hm2,要求規格整齊、年齡相同、體質健壯。幼鱉投放前,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藥物在稻田消毒,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1.2.3鱉的飼養。
鱉池放入幼鱉后,每天在鱉池投喂2次鱉膨化飼料,在單季稻移栽10~15 d 后,讓幼鱉進入水稻田實施稻鱉共生。稻鱉共生期間也要按時投喂,隨著鱉的長大,投喂量也可適當增加,還可喂一些新鮮的小魚小蝦,10月以后,鱉也隨著氣溫的下降而停止覓食,不需要再喂食。
1.2.4病蟲防控。
在試驗區田間增設殺蟲燈和害蟲誘捕器,同時在周邊種植大豆和芝麻等密源植物,就更不需要防蟲害[4]。由于單季晚稻種植密度較稀,水稻紋枯病等病害發生很輕,不需要防治。在混養區內,一旦發現死鱉就及時清理,平時對稻田視情況用生石灰、漂白粉進行消毒,從而最大限度減少鱉疾病的發生。
1.2.5水溫調控。
平時應注意巡塘,加注新水,使田間水深保持在15~20 cm;高溫季節應適當加深水位,使水溫控制在20~33 ℃范圍內。
1.2.6水稻收獲。
單季晚稻成熟后,為便于機械收割,需放干田間水分,此時鱉會自動轉移至鱉溝內繼續生長,直至次年水稻移栽后又自動轉移至稻田中。
2結果與分析
種養大戶傅孔明2012年建成稻鱉共生混養區10 hm2,分別于2012年6月28日、2013年7月31日和2014年6月29日投放規格為0.2 kg/只的中華幼鱉3 750只/hm2。水稻產量分別于2012年10月29日、2013年9月29日和2014年10月10日由衢州市農業局組織專家對試驗單季晚稻進行測產驗收,產量分別為7.614、9.479和8.265 t/hm2;中華鱉產量于 2013年9月22日和2014年9月25日由水利部門組織專家對試驗中華鱉測產驗收,產量分別為2.10和2.16 t/hm2。
2.1經濟效益
從表1可以看出,2012~2014年傅孔明戶單季稻平均單產為8.453 t/hm2,收入118 337元/hm2,減去成本23 381元/hm2,平均收益為94 956元/hm2;養鱉平均產量1.420 t/hm2,收入426 000元/hm2,減去成本158 750元/hm2,平均收益為267 250元/hm2;總收益為362 206元/hm2,經濟效益顯著。
表12012~2014年稻鱉共生收益分析
年份單季晚稻產量t/hm2收入元/hm2成本元/hm2收益元/hm2
養殖鱉產量t/hm2收入元/hm2成本元/hm2收益元/hm2總收益元/hm2
20127.614106 59621 88684 710--150 000-150 000-65 290
20139.479132 70624 032108 6742.100630 000161 250468 750577 424
20148.265115 71024 22591 4852.160648 000165 000483 000574 485
合計25.358355 01270 143284 8694.2601 278 000476 250801 7501 086 619
均值8.453118 33723 38194 9561.420426 000158 750267 250362 206
注:-表示未投產。
2.2社會效益
稻鱉共生基地的建設可帶動低產田、低洼田調整種養模式,為社會提供優質安全的糧食和水產品,實施生態型生產模式,提高整體效益,帶動農戶增收。
2.3生態效益
稻鱉共生是一種生態型高產、高效種養新技術。鱉的養殖為水稻提供優質肥源,水稻的種植則為鱉的養殖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該模式的實施可有效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對環境的壓力。
3小結
稻鱉共生是一種高效、生態、節能型的種養方式,是利用共生,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系統工程方法和健康消費理念的有力實踐。通過建立稻鱉共生基地,可以探索出一條稻田養殖和穩糧增收的有效途徑,并繼而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也可以提高農田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湯亞斌,馬達文,程咸立,等. 稻鱉共生模式試驗 [J].水產導刊,2012(9):94-95.
[2] 沈建慶,方志峰,程勤海,等.機插稻田稻鱉共生生態控草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3(6):698-699.
[3] 顧博賢.中國甲魚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69-70.
[4] 祝增榮,呂仲賢,俞明全,等.生態工程治理水稻有害生物[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