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歌曲是聲樂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20世紀20年代,藝術歌曲創作流傳到我國,以著名作曲家青主的《大江東去》為開山之作,后又有趙元任創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藝術魅力和流傳度相當高的作品。
【關鍵詞】20世紀初期;藝術歌曲;題材;伴奏
一、藝術歌曲體裁之界定
藝術歌曲與其他聲樂體裁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首先是個人感情的抒發,不可能空穴來風,所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其次,歌詞選用的都是文學性較高的詩作,有些是名家名作,而不是信手拈來。再次,藝術歌曲在創作之始就指定好了聲部,如:男中音、男高音、女中音等,一般都是為這一聲部所特有(原譜遺失或其他聲部要作為練聲曲需移調進行演唱的則另當別論)。最后,藝術歌曲的伴奏并非一般意義上的伴奏,藝術歌曲是“聲樂和伴奏的二重奏”,可見伴奏的重要性。伴奏樂器一般都為鋼琴,并且伴奏的創作和歌曲的創作一般為同一作曲家。作曲家在創作時往往是對兩者進行同時構思。具備以上四點才可稱為藝術歌曲,這不是某一音樂家閉門造車的理論,而是藝術歌曲在兩百多年的創作歷程中的共同點,當然我國的藝術歌曲也是符合這四點的。
由于種種原因,現在很多人對藝術歌曲的界定變得模糊不清,認為除了歌劇的選段以外,藝術性高一點的歌曲都歸屬為藝術歌曲,包括抒情歌曲,影視作品的主題曲或插曲,甚至包括某些合唱都稱為藝術歌曲,這是對這一藝術體裁概念上的模糊。當然,任何藝術形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在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但為了迎合或者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無論對創作技巧、音樂語言上等做怎樣的變化,都要保住最基本的“規矩”,不然就沒有藝術歌曲這個詞了。
二、20世紀初藝術歌曲的發展概況
(一)20年代藝術歌曲的創作概況
20世紀20年代去歐洲專業學習音樂的留學生開始大批陸續的回國,并投入到了新音樂的創作中去。創作出了大量的具有永恒審美價值的帶有中國民族色彩的藝術歌曲,如被音樂界公認為是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由著名作曲家青主為男中音聲部創作的《大江東去》,還有他為女高音聲部創作的《我住長江頭》等,同一時代的還有肖友梅創作的《問》、趙元任創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這些藝術歌曲已經是高等院校聲樂學生的必唱曲目,同時20世紀20年代是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奠基期。
(二)30—40年代藝術歌曲的創作概況
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到處都是戰火,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是當時人們最大的心愿,所以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的題材大多是渴望民族獨立的,使得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既有鮮明的時代性,又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有:黃自的《春思曲》,陳田鶴的《山中》,劉雪庵的《紅豆詞》,賀綠汀的《嘉陵江上》,江定仙的《歲月悠悠》等。在中國的藝術歌曲史上20世紀30—40年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標志著我國的藝術歌曲創作從稚嫩走向了成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高產期,很多藝術歌曲以其較高的藝術價值被編入了高等院校的聲樂教材曲集,今天的藝術歌曲創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著那一時期的影響。
三、20世紀初期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風格特征
(一)題材選取的特征
以古體詩為題材創作的藝術歌曲大多選用的是流傳度極廣、文學性較高的詩詞。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可以起到“借古諷今”、“以古喻今”的效果,可謂是一舉兩得。代表作品有青主以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題材創作的《大江東去》,黃自以宋代詞人王灼的詞創作的《點絳唇賦登樓》等,這些詩詞大多可以表達作曲家當時的內心感受,包括愛國憂民、離別思念等情感的表達。
第二種便是以新體詩為題材創作的藝術歌曲。這一題材的藝術歌曲最能直接的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心理世界,這一題材的藝術歌曲可以成為史書性的音樂作品。代表作品很多,主要有: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黃自的《玫瑰三愿》,肖友梅額《問》等等,涵蓋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深入,最多的還是以抗日救國為題材的新體詩為題材創作的藝術歌曲。代表作有張寒暉的《松花江上》、賀綠汀的《嘉陵江上》、劉雪庵的《長城謠》、夏之秋的《思鄉曲》等作品。這些藝術歌曲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帶有濃重的時代性,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二)音樂創作上的特征
首先是曲式結構上面,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大量吸取西方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或者其他音樂形式的曲式結構,這一時期藝術歌曲所取得的成就和這一曲式的應用是由直接關系的。單二部和帶尾聲的單二部和單三部是這一時期藝術歌曲的創作中最為常見的曲式,如張寒暉的《松花江上》是一首帶尾聲的單二部曲式作品,夏之秋的《思鄉曲》是一首單三部曲式的作品。
調式調性的運用方面。在這之前無論何種音樂形式的創作基本都是從頭至尾用一個調式調性,作品中只有旋律的變化,很少有調式調性的變化。在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創作中作曲家開始嘗試將西方的調式調性的轉換運用其中,這樣就帶給人們以前所從未有過的審美感受。代表作品是趙元任創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在這一首作品中作者運用了:關系大小調、同主音大小調的轉化,這樣就可以讓彼此分開的樂段又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全曲自然流暢又變化豐富,所以這首作品雖已近百年但藝術生命力有增無減。
20世紀初的藝術歌曲是我國聲樂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音樂史和聲樂史上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今天,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成為聲樂演唱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本人拋磚引玉,旨在為后來的學習者、研究者提供點滴之經驗,以使他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挖掘出更多的東西。
參考文獻
[1]胡天虹.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J].交響,2001(02).
[2]周為民.對“五四”時期以來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回顧與思索[J].樂府新聲,1999(03).
[3]廖輔叔.從藝術歌曲的定名說起[J].人民音樂,1999(09).
作者簡介:張歡歡(1990—),女,甘肅隴南人,蘭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2013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