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以2014年為例,利用氣候學的原理與方法,介紹了菏澤市出現的主要氣候事件,并對事件災情影響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2014年菏澤市全市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平均年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少,日照時數比常年偏少;主要氣候事件冬季有積雪、霧霾,春季有大霧、陰霾,夏季有暴雨、洪澇、大風、冰雹,秋季有連陰雨等,其中暴雨、洪澇、大風、連陰雨災情影響較大。總體來看,2014年極端天氣較少,尚屬較好年景。
關鍵詞菏澤市;氣候事件;災情;影響
中圖分類號S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7-215-02
The Major Weather Events and Disaster Analysis of Heze City in 2014
LI Na
(Liangshan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Jining, Shandong 272600)
AbstractUsing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limatology, the main climatic events of Heze in 2014 were introduced, the disaster effec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2014 the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was higher than usual,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slightly less than all the year round, sunshine time was less than normal of Heze City. The main winter climate events are: snow, fog; spring are: fog, haze; summer are: rainstorm, flood, wind, hail; autumn has: sounds, etc. the rainstorm, flood, wind, sounds have large effects on disaster. Overall in 2014, extreme weather is less and is a good year.
Key wordsHeze City; Meteorological events; Disasters; Impact
近年來,我國對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和時間變化特點進行了許多研究。已有的研究包括采用過去幾十年氣候資料和統計技術對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率和強度年代變化特點及長期趨勢的分析,以及采用氣候模式模擬技術對未來可能氣候極端事件發生頻率變化的分析等[1]。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交界,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平均氣溫為13.9 ℃,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多集中在夏季,水熱同季,適合大多數作物的生長。菏澤是氣象災害天氣的多發地區,旱澇、暴雨、霜凍、大風、冰雹等時有發生,且近十年來氣候變暖趨勢明顯。筆者在此對2014年菏澤市主要氣候事件進行全面分析,初步總結了有關極端氣候變化觀測研究的若干進展,并簡要討論了研究中仍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工作方向。
1積雪
受暖濕氣流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2014年2月4~7日菏澤市全市出現一次較大的降雪天氣過程,最大積雪深度在9~14 cm,積雪日數在8~12 d,此次降雪天氣導致全市大部分路段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道路結冰,積雪給交通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
2霧霾
2014年菏澤市多次出現霧霾天氣,冬季全市平均出現大霧8.2 d,霾日數在4 d(單縣)~68 d(定陶);春季共出現大霧天氣49站次,出現霾145站次。霧霾天氣分布范圍廣、濃度大、持續時間長,不僅影響公路交通,由于空氣質量差,對人民生活和身體健康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3暴雨、洪澇
受低渦切變線的影響,2014年7月3日夜間至5日菏澤市出現強降水天氣過程,全市平均降水量達36.2 mm,其中鄄城、鄆城降雨量較大,形成洪澇災情。最大降雨量鄄城舊城鎮達159.0 mm,其中鄄城10個鄉鎮、鄆城6個鄉鎮不同程度發生澇災。此次降水因降水過程短、降水量大,主要造成了路面積水、農田積水、房屋倒塌等災害。
據統計,鄄城從7月3日晚到7日05:00,連續降雨形成害情,洪災范圍涉及鄄城10個鄉鎮,200多個行政村,500多個自然村,受災戶數10萬多戶,受災3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2萬hm2,成災面積9 610 hm2,大面積農作物積水嚴重,直接經濟損失4 894萬元;因災倒塌房屋10間、損毀房屋210間,直接經濟損失110萬元;因災沖毀橋涵360座,直接經濟損失360萬元;沖毀道路20 000 m,直接經濟損失300萬元;損毀瓜果120 hm2,直接經濟損失540萬元;損毀苗圃150 hm2,直接經濟損失658萬元;因災轉移人口 3 605人。造成總經濟損失6 862萬元。受災情況尤以舊城鎮和李進士堂鎮和董口鎮最為嚴重。鄆城全縣受災人口95 910人,緊急轉移人口2 29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 290 hm2,成災面積927 hm2,嚴重倒房64間,一般倒房97間,直接經濟損失1 186萬元,其中楊莊集鎮最大降水量126.3 mm。城區及田間積水嚴重,部分農作物受災。
4大風
受高空槽及切變線影響,2014年7月14日17:18~20:45菏澤市各縣區出現了強對流天氣,全市出現了雷雨大風天氣,最大風速為曹縣,達17.7 m/s,全市平均降水量10.0 mm,最大降水量出現在菏澤市區水利局雨量觀測站,為62.8 mm。受此次強對流天氣影響,巨野、曹縣、單縣等30個鄉鎮受災嚴重。據統計,全市受災人口67 916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 983 hm2,成災面積1 027 hm2,大風刮倒折樹木10 000余棵,損壞蔬菜大棚70多個,倒塌房屋30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 400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1 205.3萬元,基礎設施損失10萬元,家庭財產損失34.7萬元。此次天氣過程造成巨野的章縫鎮、獨山鎮、田莊鎮和董官屯鎮4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20 3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 000 hm2,成災面積490 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造成曹縣18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40 176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 430 hm2,成災面積397 hm2,倒塌房屋30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50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715.3萬元,家庭財產損失34.7萬元;造成單縣8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7 44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53 hm2,成災面積140 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490萬元。
受副高邊緣西南氣流影響,7月19日17:00~20日08:00菏澤市全市大范圍出現地區雷雨大風天氣,鄆城、成武、單縣出現強風,瞬間風力達10級。受此次強對流天氣影響,鄆城、成武、單縣等縣區8個鄉鎮受災嚴重。據統計,全市受災人口6 424余人,轉移群眾124人,玉米、棉花等農作物部分出現倒伏現象,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59.67 hm2,其中成災面積8 hm2,嚴重損壞房屋42間,大風刮拆大樹約5 000余顆,20余個養殖大棚受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01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198萬元。此次天氣過程造成鄆城縣黃堆集、張營、楊莊集3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2 18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47 hm2,嚴重受損房屋42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3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94萬元;造成白浮圖鎮受災,受災人口達2 700余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06.67 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80萬元;造成高韋莊鎮、李新莊鎮、黃崗鎮、東城街道等4個鄉鎮受災嚴重,全縣受災人口1 54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6 hm2,其中成災面積8 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8余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104萬元。
5連陰雨
2014年9月14~18日,菏澤市持續5 d出現連陰雨天氣,此次連陰雨天氣全市平均降水量98.2 mm,多數縣區區域站降水量累計超過100 mm。 此次持續陰雨天氣給秋收帶來不利影響,對玉米灌漿后期生長、棉花的吐絮及采摘影響較大,同時還造成棉鈴爛桃,降水使農田濕度較大導致田間病蟲害發生,最終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據統計,全市受災人口200 750余人,轉移群眾30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3 694 hm2,主要為玉米、棉花、大豆等農作物,嚴重損壞房屋117間,一般損壞房屋483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 323.2萬元。連續降雨使鄆城縣、曹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災害,此次連續陰雨天氣造成鄆城縣受災人口66 400人,緊急轉移人口107人,分散安置人員107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 946 hm2,嚴重損壞房屋57間,一般損壞房屋329間,直接經濟損失1 038萬元;造成曹縣受災人口134 350人,轉移人口197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0 748 hm2,倒塌房屋60間,一般損壞房屋154間,直接經濟損失1 285.2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1 209.8萬元。
6小結
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及自然因素等的綜合影響,全球氣候不斷出現大范圍異常現象,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給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筆者全面整理闡述了2014年菏澤市主要發生的氣候事件并分析了其造成的災情及影響。由此總結引申出對抗極端天氣的方法和對策,目前涉及極端氣候變化研究的資料處理和分析方法方面還需改進,對于區域極端氣候變化的綜合分析仍然比較薄弱,在極端氣候變化機理的研究方面應得到加強[1]。此外,除了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加強有關預測和防范,人類還必須得改變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養成科學環保的生活習慣,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2]。
參考文獻
[1] 任國玉,封國林,嚴中偉.中國極端氣候變化觀測研究回顧與展望[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0,15(4):337-353.
[2] 廖妙嬋,孫雅坤.論極端氣候事件及其影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