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濤
【摘要】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藝術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它的存在對于豐富我國音樂藝術表現形式有著重要的意義。研究民族音樂中的作曲技術理論,對于研究民族音樂的創作技巧、表達技巧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通過深入地了解四大作曲技術理論要素,來深入地剖析民族音樂的發展特色及發展趨勢,提升民族音樂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創新。本文將重點研究民族音樂的作曲技術理論,并為實現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中的實踐提供思路。
【關鍵詞】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創新;傳承
一、民族音樂及作曲技術理論概述
(一)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是我國富有民族特色的重要形式,體現較強的精神性和民族性,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體現。中國民族音樂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分為民間歌舞音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器樂等。總的說來,民族音樂是不同民族文化孕育的結果,因此在體裁、派別上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具備較強的線條美、和諧美和意境美,例如《茉莉花》《小河淌水》《春江花月夜》等曲目都反映了這些特點。盡管民族音樂是一種依靠體悟來學習的藝術形式,還是在音樂的背后也需要完整的理論作為依據,特別是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創作和研究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作曲技術理論
一般音樂的作曲技術理論包括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要素構成,這些要素從不同的角度對音樂創作本身進行了詮釋和解讀。作曲技術理論屬于形而上的“道”的范疇,為實際的民族音樂呈現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深入研究民族音樂的作曲技術理論,對于把握民族音樂的創作規律有重要的意義,它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民族音樂的理論發展,促進了民族音樂的傳承和創新,這對于提升民族音樂的生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的內容及影響因素
民族音樂的作曲技術理論是民族音樂創作的重要理論依據,它主要包括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四個方面的內容。研究這些要素,對于提升作曲技術理論結構的完整性有重要的意義。
(一)和聲
和聲是指兩個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則同時發聲而構成的音響組合,它可以從和弦、和聲進行兩個維度來講解和聲的縱向運動和橫向運動,此外還具有很強的色彩性,加強了民族音樂的表現效果。和聲是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是其他很多作曲技法的理論依據,曲調也在這一要素的基礎上產生。和聲在作曲技術理論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聲部的組合作用方面,和聲為各聲部的協調整體性提供了基礎;其次,通過調性布局、和聲進行等,保證了音樂本身的結構性;最后,和聲體現為較強的功能性和色彩性,對于提升音樂表達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二)復調
復調是一種“多聲部音樂”,含有兩條以上獨立旋律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復調在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體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民族音樂中都有大量的復調音樂形態。復調中的對位是民族音樂的主要創作方法,可以分成協和與不協和兩種。從聲部運動來講,它包括多方向的運動形式,比如同向、平行、斜向、交錯、超越等等,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音樂本身的意味和表現力。從復調的類型上看,它包括對比式、模仿式、襯腔式、綜合式等樣式。
(三)曲式
曲式的確立是通過各種音樂要素的綜合運用獲得的,特別是和聲與調性在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曲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各種段落,根據這些段落形成的規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從民族音樂的結構性上來講,曲式既包括空間上的結構,又包括時間上的結構性。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呈現給人們的不是時間點,而是整個時間段,所以說民族音樂是時間上的延續,從而為人們呈現精彩的音樂體驗過程。
對比、變奏、重復是曲式的三個重要原則,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實現音樂情緒、節奏、旋律等方面的沖突,提升表達效果;變奏是對音樂作品的展開表述,是對原有音樂表現過程的裝飾和改變;而曲式中的重復,不僅僅能夠實現結構上的對稱性,同時還能夠加深民族音樂的表達效果,實現音樂內容和音樂精神的升華。
(四)配器
配器是實現曲式表達由單向度向多向度轉化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僅包括配樂器本身,同時更是推動音樂創造力拓展的核心所在,它的重要性在于“染”,是基于骨架聲部和結構因素基礎之上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音樂的表現力和表達效果。配器在作曲技術理論中有重要的意義,它是對音樂表達中各個表達要素,諸如音色、力度、織體等方面的均衡,讓音樂表達起來更加協調,豐富音樂本身的內涵和形象,對于豐富作曲技術理論有重要的意義。
三、如何實現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中的實踐
(一)深入認識和掌握音樂作曲技術理論
要想促進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創作中的實踐,必須要求創作者能夠深入地認識和掌握音樂作曲技術理論。作為民族音樂創作的理論框架和理論支持,只有在充分明確了理論內容和創作原理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創作出符合社會審美、尊重民族文化、富有音樂創造力的作品。所以必須要加強創作者的理論水平和學習能力,扎實他們的基本功,可以對比相關的民族音樂曲目來學習,從活態的音樂表達中摸索出民族音樂的表現規律,進而來更好地認識和掌握音樂作曲技術理論,不斷地提升個人的創作水平。
(二)實現作曲技術理論靈活、創造性地運用
完善民族音樂的作曲技術理論體系,要結合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及音樂發展潮流,將民族音樂的發展和時代相結合,讓作曲技術理論更加靈活,從而體現較強的創造性。對于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體系來說,和聲和復調在四個要素中占據主導地位,只有實現和聲、復調的完整性,曲式、配器才能夠具有較大的表現空間和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因此,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和聲在作曲中的靈魂作用,重視五聲性和聲手法的創造性應用,在充分把握其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還要借助于具體的創造曲目來進行推敲,不斷加強可實踐性。另外,要善于將復調技術靈活地與民族音樂統一起來,讓復調手法與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創作出許多表現中國社會風貌的作品,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新音樂傳統。
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充分發揮曲式和配器的補充作用,不僅僅要提升曲目結構上的闊度,更要突出配器的補充作用及再創性,只有如此才能夠創造出結構完整、旋律優美的音樂。總而言之,作曲技術理論對于民族音樂的創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加強對于作曲技術的研究和創新,對于保持民族音樂的本土特色及推進新時期文化交融背景下民族音樂的創新與發展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結語
對于民族音樂的發展來說,只有深入地探討作曲技術理論要素,才能夠準確地判斷民族音樂的創作特點和創作規律,從而準確地把握當前民族音樂的發展規律。只有準確地掌握了民族音樂中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要素,才有可能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發揮自己最大的才能,不斷地促使民族音樂創作能力的提高,這對于新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創新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金川.民族音樂中的作曲技術理論[J]. 音樂大觀,2013,05.
[2]劉海洋.探討民族音樂中的作曲技術理論[J].音樂時空,2015,09.
[3]王洪.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在提升高校音樂教師專業素養中的思考[D].四川師范大學,2014.
[4]莊曜.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作曲技術理論研究方法概述[J].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