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楚慧 李林
摘要農業人口一步步向非農業人口轉變,農村人口一步步向城市人口轉變,因而導致農業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城市人口卻越來越大,這是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含義。我國人口城市化是從“十一五”時期開始的,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是城鄉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還是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其發展進程中,農村人口城市化道路的選擇往往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對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淺析,提出合理途徑,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城市化;農村社會;影響;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9;F320.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7-337-03
The R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ZHOU Chu-hui, LI 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So-calle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s refers to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o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step by step, step by step, the rural population into urban population, and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s more and more small,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more and more big.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starts in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the city (town),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empowers the stable increasing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 lag often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Through analysis on r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 reasonable way was put foward, thus 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he rural society; Influence; Policy suggestions
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其根本舉措是發展農村城市化和農村人口城市化,農村社會長治久安與人口城市化也有著緊密聯系?,F在農村人口城市化越來越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怎樣實現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問題成為了人們需要思考并有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衡量一個國家城(鎮)化水平高低的關鍵是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比例問題,它同時也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國家農村社會發展的舉措,這是一條是推進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1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必要性
1.1農村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這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農村中人口、勞動力向城市(鎮)的轉移、向非農業的轉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力表現。由此可以說明衡量一個國家城鎮化水平高低是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同時也成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標志[1]。在當前,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所體現一個共同特征,農村人口城市化化水平也越高。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農村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包括農村人口城市化。
1.2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客觀要求
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是就業的結構和勞動力供求之間相互協調平衡的過程。由于農村土地能夠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正在逐漸減小,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發展,農業的現代化和機械化程度也在不斷進步,能夠用于耕種的土地資源,其有限性在吸納剩余勞動力方面出現明顯的疲態性,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增大。然而勞動力平衡理論說明,要想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要想得到移動,必須使它有效地配置于農業現代化各部門中?!霸谖覈瑢崿F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的移動,都是勢在必行的,這是從工業化和現代化自身邏輯,并且還是制約我國農村社會發展角度出發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最大‘瓶頸是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問題[2],同時也是抑制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的障礙”。可見,推進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的發展已成為了當前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1.3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農村人口城市化道路的某些方面是相對滯后的,抑制了我國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要想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農村人口城市化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要求,因此要走出一條正確的人口城市化道路。如果將現有我國農村人口比例從70%持續下降到30%,農村土地才能逐漸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方式。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整體素質才會體現出顯著進步,農業科技、服務水平和生產成本才會得到大規模改善,這樣“三農”的問題一系列問題才能得以有效解決[4]。因此,解決我國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問題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農村人口的城市化道路合理與否,保障了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對農村社會穩定產生相當大作用。
2農村人口城市化對農村發展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涌向非農產業,這種人口的轉移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進展,但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是緩慢的,存在一定滯后性。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進入當地的鄉鎮企業或從事商業服務業,另一種是農村勞動力進入大中城市,主要從事城市傳統行業。農村人口城市化發展通過這兩種途徑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因此具有一定的優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2.1減輕農村勞動力供過于求
我國農村經濟建設的主要陣地是發展農村小城鎮,帶動農村人口向小城鎮的聚居,農村工業和其他產業涌現小城并得到鎮聚集發展,吸收剩余勞動力這種戰略已作為農村社會發展政策的一個基本要點,并在實際中貫徹執行。之所以采取這一政策,其最大優勢是,在保持國家投資不變的情況下,依靠地方政府和農民的力量解決農村經濟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降低了城鄉移民增長造成的城市失業率,同時社會成本也得到減少。在城市從事傳統行業吸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涌入,這也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途徑。其優點使農村人口對有限的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進一步降低,從而農業勞動力邊際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同時,小城鎮發展在農村人口城市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勞動力市場,確定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工資扭曲現象得到了緩解。城鄉之間的這種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為農村社會發展提供了條件。
2.2促進農業現代化[5]
農村經濟發展一般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農業社會轉變。由于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曾被排斥的商品經濟得到發展,開辟了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這是一個理論上和認識上脫離空想、面向現實的飛躍。開放城鄉農副產品市場,放開大部分農副產品和提高糧、棉、油等國家收購產品的價格,運用價值規律調節農業生產和產品結構,允許農民進行跨地區的長途販運等政策隨之而興。農副產品的零售和批發市場遍布全國城鄉,這些都說明,由于農村人口城市化中國農村正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擺脫了單純為城市和大工業提供農副產品的結構,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使第一產業有更大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得到發展,從而形成了一、二、三產業在內的農村經濟結構。這樣,我國的農村不僅成了為城市和大工業提供農副產品的基地,也成了為城鄉建設、人民生活和外貿出口提供各類非農商品和勞務的基地。
2.3為農業規模經濟創造條件
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是單位土地上勞動力人數減少,為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創造了條件,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目前,在勞動力外移規模較大的地區,出現了調整土地承包經營方式,部分長期在外的農民退還承包地,這些方法的出現是使留守農村或是從其他農村遷入的農民可以擴大土地經營,糧食產出擴大提高了農民收入。
我國的現實現象是農村人口基數較大,由于農村耕地等重要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資源的承載性。過去,農村基本采用采取粗放式生產經營方式,不可避免的對自然資源進行無節制的生產開發,導致自然資源大量被浪費,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與如今“可續發展”的要求相背而行。農村人口城市化實行并且得到合理規劃,不僅減輕了農村自然環境的壓力,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發展。
3農村人口城市化對農村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我國現實的國情是,我國有8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要想使全國人民奔小康,必須實現農民們的小康。只有農村人口城市化,才會使整個社會發展實現現代信息化。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發展道路存在滯后的問題,給農業經濟帶來了一些嚴重問題。
3.1農村土地拋荒問題進一步加深
在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土地拋荒問題,客觀的講,農民棄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現行戶籍制度的不完善性,大多的限制性規定,使絕大多數農民暫時進入城市,卻不能徹底的離開農村[6]。因此,這就造成成了,即使他們在城市有較高的收入、較好發展前景,他們也不愿意輕易的放棄土地。其次,農民進入城市隨時都面臨失去在城里工作的威脅,得不到任何的保障,因此農村必須選擇把土地作為保障[7]。這一方面原因,使許多農民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土地,從而導致農業效益的低下,猶豫他們在城里謀生,不可能對農業進行過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資。因此,土地拋荒現象就越來越嚴重。
3.2農村污染嚴重和生態惡化
隨著農村人口城市化的發展,鄉鎮企業發展也進一步拓展,繁榮了農村社會經濟,實現“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控制了城市人口[7]。但是,鄉村工業化也同時帶來了小而分散的發展問題和大面積的污染問題,而且目前對農村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還不能進行集中而有效的治理,這給農村生態造成無法估量的破壞。
3.3城鄉貧富差距擴大
由于農村人口城市化促進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可能會增加農村地區的收入,但其對農村收入分配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在許多情況下,有可能會出現農村社區之間以及農村社區內部收入分配不平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富裕家庭的成員比貧窮家庭的人在去的遷移信息來源方面更具有優勢性,更有條件進行遷移和流動的初期投入,從而更有可能進行遷移,富裕家庭的成員由于在城市里擁有更多的社會關系,并且自身存在的優越性,從而更在城市里謀取更好的職位具有一定的條件,因此具有更高的收入等[8]。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類似情況,這種現象的出現使貧富差距的擴大,反過來影響農村社會發展的進程。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其選擇性,即遷移更多的是受過較高教育,具有較高技能水平并且年輕力壯的人,不可避免的存在農村社會“人才流失”現象,因而留下的大多是年老體邁的老人,因此,城鄉貧富差距進一步加深。
4農村人口城市化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政策建議
4.1把中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人口城市化的主旋律
為了使農村人口城市化與農村社會協調發展,就要促進小城鎮發展。在長期內,人口城市化發展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顯著的決定性作用,因此,要想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就要保證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加強并實施惠農的措施,最終達到城鄉協調發展目標[9]。同時,對農村人口城市化進行科學預測,協調解決農村社會發展在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中不協調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引導資源合理利用,應把小城鎮發展納入到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中,農村人口城市化與農村社會發展相協調,相統一。
4.2堅持“以工補農”政策
農村人口的城市化與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均衡穩定關系將長期存在。農村人口城市化使得農村勞動力快速的從低效率的勞動生產中解放出來,并且脫離了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為城市的建設提供了人力資源,這是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10]。然而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同時需要依靠城市建設吸收和分配農村富余勞動力,城市化建設的同時發展了第二、三產業,使絕大部分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在就業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農村過剩的勞動力產生的壓力得到進一步緩解。對農村中留存的勞動力資源,應該進行聚集,運用現代農業生產的方式和技術手段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生產。這樣可以使農業規模效益提高,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農民增產增收,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11]。
4.3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在農村人口城市化不斷發展同時,要抓住農村建設的核心,達到城鄉齊步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上的均等化。農村建設,其自身的發展是農村人口城市化所替代不了的,根據城市化速度來看,仍然有大量的農民要生活在農村。農村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城市的建設是存在明顯的差異的,如果農民要和城鎮居民想要同等享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使其更加接近城市的水平,這就要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地區各部門紛紛把加快農村社會事業建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改善義務辦學條件,普及農村教育;在農村建設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的體系和醫療救治相關服務,推進和保證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政策和有效進行,保證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支持農村公共文化衛生方面的設施建設;利用互聯網絡健全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保障農村困難群體的最低生活水平。
4.4保障人口城市化與農村社會統一發展
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不同發展階段農村人口的城市化會造成城鄉之間存在較大發展差距,農村社會發展緩慢會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村人口城市化的發展進程,為鼓勵推進農村人口城市化,要同時提高農業產業水平,加快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切實保證農村人口城市化與農村社會統一協調發展[11]。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農村依靠科技提高產品質量,了解市場行情動態,保證農產品暢銷途徑。進一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產業化,著重解決土地拋荒為出發點,從而使農村生態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落實到實處。還要做好拋荒田地調劑工作,將土地重新向農戶發放承包,對不適合耕作的拋荒耕地可以改變利用方式。實現規模化經營,從一定程度上允許農民在承包期間對土地使用權進行轉讓、轉包、轉租、抵押、入股以至拍賣,使土地資源合理流動,促進農村社會進一步發展[8]。
總之,我國農村的發展和農村人口城市化,在未來是一個什么樣子,人們有過種種預測。樂觀者的估計是:21世紀世紀50年代,農村將基本實現現代化,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將達到70%~80%,基本實現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審慎的估計是:我國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和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和長期的任務。由于我國人口多,耕地少,城市人口占到70%~80%幾乎是不可能的。如前所說,農村社會化發展和農村城市化取決于許多條件,許多不確定因素給預測帶來困難。
參考文獻
[1]
楊竹節.論農村人口城市化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3(6): 84, 85-86.
[2]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5: 153.
[3] 何景熙.“開流斷源”尋求充分就業的中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理論與模型[J].人口與經濟,2001(2):3-12,37.
[4] 周天勇.托達羅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義——中國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容量擴張的思路[J].經濟研究,2001(3):75-82.
[5] 范德官.上海郊區農業現代化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0(6):53-59.
[6] 俞菊生.中國都市農業—國際大都市上海的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7] 劉偉明.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城市農業發展類型與對策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05(7):434-437.
[8] 劉嘉漢. 統籌城鄉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發展研究[D].楊凌:西南財經大學,2011.
[9] 王玉芬. 論農村人口城市化[J]. 改革與開放,2010(10):51-52.
[10] 郭瑞. 我國金融發展對城市化的支持效應分析[D].蘭州:蘭州商學院,2013.
[11] 許丹丹. 中國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12] 余麗,錢高霞. 改變社會政策促進農村人口城市化[J]. 消費導刊,2009(8):238.
[13] 盧繼宏. 人口均衡城市化的基本問題與路徑選擇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14] 楊俊輝.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3.
[15] 陳凱榮. 加速城市化過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16] 張婧. 轉型期我國中心城市城鄉關系演變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17] 范志權. 轉型期中國鄉城流動人口行為失范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18] 陳江生. 基于系統觀的遷移型農村人力資本疏導機制研究[D].成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19] BHOWMIK B,BINTE MUNIR,ARA HOSSAIN,et al.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with associate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depression in an urbanizing rural community in bangladesh: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 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2012,36(6):422-432.
[20] BETH WALTER HONADLE.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lessons from the “still birth” of the rural collaborative investment program[J]. Community Development,2011,42(1):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