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君



【摘要】貝多芬《c小調弦樂四重奏》是貝多芬早期弦樂四重奏作品18號中的第四首,但實際上完成于六首作品中的最后,也是最被人們所熟知和稱道的一首,雖然創作于貝多芬早期時代,但其中的創新之處便已隨處可見,本文即從這部作品入手來一一解析此作品中貝多芬突破常規的創新之處。
【關鍵詞】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創新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各種體裁的作品,幾乎對音樂體裁無不涉獵,《c小調第四弦樂四重奏》是他早期六首四重奏中最后完成的。貝多芬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作曲家,他的創造性在他的早期四重奏中就早已顯現出來了。下面我將對這首弦樂四重奏的四個樂章逐一進行探析:
第一樂章:Allegro ma non tanto
這首四重奏被譽為具有典型的“貝多芬精神”,在這一樂章開始處,大提琴的伴奏音型營造出一種緊張焦慮的氛圍,第一小提琴弱起轉而變為突強,音域在第10小節更是跨越了兩個八度以上,從中可以感受到一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境界,直到由11小結過渡到13小結開始出現了柱式和弦,用這種音型來達到強烈的戲劇性,發揮出熱烈的情緒:之后由四個聲部的柱式和弦結束第一主題,經過休止后開始了第二主題,這一主題首先給我們直觀的聽覺感受就是與第一主題的強烈情緒對比明顯不同,甚至有些甜美,而這種音型也是不常見的,這也體現出貝多芬對音型的駕馭與掌控能力是很強的:
之后出現了二提,一提的相繼模仿,在這里,貝多芬力求各個聲部達到一種均衡狀態,使各個聲部都有所發揮,而不是突出哪個聲部的重要性,
在后面的小節也出現了弱后突強的力度對比,以及音域的大跳(65小節,68—69小節等)在呈示部的反復處也是柱式和弦的運用,形成了前后呼應的關系。
緊接著到了展開部,通過對主題的不斷變形,形成了強烈的戲劇表現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第131小節到137小節的地方,出現了震音,而這具有交響曲色彩的手法是一種樂隊寫作法,可見貝多芬對于不同體裁創作的融會貫通性。
第一樂章結束在c小調上,這也是一種貝多芬的創造性體現,因為一般這里會結束在大調上。雖然第一樂章是比較規整的一個奏鳴曲式樂章,但其中也蘊含了貝多芬的創新思想,包括他力度的變化以及節奏音型的豐富性,甚至就連休止符(25小節,29小節等地方四個聲部的休止)也被他運用為一個素材。
第二樂章:Andant scherzoso quasi Allegretto
這一樂章是諧謔曲風格,但是其速度又慢于一般的諧謔曲,貝多芬在這里仍然用了奏鳴曲式。首先由第二小提琴引出了主部主題,然后中提,一提和大提相繼模仿,這里用了賦格的手法,出現這么靈動富有生氣的效果恐怕要歸功于貝多芬對節奏和重音的掌控,首先是帶有跳弓的節奏形成一種輕快活潑的形象,然后是節拍重音的巧妙安排,我們不得不佩服貝多芬這個相當有頭腦的大師手筆,即使是幾個簡單的音也能在他的妙筆下發出奪目光彩。
第二主題貝多芬大膽用了同一的節奏來使各個聲部相互模仿對奏,不僅不讓人感到單調乏味反而更易于引起聽眾的共鳴,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也不乏打破傳統的節拍重音位置,重音經常出現在每小節的第二拍上,或是連音線的運用來突破常規。
這一樂章是比較精致的,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大師的手筆和智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素材,為我們呈現出別樣的風味。
第三樂章:Allegretto
這個樂章是首小步舞曲,但是又充滿了一種不穩定的情緒,可以說是小步舞曲與諧謔曲的結合,帶有諧謔曲的風格因素,這一樂章的閃光之處恐怕在于貝多芬的調性布局上,以至于讓人聽上去有種自嘲的意味,仿佛是貝多芬想要打破傳統的束縛卻又舉步維艱的一種諷刺意味,這一樂章似乎聽上去調性比較模糊,時而有大調的色彩時而又有小調的感覺,像是陷入泥沼不斷掙扎一樣,在最后才又回到了c小調,而在反復時則情緒更加激動,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貝多芬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在那樣一個時代的掙扎與抗爭情愫,或許某種程度上可以用我們現在的一個詞來形容——糾結。而豐富的連音線的運用似乎更加深了這種意味。
第四樂章:Allegro
在這一樂章,貝多芬用了奏鳴回旋曲式,這一樂章帶有舞蹈性。其回旋主題氣勢澎湃,而第二主題充滿了名族風情,比較柔美,第三主題以C大調的面貌出現 ,在回旋主題構成的經過部后,速度轉為最急板,最后以第三主題開始的動機結束全曲。這是貝多芬第一次嘗試用回旋曲式來創作弦樂四重奏。其中一些對于貝多芬來說似乎成為常見的手法,比如力度的對比,節拍重音的非常規出現,也是隨處體現著。
貝多芬無疑是具有創造性的,在他的作品中幾乎隨處可見他思想的閃光點,而在弦樂四重奏中,他不僅打破節奏常規,節拍常規,更是運用豐富的音型,力度的對比,來表現不同的情緒,或是柔美,或是激烈,而在聲部安排上,他也力圖尋找各個聲部的表現力,在創作手法上,他更是極力探尋,包括樂隊手法,而這也預示了他之后的創作,包括展開部的擴展,樂章的豐富,聲部的豐滿,樂隊手法創作,更加強了戲劇性和表現力。可以說,在創新的道路上貝多芬從不滿足,也從未停下他探索的腳步,因此,他帶給后世的是數不盡的瑰寶,帶給我們的是永無止境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