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安全開展信貸業務始終是銀行信貸工作努力的目標,而在信貸工作中,銀行對擬貸企業調查的質量直接決定并影響著后手的信息判斷和決策,從而影響著銀行的資產質量。在當前復雜市場環境下,部分問題企業在財務報表、賬戶流水等材料上粉飾和掩蓋自身真實經營情況的伎倆越來越高,對銀行授信調查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本文中筆者將介紹一種結合近年工作實踐并取得較好效果的授信調查“利器”——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以下簡稱“防偽稅控系統” ),通過還原真實案例,重點闡釋具體業務中如何利用防偽稅控系統來辨明真偽,從而為授信調查和評審人員提供直接有效的判斷依據。
一、防偽稅控系統對銀行信貸工作的意義
(一)防偽稅控系統可應用于信貸工作的原理
增值稅是對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就其取得的貨物或應稅勞務的銷售額,以及進口貨物的金額計算稅款,并實行稅款抵扣制的一種流轉稅。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是國家為加強增值稅的征收管理,及時發現和查處增值稅偷、騙稅行為而實施的國家金稅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
進入防偽稅控系統,通過選定需要統計及查詢的時間段,系統內記錄的開票數據即可被讀取和查閱。對調取出來的數據,銀行授信人員可以按年或按月匯總統計查詢出企業經營銷售端應稅銷售收入的總額,也可逐筆調閱其開具發票的明細內容,包括發票開具日期、購貨單位名稱、貨物名稱、單價、數量、金額和稅率(額)等重要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即可較為準確及深入地了解企業交易的具體內容,其增值稅的繳納情況不只是能幫助銀行人員間接查知企業的“經營成果”,更可透視“經營成果”,尤其是人為因素對“經營成果”的負面影響,從而為銀行授信決策提供穩定可靠的判斷依據。
(二)防偽稅控系統的特性決定了信息的高信度
通常情況下,增值稅納稅申報表是企業向銀行申報授信時需要提供用以證明銷售收入的必備資料。但實踐中,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往往容易被造假,且難以識別和驗證。
鑒于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收入直接來自于防偽稅控系統中所記錄的開票信息,而且該信息受到稅務部門的嚴格管控,數據可信度高,特別是2015年系統全面升級完成后,新系統可利用互聯網實現在線實時的發票查驗真偽、發票報稅等功能,系統內所存開票數據“僅供讀取,不可修改”,銀行授信人員可通過此最為原始、真實、準確的電子信息了解、驗證企業經營情況,是銀行授信調查的利器。
(三)防偽稅控系統的適用范圍決定了銀行使用的普遍性
增值稅是我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銀行授信的客戶大部分都要交納增值稅(部分如房地產、建筑等原交營業稅的行業也將在近期改征增值稅)。稅控新系統升級后包括小規模納稅人在內的所有增值稅納稅人(不夠起征點的納稅人除外)均必須使用該系統開具發票和抄報稅,作為銀行甄別企業銷售收入及結構的有效判斷依據的防偽稅控系統,可以成為銀行調查企業的基礎工具。
二、防偽稅控系統應用于信貸工作之案例分析
(一)紛紜數字可透視
某民營鋼貿企業,注冊資金1億元。2013年底總資產6.5億,銀行負債2.5億,報表顯示其近幾年經營情況良好,其中2013年銷售收入13.5億,但企業提供的納稅申報表顯示2013年全年應稅收入8.3億,而銀行工作人員現場核實稅控系統,則發現企業2013年應納稅銷售收入為3.6億元。
銀行通過核實稅控系統數據,認為該企業銷售數據存在嚴重造假,遂及時對該企業授信采取了壓縮退出處理。
(二)配合意愿顯實情
某醫藥商貿企業注冊資本3000萬美元,2013年報表收入38億,銀行工作人員檢查了納稅與開票系統,顯示該企業報稅總額屬實。
銀行要求進一步查看該企業的交易對手結構,卻遭到各種理由的不配合。銀行經過其它手段補充調查及綜合分析后,發現該企業實際銷售僅13億左右,但其已大額融資7億,其中4億左右投入地產項目,資金形勢已異常緊張。企業對配合查詢稅控的意愿引起銀行對企業經營情況的警惕。
(三)隱藏關聯辨虛實
某企業注冊資金 2000萬元,自然人持股。其主營生鐵、鑄件貿易,在銀行連續獲供應鏈金融授信,用于該企業向某大型上市公司子公司A公司采購生鐵、鑄件。
銀行續授信調查中,企業提供2013年報表收入為8.5億元,企業還提供了2013年全年及其2014年一季度的對主要下游(主要為鋼廠)的銷售明細。然而查閱稅控系統,企業2013年開票和報稅收入僅4億,且2014年同期的80%的銷售是針對其未披露的不知名公司,進一步了解,該公司為其關聯企業,而該關聯企業的銷售又主要針對A公司。銀行抓住異常要求企業解釋,企業被迫承認其通過關聯交易形式將銀行資金挪用至房地產等領域且已難以收回,原授信數月后逾期。
可見,通常銀行授信調查中要求申請人提供的銷售明細容易作假,但通過稅控系統查詢交易總額和明細,可以清晰了解企業的交易情況,發現不合理之處,回避可能的風險。
(四)巨額增長有玄機
某企業是一家大型鍛造及熱處理的民營企業。近幾年來合作對象主要是大型鋼鐵企業。2013年銷售32.5億,與稅控系統反映一致,較上年增100%,主營利潤8億,報表數據顯示該企業近兩年業績靚麗,銀行對其支持力度也較大。
2014年上半年,企業財務因拖欠工資而直接崩盤,事后調查的真相令人震驚。數年來,企業報表一直瘋狂造假,收入每年大幅虛增,如2013年真實對外銷售不足10億,其余收入主要通過聯合下游循環對開稅務發票形成,而銀行及社會負債達30億元,申請人僅年財務費用負擔即達4億。大額的申報納稅收入與其它粉飾手段結合,迷惑了眾多債權人。
觸目驚心的真相背后,值得銀行工作人員反思:盡管企業防偽稅控系統反映的收入與報表數一致,但當年其納稅申報表中增值稅進項額基本等于銷項,實際幾無抵扣和納稅,同時其可影響抵扣的存貨及設備未見大額增長,可理解為申請人銷售與可抵扣進項的采購成本基本相等。作為一家大型制造企業,當年企業折舊、人工費用及報表中8億的毛利理論上是無法抵扣的,由此可知其納稅情況與其財務中反映的效益情況嚴重不符;如再加上企業三項費用等,可推斷企業實為大額虧損,企業財務報表造假嚴重。
除了通過稅控系統了解企業銷售總額、銷售明細外,銀行還可通過依據稅控系統的報稅情況綜合分析企業的實際狀況,撥云見日,防范企業通過與交易對手聯合倒票虛增銷售收入誤導債權人等的風險。
三、運用防偽稅控系統透視企業經營情況的要點
綜上,銀行授信人員現場查看并取得的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數據對銷售收入造假企業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具體可參考以下要點:
首先,根據企業配合調取系統信息的意愿,初步判斷申請人實際經營情況與其先前提供的報表或向銀行介紹的情況是否存在出入。若企業以種種理由百般推辭,則說明企業提供的收入證明材料造假的可能性大;
其次,可從年度和月度匯總數據中分析出企業總體經營規模、期間經營的起伏變化以及周期波動,從而判斷出企業運行是否符合行業規律,是否存在異常;
再次,通過發票查詢功能對單筆交易開票明細內容進行核對,主要需要關注的要素包括交易對手是否正常,銷售品種與企業介紹的經營情況是否吻合、貨物價格是否合理,交易數量與出入庫記錄是否一致等;
最后,對于財務操作不規范、部分銷售收入通過私人賬戶回款因而未正常繳稅的企業,可在前期調查中先行咨詢了解企業開票銷售收入的占比,再向企業提出調閱稅控系統的要求,將系統中開票收入數據與之前介紹的情況進行比對,從而可大致推斷出企業銷售收入數據的真實性。
綜上,若從上述幾個維度對防偽稅控系統中記錄的各項信息進行統計,并根據所顯示內容加以一定的分析,企業真實的經營活動即可一覽無遺。此外,銀行經營機構人員若能對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中的關鍵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購貨單位名稱、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名稱、單價、數量、金額等),進行更為細致深入的研究,還能根據客戶的目標市場、主營產品、市場價格等信息挖掘出蘊藏其中的市場機會,促進銀行業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