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智
話劇《雷雨》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曹禺先生的首部戲劇作品,創作于1933年。它標志著“五四”以來中國話劇創作劃時代的重大成就。《雷雨》一經問世便震動了中國話劇界。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是1923到1925年前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作品以其精巧的藝術構思,鮮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故事內容,描繪了舊制度的必然崩潰的圖景。一經上演,就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強烈喜愛。后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看家劇目。之后又有上海話劇中心版及南北聯合上演的明星版。筆者從事話劇工作20余年,有幸排演過《雷雨》片斷,飾演過“周樸園”。在創作過程中,認真挖掘了《雷雨》這個劇本存在的時代背景,分析了劇本結構,分析了事件的發生、發展,分析了戲劇沖突,分析了人物。覺得它有著厚重的歷史價值與文學價值。本文想將自己這些深刻的感觸從四個方面對《雷雨》做一個粗淺的分析:第一是劇作結構嚴謹;第二是激烈復雜的戲劇沖突;第三是鮮明復雜的人物塑造;第四是極富特色的語言藝術。
一、劇作結構嚴謹
1、《雷雨》的結構精巧。采取鎖閉式結構。基本符合西方戲劇結構的“三一律”。即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一部劇本只允許寫單一的故事情節,戲劇行動必須發生在一天之內和一個地點,作者在寫作時,非常巧妙地體現了戲劇的特點。時間、地點、情節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場景變換、戲劇情節都集中在一定的時空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回顧”和“穿插”手法,把“現在的戲劇”和“過去的戲劇”交織起來,讓新舊矛盾、家庭內部矛盾,周魯兩家的矛盾、封建資產階級和工人及下層勞動人民的矛盾編織起來,都集中在郁悶的周公館。時間跨度長達30年,卻把劇情濃縮在24小時內,時間集中、地點集中,從而有力地刻畫了人物性格、矛盾激化,深刻地表現了主題。
2、巧妙地應用幕前情節。作者巧妙地應用幕前情節推動現在的情況。情節發展波瀾起伏,不斷推進至高潮。各種復雜的情愛關系,血緣關系全部暴露。劇情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在極短暫的24小時內迅速轉入三死兩瘋的大悲劇結局。情節發展集中在周樸園等8個人物身上。從一開始就緊張地在一條縱的故事線索上發展,每一個人物以其獨特的性格,身份陸續登場。劇中有大量的幕前情節,30年前周樸園和侍萍的關系,3年前繁漪和周萍的關系,幾個月前周萍和四鳳的關系如何交侍。安排幕前情節是結構的關鍵。于是,在每一幕中,在人物的語言對話中都將幕前情節呈現了出來,作者有意安排郁悶的氣氛最終會有雷雨的洗禮,使作品更具有時代性、現代性。這種緊湊集中的戲劇結構,比較典型集中,更富有戲劇性。
二、激烈復雜的戲劇沖突
《雷雨》反映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家庭內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情節安排巧妙,矛盾沖突雜而不亂,層次感強。同時,作者在劇中將矛盾激化、緩和、再激化、再緩和。節奏緊湊,不給人喘息之機。這正好與“雷雨”這個劇名相吻合。例如四鳳,周萍把她當作救贖,周沖把她當作希望。侍萍卻不想讓她走自己走過的路。周萍,對于周樸園是欺騙與罪惡感。對于侍萍是難逃宿命,對于繁漪是悔恨與畏懼,對周沖是歉意,對四鳳是希望。魯大海的出現在周公館掀起了軒然大波,導致了一系列的矛盾沖突。父子相認不相親反相仇,母子相認不相親反相怨,兄弟相認不相認反相殘,夫妻相見不相親反相恨。這種雜而不亂的種種矛盾沖突環環相扣,動人心魄。
《雷雨》的戲劇沖突非常復雜,但都以周樸園為中心。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周樸園與繁漪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沖突,反映了周樸園作為封建家長對妻子冷酷專制的統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繁漪的不滿和反抗。第二條是周樸園和侍萍之間的尖銳矛盾沖突,這是地主少爺,資本家老爺和孤苦的下層勞動婦女之間的階級壓迫和對立。第三條是周樸園和魯大海之間的尖銳矛盾沖突,這是資本家與工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沖突和斗爭。正是這些精巧的藝術結構同時伴有復雜激烈的矛盾沖突才使得《雷雨》具有無限的藝術魄力,讓觀眾和讀者心弦緊繃,情緒體驗更加充分。
三、鮮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雷雨》的藝術成就之一是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極其成功地塑造了兩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典型——繁漪和周樸園。在劇中,他們復雜的心理,交織著錯綜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先生淋漓盡致地勾畫出來。
作者在塑造周樸園這一形象時,把他的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全盤托出來。因此,矛盾性是周樸園最顯著的心理特征。這是內在的,最本質的矛盾,甚至他的土洋結合的穿著,這些外在的不合諧,則體現出周樸園這一形象外在的,直觀的矛盾性。周樸園是一個尊崇舊道德的資本家,又是外國留過學的知識分子。“仁厚”、“正直”、有“教育”的外殼和偽善、庸俗、卑劣的精神內核不斷發生矛盾、沖撞,由此產生的罪惡。作家通過一系列富有表現力的戲劇情節來表現:一方面是對妻子的專制,對兒子的威嚴,對工人的殘酷,對仆人的橫暴。另一方面是對侍萍的“柔情”與“眷戀”。不許搬動侍萍喜愛的舊家具,不許打破侍萍不能開窗的習慣,甚至教訓周萍為了生母而改正過錯等等。再看周樸園對侍萍從前的懷念與后來侍萍出現在他面前時的冷酷無情這一對矛盾,其實就是“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尖銳而深刻。年輕時的侍萍美麗純情,與他有過一段難忘的時光,給他以后兩次不成功的婚姻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于是,對侍萍的思戀、懷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來自欺欺人,經常咀嚼的一種情感。當然,這一切是在他確信侍萍已死,對他的根本利益已無絲毫損害的前提下的動作,一旦又老又丑的侍萍以下等人的身份突然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理智告訴他,承認了侍萍就有損于自已的名譽、地位、家庭和尊嚴。個人的利害,階級的本能立刻占據了他內心世界的主導地位,從而露出殘酷的本來面目,想以5000元為代價了卻這段姻緣,再一次把侍萍一家人(包括四鳳、魯貴、魯大海)趕出周家。曹禺在塑造周樸園時,深入挖掘他的內心世界。同時,又有意識地著力發掘其性格中不完全一致的“理智與情感”的側面,把明顯與隱瞞,尖銳與緩和,激烈與平靜的矛盾交錯糅合,從而使這一形象產生出豐富而生動的矛盾性。
繁漪是一個“五四”運動以后的資產階級女性,聰明、美麗、有追求自由和愛情的要求;但她任性而脆弱、熱情而孤獨,飽受精神折磨,渴望擺脫自己的處境,卻又不想沖出周家這口活棺材。作者著力刻畫的是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她對待周樸園和周萍,有著不同的復雜心情的態度。反抗周樸園是隨著劇情的深入而不斷發展的。喝藥那場戲,可以看到繁漪對周樸園的不滿和憤怒,但迫于周樸園的威勢,最后不得不將藥喝下去。當她跟蹤周萍回來后,她雷雨般的性格爆發出相當大的沖擊力,向周樸園發起進攻,對他進行深地揭露:
繁漪:體面?你也說體面?(冷笑)我在你們這樣體面的家庭已經18年啦!周家的罪惡,我聽過,我見過,我做過……我做的事,我自己負責。
在和周萍的戲劇沖突中,人物性格的發展愈加明確,為了緊緊抓住周萍,在第一幕里,對周萍外緊內松,旁敲側擊,明查暗訪,到第二幕里威脅周萍:
繁漪: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個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來的。
到第三幕里,她就開始報復了,在魯家墻外反扣窗戶,激化了矛盾。第四幕,她向周萍最后懇求無果時,陷入了神經錯亂的半瘋狂的精神狀態,揭了周萍的底,不顧一切地摧毀了周公館。作者就是層層深入地揭示她在特殊的環境中心態的發展變化,由愛發展成恨,由倔強發展成瘋狂,從而加深了這一人物的悲劇意義,她代表著“五四”以來女性追求個性解放,爭取民主自由的最強音。
四、極富特色的語言藝術
話劇是語言的藝術。戲劇語言有兩種,一是舞臺說明,二是人物語言,在此談談《雷雨》人物語言的三個特點。
1、高度個性化,所謂人物語言個性化,就是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語言成為人物個性、性格、心理的聲音外化,是一個演員塑造角色的重要基本功。如:
周樸園:(忽然嚴厲的)你來干什么?
魯侍萍:不是我要來的。
魯侍萍:(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周樸園剛剛還是一個溫情脈脈、儼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撕破了多情的面紗,露出了冷酷的本質。
周樸園:那么,我們就這樣解決了,我叫他下來,你看一看他,以后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再到周家來。
魯侍萍:我希望這一生不要再見你。
周樸園:(由內衣取出支票,簽好)很好,這是一張5000塊錢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彌補我一點罪過。
周樸園無情又無義,再也偽裝不下去了!變化了語言。人物語言不需經過修飾,本質而又本能。非他(周樸園)莫屬。這就是高度個性化語言。
2、豐富的潛臺詞,潛臺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潛臺詞的作用是使語言簡練而有味,通過潛臺詞可以窺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
周樸園:(汗涔涔地)哦。
魯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無錫周公館梅媽的女兒,她叫侍萍。
周樸園:(抬起頭來)你姓什么?
魯侍萍:我姓魯,老爺。
“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這些?又如:
魯侍萍:老爺問這些閑事干什么?①
周樸園:這個人跟我們有點親戚。
魯侍萍:親戚?②
周樸園:嗯。——我們想把她的墳修一修。
魯侍萍:哦。——那用不著了。③
周樸園:怎么?
魯侍萍:這個人現在還活著。④
在這一段里,魯侍萍同時扮演著兩個角色,一實一虛,很有意味,另一個角色的意思就是①她現在與你已經沒有什么關系了。②根本就無所謂親戚。③她沒有死,現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潛臺詞充分表明了她的內心世界。
3、富于動作性,戲劇語言的動作性,是指人物的語言流向起著推動或暗示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第二幕的結尾,繁漪與周萍的對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繁漪:(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個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的。①
周萍:我已經準備好了。②
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現在(望窗外,自語,暗示著惡兆地)風暴要來了!③
①暗示了情節的發展。②推動了情節的發展。③暗示了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一語雙關。
正因為各具特色的語言表達,才更深刻地豐富了劇中每個人物的內涵。而劇中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又增添了語言表達方面的豐富性。雙方的相輔相成。賦予了《雷雨》巨大的藝術美感。
總之,《雷雨》以它現實和虛幻相結合的無與倫比的美,打動無數中國人的心靈。也在舞臺上留下了讓人難忘的性格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它不僅是曹禺先生戲劇創作道路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國話劇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一部杰作。
參考文獻:
[1]雷雨·序[M].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版.
[2]中國文學名作欣賞[M].學苑出版社,2000年版.
[3]雷雨[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4]王曉華.曹禺戲劇的深層結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5]司馬長風.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