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情況下,中國GDP仍然能保持高速增長,使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了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但在中國經濟表現出高速增長的背后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也使中國GDP的統計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質疑。本文通過介紹GDP的相關概念,分析了我國GDP統計方法并對GDP統計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最后對中國GDP的統計提出建議。
【關鍵詞】GDP GDP統計 統計方法 統計問題
一、GDP的相關概念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是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并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價值之和。準確理解GDP的概念需要注意四點:(1)GDP是市場價值,要按照現行的市場價格進行計算;(2)GDP核算中只包括最終產品和勞務,而不包括中間產品和勞務;(3)GDP統計中僅指一個時期內生產而不是所售賣掉的最終產品,它是一個生產概念;(4)GDP是一個地域概念,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之內的生產總值。
二、GDP的統計方法
在GDP的統計研究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一種是物質產品平衡表即MPS體系,主要是被前蘇聯和東歐等計劃經濟體制國家所采用;另一種是國民賬戶體系即SNA體系,它們的代表是擁有市場經濟體制的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經歷了三個階段:1952至1984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我國是計劃經濟體制,采用MPS體系。1985至1992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是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時期,采用MPS和SNA體系結合的方式。1993年至今為第三階段,這個階段我國是市場經濟體制,從而放棄了MPS體系,采用SNA體系。在SNA體系下,國內生產總值的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分別對應著三種GDP統計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這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
一是生產法是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計算方法。計算公式為:GDP=總產出—中間投入,其中總產出指生產過程中生產的全部貨物和勞務總產品的價值,中間投入指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
二是收入法又叫分配法,指生產過程中投入生產要素,獲得收入的計算方法。計算公式為: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其中勞動者報酬是雇員對生產單位提供勞動所應得的工資和報酬,固定資產折舊是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房屋、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在核算期內損耗的價值,生產稅凈額指企業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稅金(不包括所得稅)與政府對企業的政策性虧損補貼的差額,營業盈余主要是企業從事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經營利潤。
三是支出法是從常住單位對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的角度,即從最終需求的角度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出口-進口),其中最終消費反映消費需求,資本形成總額反映投資需求,出口減進口的差額又稱為凈出口,反映貨物和服務的貿易順差或逆差產生的國外需求。
三、GDP統計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GDP統計不斷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托馬斯·羅斯基在《中國GDP統計怎么了?》一文中,利用簡單直觀的數據比較和推理,質疑中國官方發布的GDP數據;美國時代周刊登出一篇名為《中國為什么造假賬》的文章,稱中國已經被虛假的數字所掩埋,并指出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名聲建立在虛假的基礎上。這說明了中國的GDP統計存在著很大問題:
(一)GDP統計理論體系不健全,統計范圍存在缺口
中國現行的GDP統計方法沒有將全部的貨物和服務包括在GDP的實際核算范圍之內。例如,忽略非市場經濟、地下經濟等,低估了我國勞務等產業創造的價值。而且無法明確企業在產品設計、員工培訓、技術革新、品牌打造和這些無形資產方面的投資,沒有將我國經濟中的知識經濟成分包括在內。還有一些像政府、警察、軍隊等敏感部門的所提供和產生的貨物和服務沒有準確的納入GDP的統計范圍。GDP統計范圍的復雜性、多變性和差異性造成中國GDP統計的不真實和不準確。
(二)GDP統計存在人為干擾因素
中國現行的政策制度,造成了政府部門的政績和該部門的GDP掛鉤。一些政府部門為了體現自己的政績,可能就會虛報地方的GDP統計數據。而在生產部門里為了避免擔負更多的義務和繳納更多的稅收,一些部門就會隱瞞GDP統計數據。人為因素是導致中國GDP統計數據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地方和國家統計數據不銜接
近年來,出現了各地方GDP統計數據總和與國家GDP統計數據結果不一致的情況,其主要原因還是地方基層統計水平低下,造成了地方統計數據不準確,而地方基層統計水平低下是由統計人員理論知識水平低下、統計方法和統計設施落后等多種原因造成的。此外,地方統計數據的失真還導致GDP統計數據的滯后性。
(四)缺乏GDP統計管理體制的監管
中國現行的統計管理體制,缺乏對GDP統計工作監督和管理。與GDP統計相關的部門沒有形成合理的監管機制,政府統計部門既從事GDP統計工作,又對GDP統計工作進行監督,這樣無法保證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四、GDP統計的建議
(一)完善統計理論體系和GDP統計范圍
改革創新統計理論體系,改進統計核算方法,完善GDP的統計范圍,使全部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夠納入到GDP統計范圍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國GDP數據的高度準確性和真實性。
(二)增加統計數據的透明度
GDP統計數據的透明度關系到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關系到中國經濟在國際社會的是否能夠得到認可。如果中國的GDP統計數據不透明,將會引起世界各國的猜測,最后導致國民經濟發展不穩定。同時我們也要減少統計數據的水分,地方政府為了政績而虛報GDP統計數據,會使地方統計數據和國家統計數據不銜接,從而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三)提高地方基層統計能力
加強對地方基層單位統計人員的培訓,提高統計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進而提高統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完善地方基層的統計設施,以保證地方統計數據和國家統計數據的一致性。
(四)加強與統計相關的法制建設
加強和完善統計法制建設,通過法律的形式來規范統計工作,明確各個政府部門的職責和權利,分清統計工作的對象、主體,可以使各部門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制約,保證GDP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作者簡介:杜成(1993-),男,漢族,河南信陽人,就讀于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經濟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