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泉州 吳子平
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以來,中國的民營中小企業充當著經濟增長的引擎,在創造就業機會、優化產業結構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制約著它們的發展,如何找到對策來解決這一根本性問題,成為企業向前發展的當務之急。由于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群體壯大,解決了這一瓶頸,能夠優化產業結構,帶動區域經濟迅速發展,給市場經濟帶來生機、活力。
1.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1)債券融資占多數,內部融資為主導。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的途徑主要有外部融資和內部融資。外部融資又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所謂直接投資,顧名思義,就是企業通過直接像社會進行融資的方式來獲得資金。對于民營中小企業而言,他們的內部融資就可以直接的理解為借款,因為他們的理念比較單純、而且結構比較單一,所以對于他們來說這就是獲得資金的主要來源。進行內部融資,企業可以避免政府過多的干預,在市場經濟中有一定的獨立性。內部融資的缺點是獲得資金的速度緩慢,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充足的資金來滿足企業自身的經營需求。基礎決定一切,企業要想獲得資金可以采取許許多多的方式,但是企業要想獲得一種最適合自身條件的融資方式,關鍵還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基礎。企業要找尋合適的融資方式,讓融資成本,融資風險以及企業收益處于一種均衡的狀態。
(2)直接、間接融資困難。目前企業要獲得足夠的資金進行運營,都基本借助銀行貸款,但是因為銀行貸款的艱難最終導致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出現。盡管直接融資的方式有:投入資本、發行股票、發行債券等。中小企業在初創期主要是靠投入資本來募集資金,在運營期主要靠權益性資本來募集資金。我國雖然設立了二板市場試圖來方便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但是二板市場要求這些企業是高科技領域運營較好、成長性較強的新興中小企業,所以這對大部分中小企業而言無非也只是黃粱一夢,加之我國對企業的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的要求近乎苛刻,導致我國大多民營企業都無法根本的解決融資問題。
間接融資是指中小企業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從銀行方面而言,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資金不是他們在金融定位中的主要意圖,其次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信息本就不夠透明和規范,因此銀行為他們提供貸款的積極性會大大的降低。
(3)制度、信息的缺陷。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滯后,缺乏像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功能多樣,服務對象龐大,入市規則各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缺乏股權融資的渠道,2004年,中小企業板塊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啟動,但是由于“法律法規不變,發行上市標準不變”,只有少數民營中小企業能通過股市融資。
(4)市場失靈。民營中小企業融資中的市場失靈表現在:一是資金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調,資金流動不滿足市場的需求;二是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金額少,次數多,手續繁雜,一般金融機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風險大,收益少,成本高,更愿意與資金雄厚的大企業往來,而不愿給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三是中小型企業沒有足夠強大的說服力,他們的股票就算上市也很難被民眾看好,這也算是在融資市場上對其限制的自然壁壘了。
2.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1)民營中小企業自身存在問題。一些企業誠信度不高,企業竭盡腦汁說服銀行答案貸款,到期日一到,企業害怕再貸款難,沒有如期償還本息;一些企業內部管理混亂,帳表不清,企業弄虛作假,不完善企業財務制度,有逃稅漏稅的行為;我國沒有完整的對中小企業的評估體制,一些企業信用觀念差,投機取巧蒙騙銀行,逃、廢、賴到銀行債務;目前我國大多數的中小民營企業都沒有足夠的資產進行抵押,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資產作為擔保是絕對不能夠得到銀行的貸款援助的。
(2)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緩慢,我國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的金融體制,主要是面向國有大中型企業,所以必須要發展面向民營中小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體系,來滿足民營企業的資金需求。目前的中小金融機構遠遠不能滿足數量逐漸龐大的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要求。
(3)政府政策和外部環境存在的問題。相對于債券融資的限制,我國沒能從立法上對中小民營企業進行保障說明。我國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機構不健全。體現在:一是管理機構不統一;二是從宏觀政策面上主要是國家對私營、民營企業的扶植力度、和優惠政策嚴重不足。
(4)商業銀行機制存在的問題。自從我國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制之后,他們都紛紛加強了風險控制,對于貸款業務的審批更是加強了控制尺度。然而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時大都是找銀行,這就直接證明了,中小企業是根本不可能從銀行成功得到資金的。我國各大國有商業銀行上收基層信貸權,貸款權限集中到省行和總行,堅持貸款給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地區、重點客戶的“四重”方針。對中小企業采取“為不錯貸,寧可不貸”的方針。
1.企業自身方面。民營中小企業要基于自己的處境,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中小企業要做好高層的領導工作,高層要先具備企業發展所需的先進管理理念,促進企業現代化管理制度發展。民企要注重員工的素質,要重視企業的創新能力,優化自己的產品。民營要發展自己良好的信譽,打造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的品牌,獲得知名度,贏得銀行的貸款信用。發展企業的信用形象,要在內部建立完整的體系與制度,貸款資金要及時還本付息,與自己的開戶行建立良好的信用。
2.提高金融機構的便利作用。對于國家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金融機構要認真貫徹落實。金融機構要確保民企貸款在貸款總量和增量中的比重。特別是對于目前經營不力,但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要及時的注入部分的資金,幫助企業脫離暫時的困難。國有商業銀行要打破長期以來的思想束縛,加大對中小企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銀行要以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主要宗旨,不主要服務只局限于國有企業,要把借貸資金更多的投向民營中小企業。發展中小型金融機構,要改革銀行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實施起來比較難,也不容易,所以促進發展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社、地方性的投資公司等。手續簡單,貸款的條件低,可以快速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3.發揮政府作用。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法律法規給予中小企業經營保障,通過立法來規范中小企業的市場行為,引導中小企業走向正規化、法制化。對于有些民營中小企業潛力大、經營效益好、信譽好,政府應降低對其的上市門檻,允許這些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而對于那些經營業績差、管理不佳的中小企業,可以允許其在中小企業板與將推出的創業板市場上市,幫助中小企業發展順利,待這些企業成熟后再進行轉板;對于其他中小企業,可以允許他們在更多寬松的市場上發行他們的融資手段。同時政府應根據民營中小企業不同的經營狀況,制定政策收購兼并淘汰市場上虧損嚴重的公司,鼓勵優秀的民企擴大規模,優化資源配置。政府要扶持監督民間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使得中小企業可以與第三方金融機構合作獲得更多資金。加強與中小金融機構合作可以簡化貸款流程,降低貸款利息,減少融資風險。

4.多元化、多渠道融資。目前,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過分地依賴銀行貸款,融資渠道窄。所以相關部門要做好工作,改變民企的觀念,推動民企進行多元化發展的進程,根據分散風險的原則,指導中小企業通過社會募集、職工入股、企業參股等直接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改變向銀行貸款難的處境。還可以通過其它融資渠道,如租賃融資、票據融資和典當融資等,這些融資渠道盡管不成熟,但有一定的優勢,能給民營中小企業帶來及時性的資金補充作用。
中小企業是財政增加和稅收的重要來源,對民營中小企業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制約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最主要的因素是資金的需求,對中小企業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并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能夠讓中小企業真正的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能夠讓逐漸發展擴大的企業在創建期就依據現在企業存在的問題依依斟酌,并避免在成長期出現類似的問題,做好風險防范;能夠讓我國的中小企業通過國家政策支持,依靠金融市場的機制,并通過自己逐漸完善改進的體制,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