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大港地區新近系沉積體系分析
王文霞
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文章首先介紹了大港地區新近系的結構概況,并對新近系的涵蓋范圍進行闡述。其次對沉積的類型進行總結概括,幫助讀者明確各種沉積體系形成的原因。促進考察工作科學有效的開展,全面了解大港地區的地形特點。
地層格架;沉積體系;層序地層
沉降發生過程中必然會伴有裂縫的產生,隱藏在基層內的不穩定因素異常活躍,使地下層面發生斷裂,從而引發沉降。在新近紀時期演變而來的地質層被稱之為第三系,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而沉降現象多發生在靠近海邊的區域,海水對地面沖擊后使地下層受到的壓力產生變化。并且地殼在運動過程中板塊會發生移動,內在的壓力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大面積沉降。盆地與平坦地區接壤的部分在常規狀態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邊界線與盆地內部相切,這一過渡區域受到力后很容易出現變化。并且這一部分的地質層最為脆弱。新近系包括三個層次,上訴的邊緣切線屬于最終的層次,在板塊運動過程中受到的影響最大,由于自然形成的地下層缺少保護結構,使力直接最用在斷面區域,形成不規則的破裂,最終出現沉降。通過對地下層的研究可以發現在新近紀發生的地震等地殼運動是連續的,并且強度極大。
1、巖芯觀察
新近系進行研究時必不可少的步驟則是對巖石內部結構的探析。在發生過振動的地下層選取一定量的巖石,來開展沉積原因的分析。不同深度的地下層巖石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取樣工作并不是隨意進展的,首先要確定新近紀形成的地下層所在位置,并通過科學測量設備對地下情況做出初步了解。其次對考察地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調查,并通過查閱資料來獲取近年來發生的地質危害有哪些,在此基礎上將掌握的全部信息記錄在資料中,最為后續任務開展提供重要依據。在河流流經處要重點研究,由于監測環境的差異性,常規的設備并不能在水中使用,因此需要對考察地點進行鉆孔打井。這樣可方便將地下層的礦物質取出,并根據設計要求在不同樣點進行施工作業。地質層在長時間的演變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并不能將這種情況忽略,考察進展時對地質原貌進行恢復,為推斷提供有力的科學證明。新近系地質層中可能會含有大量的砂石結構,這與巖石的風化有著必然聯系。在河床周邊選取適當的土壤作為研究的樣品,河床內土壤礦物質含量豐富,與路面相比受到的破壞較小,適合科研活動進行。分別選取不同地點的礦物質顆粒來進行研究,在取樣前要主要考察地點是否受到過人工污染,并且觀察巖石取樣樣品的結構完整度。在彎曲的斷面處重點分析,找出引發形變的原因,這對后續考察工作起著重要促進作用。
2、單井層序地層分析
在自然湖泊的周圍土壤中,可以發現年代久遠的礦物質顆粒,在該處取樣調查,更具有科學合理性。河床中的砂石成分與附近土壤存在較強的差異性,因此需要單獨進行考察。對湖泊流經區域的生態情況做出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研究活動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在對不同層面地質層進行取樣時,要重點考慮地下水位高度對考察工作的影響,分析地下層發育變化的情況,并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預測。沉積物質形式復雜,需要根據區域內發生過得地質災害進行判斷。
3、沉積體系空間配置
在對空間結構進行構建時,可借助先進儀器設備來完成,根據取樣調查的結果對地質層中各類礦物質含量進行分析,將其記錄在設計規劃方案中。以當時的地質特點為背景,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進行還原,通過小規模的試驗可得出地殼運動對當時的巖石層產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擴展延伸,構建礦物質分布圖。
4、館陶組層序(NgSq)在平面上主要發育高位體系域位
該層與巖石結構共同形成了復雜的新近系層,從單一角度分析并不能得出可靠的數據,因此需要將考察區域內的各類地層相互結合,不斷觀察發生的反應。并按照現實比例將其縮小,重新構建形成系統的地貌環境。湖泊與地面之間形成的區域具有很高的考察價值,要重點分析,對地面與河床之間的高度差進行測量,將結果記錄在報表中。
5、明化鎮組的各個三級層序
主要發育高位體系域、低位體系域和湖擴體系域不發育或者僅僅少部分進行了發育,所以各個三級層序的沉積體系分布圖以高位體系與為主,而明上段層序不是主要研究層段故不進行深入研究。明化鎮組各個三級層序沉積體系仍是以河流-沖積體系和湖泊-三角洲體系為主要類型,也是河流沖積體系面積大。
6、整體層面分析
大港地區新近系的沉積體系類型有河流,沖擊體系和湖泊,三角洲體系,河流沖積體系占據的面積大。其構成是以辮狀河沉積體系為主。物源通道是從南、西以及北的方向向中東部地區湖泊區域攜帶堆積物的。砂體通道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萎縮,北部的砂分散體系發育的時間為最長,是研究區內最重要的砂體通道體系。從北向南推進的距離大,辮狀河,曲流河道復合體向南側推進至湖區并堆積成三角洲。在上述幾個大的砂分散體系發育區之外,廣泛發育有洪泛平原沉積區。在這些區域內也存在間歇性的蓄水淺地,短命的辮狀河道以及少量的決堤沉積物。在時間上,物源通道發生了明顯的側向遷移,西北部和北部地區,在早期的物源渠道上出現了變化。
[1]李鳳杰,孟立娜,方朝剛,李磊,林洪.柴達木盆地北緣古近紀—新近紀古地理演化[J].古地理學報,2012(10).
[2]于水,程濤,陳瑩.尼日爾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積體系特征[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07).
王文霞(1965-),女,江蘇人,畢業于天津市廣播電視中等學校,助理工程師,現在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從事油田基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