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麗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茂興鎮中心小學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崔麗麗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茂興鎮中心小學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活動形式,通常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可以促進自身知識水平能力的提升,可以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此,協調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之一,本文首先從師生關系的特征著手,然后分析目前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和諧之處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課堂教學;師生關系;和諧
(一)突出師生關系的教育性
師生關系是為完成一定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建立的良好的橋梁,更加便于知識的傳授、便于教育思想和教學品德的培養。
教師具有的人格魅力,衣著打扮都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功能。學生對教師的認識過程是從陌生到熟悉,繼而是模仿到信任。教師自然親切的教態無疑是伴隨著是否能把握課堂的紀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師生關系的教育性,也不僅指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泛指學生對教師的教育。總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教育任務的完成,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突出師生關系的主導性
課堂教學這一群體中至少存在著兩種關系:師生關系與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而起主導作用的顯然是師生關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能夠尊敬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更好的促進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升,如果師生關系較為對立,學生對教師教課方法不感興趣,課堂搗亂,學生之間矛盾重重等等,這種課堂教學勢必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所以要良好地完成教育任務,就必須牢牢抓住師生關系這一主線,而要抓住這一主線,關鍵在于教師。
(三)突出師生關系的重塑性
師生關系會隨著師生心里主客觀多重原因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師生關系好壞跟心里距離的遠近有很大的關系。一旦教師區別對待學生,特別是對于差等生而言,教師產生了一定的偏見,很容易降低差等生的求學興趣,使差等生產生厭學心里。所以當更好的緩解師生關系,就要突出師生關系的重塑性,教師要主動的去關心、幫助學生,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
(一)師生關系和諧的因素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是要在交往過程中有統一的思想目標,相親相愛的感情融合。師生關系的和諧具體表現為教學相長和尊師愛生。
1、教學相長
在課堂教學中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的。教師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知識水平,通過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教學任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都是由教師決定的,教師起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也是在教學活動中有著其主體的地位,學生要在教師的輔助下能夠充分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管能動性,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相長,教與學的協調統一。
2、尊師愛生
師愛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她不象母親那樣出于一種私愛,也不在于學生可愛的形象以及合乎自己心意的行為舉止。從根本上講應是出于對下一代的關愛,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和社會意義。這種感情是以某種社會目標為中介而形成的。
師愛具有明顯的普遍性。心中要裝有所有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若師愛傾向于成績好的,聽話的,或出于某種私心偏愛一部分人,則自己的人品會大大降位,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便會缺少堅實的基礎。
師愛具有極大的穩定性。教師對學生的愛應不為個人心境不利而所改變。絕不能把個人情緒帶進課堂,而影響教育的正常開展。教師對學生的愛一般由生疏、熟悉、親近、熱愛四個過程。
(二)師生關系沖突的主要原因
師生關系的沖突,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是非激情的疲軟性情感沖突:第二種是激情性的情感沖突。
(一)明確師生的角色觀念
角色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教師是知識的教導著,本身就具有對教學的熱忱,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學生是知識的學習者,通過教師教學的感知,激發自身的學習欲望,從而將所學的知識能夠應用到生活實際中。
(二)具備良好的師生觀
學生觀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看法,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品質、特點及培養方式等不同方面都要有其一定的觀念,評價性學生觀,以成績好壞為標準。移情式學生觀,以品貌可愛為標準。正確的學生觀應認為學生都是可愛的,祖國的未來,是可以教育的,要經常替學生著想。
教師觀也是學生對教師的基本看法,教師不但教學內容是學生必學的知識,教師言談舉止更是學生榜樣,他們希望教師信任、關心學生,公平公正對待所有學生。而他們的一些希望都是教師要通過努力去盡力達到的。
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良好建立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教育的形勢也將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改變,教師和學生的社會關系也在不斷的改變,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新型的師生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人只是談了一點粗淺不成熟的看法,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新形式下的師生關系,要建立平等互助的生生關系,建立尊師愛幼的師生關系,才能創建文明的校園環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1]曹季林,李愛蓮.當前中職學校師生關系的探討與思考[J].中國冶金教育.2010年05期
[2]劉勝榮,曲燕.論高校網絡文化的培育與和諧校園構建[J].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02期
[3]王鳳飛,史冰.新時期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年07期
[4]劉芳清.淺議秩序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J].法制與社會.2009年24期
崔麗麗,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茂興鎮中心小學,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