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萍
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
淺析出版社在整體上市過程中的抉擇
宋麗萍
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
隨著出版改制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國有制轉制為股份制,出版業的資源整合或重新配置已經是大勢所趨。整體上市以其對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的規避,隱形利潤的凸顯,成為出版業改制后進入資本市場的重要方式。整體上市后出版業的風險與效益并存,需要改制中的出版業在整體上市中處理好經營業務和編輯業務之間、外延式擴張與主營業務提升之間、產業資本與雙重監管之間的博弈關系。
整體上市;出版社;抉擇
隨著出版改制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國有制轉制為股份制,出版業的資源整合或重新配置將不可避免。集團化融資、產業化經營、多元化發展將成為國內出版業的發展方向。資本市場的大幅膨脹,正吸引傳媒企業競相加入上市序列,隨著證監會對上市公司業務獨立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整體上市越來越成為企業IPO的主要模式。
整體上市是指一家公司將其主要資產和業務整體改制為股份公司進行上市的做法。而對出版社而言,多采用“借殼上市”的做法,即與一個已經上市、擁有資產或沒有資產的空殼公司合并,把公司現有的經營資產注入到這家公司,從而實現在市場上進行掛牌交易的收購與兼并。整體上市以其對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的規避,隱形利潤的凸顯,成為出版業改制后進入資本市場的重要方式。
作為出版傳媒業IPO第一股、“內容”傳媒第一股,出版傳媒股的象征意義近乎大于實質,因此整體上市后的出版企業具有眾多優勢:
首先,由于注入優良資產,公司盈利能力變強,主業更加突出,行業地位更具優勢,因而在估值上可以享受溢價。公司價值由投資者或者稅務部門評估變成通過市場來確定。上市后,投資大眾對公司的估值通常在利潤的5—30倍,公司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這也帶來另一個好處就是上市后出版公司的信用度提高,更容易獲取信貸,并降低融資成本。
其次,上市后可以用股份收購其它公司:有利于公司用股票而非現金進行收購與兼并,增加公司與市場合作的機會,為資本運營提供有利工具。上市降低了控股權比例,控股股東的減持,可以使大股東向其他投資者轉移企業經營風險。
這就需要改制中的出版業在整體上市中處理好幾方面的博弈關系:
出版業不涉及意識形態的經營業務主要包括廣告、會展、文化、印刷、發行、出版物的批發零售,印刷物資購銷,版權貿易和對外貿易,境內外投資等。具體內容不同的出版集團也不盡相同。
出版業作為文化業的一部分,在實行文化體制改革之前,出版社實行“事業單位性質、企業化管理”,但其本質上仍然缺乏企業自主經營的特質。在改制的過程中,經營性出版業的市場化是逐步的,一方面不斷剝離國家行政體制對其束縛,一方面不斷加強國家對媒體內容的管理,人為的割裂了內容與產量的密切關系,從而導致在出版業上市過程中,大股東及其代理人和上市公司之間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利益輸送、大量占款等現象存在。
隨著出版業整體上市時代的到來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應用,如何在傳媒與資本“聯姻”中堅持編輯業務的正確輿論導向;如何建立出版業內部編輯部門與經營部門之間的順暢溝通機制;如何在出版企業資產的整體增長中,將經濟效益內化為企業生產力,尤其是對采編工作的加強和內容產品質量的提升。
整體上市作為一個契機,使愁于運作成本、設備更新的出版企業可以在更廣闊的股市上進行“圈錢套現”。大量社會資金的注入為出版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提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出版業之間的兼并之戰埋下了伏筆。雖然我國傳媒集團多以行政命令為主要驅動力而組建,但是政府正逐步放開對其過多的管制。在這個過程中,出版企業究竟應該通過實行多元化經營來拓寬業務空間,分散市場風險,擠占市場份額;還是應該將除編輯業務外諸如發行、印刷、廣告等業務外包而加強主營業務并鞏固主營業務市場?這就構成了出版企業在整體上市中的又一對矛盾。
出版業由于其持續的政策支持,在受眾中有著極高的權威感、信賴感等商業價值,若能與新產品、新市場、新行業相結合,可以衍生出新的領域。出版企業可以利用現有的聲譽、經驗等發展新產品,增加產品品種等。這樣出版企業就可以通過多元化的經營策略達到知識、經驗、品牌的共享,如同“石油”一樣地多重開發利用生產要素。
整體上市中,出版業作為“最后一個暴利行業”,以其長期政策支持的“紅頂子”、極為龐大的底盤、較好的品牌優勢,在融資市場上備受關注。既然出版業整體作為一個產業進入資本市場,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接受證監會等部門的監管,按時、如實地公布出版企業自身年度預算、股本結構、利潤表等公司基本資料和財務狀況,以保障股民權益。與此同時,從我國傳媒業的整體發展來看,受技術進步、企業自身拓展欲望、產業整體運作水平、應對外來競爭等因素影響,政府的管制一直呈放松趨勢。但是兼具商業屬性和文化屬性的出版業由襁褓步入社會,深入市場進行資本運作,激烈的競爭形勢必然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尤其是將直接涉及意識形態的編輯業務連同經營業務一起打包上市,“看不見的手”能否推動上市后的出版企業繼續發揮其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能否保障出版業在即將到來的“狼來了”競爭中安然無恙?并且政府作為上市出版企業的最大股東,從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也必將時刻關注出版業的波動。
因此,整體上市并不簡單是出版業自主性的加強,而應該是更加規范了出版業的行業機制,將其置于市場與政府的雙重監管下。如何在對證監會如實披露公司信息的同時,不斷增強股民的對本企業的信任度,并適時獲得配發新股等權利;如何更好地利用政府的調控政策,更好地發掘出版業自身資源潛力,游刃有余于資本市場上,做大做強,做穩做實,這些都需要出版業不斷地摸索嘗試。
[1]楊東星,李多.出版類上市公司近年經營情況比較分析——以天舟文化、出版傳媒和時代出版為例[J].中國出版.2013 (01)
[2]張瑞穩.安徽出版集團借殼科大創新重組上市績效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03)
[3]趙衛斌.新聞出版企業上市方式的選擇[J].中國出版.2011 (20)
[4]李世舉.出版傳媒上市的冷思考[J].傳媒觀察.2009(05)
[5]哈九如.做大資本平臺實現跨越發展——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運作實踐[J].出版發行研究.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