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秋
吉林省渭津鎮心小學校
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沈玉秋
吉林省渭津鎮心小學校
動手操作是可以對數學學習的效果產生積極影響,并能促進個性化發展作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數學教學中的操作,可使學生主動獲得知識,形成技能,領悟數學思想方法,是化“靜”的知識為“動”的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動手操作;興趣;理解;解決問題;創新能力;生活化
動手操作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動手操作是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和知識的獲得是不可缺少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又好動,學生動手操作是一個手、腦等多種感觀共用的過程,是把一些抽象知識轉化為理發化和形象化的過程,從而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對新事物的好奇感促使小孩子都要進行親身去嘗試和體驗,這樣對事物的認識和相關知識的獲得起到了了關鍵作用,也是兒童形象思維發展,時時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整體形象。動手操作盡量發揮學生好玩、好動的優勢,豐富學生感性認識,建立清晰的表象。可使兒童由不會到會,由不懂到懂,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6歲—12歲的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特點是對新鮮的具體事物感興趣,善于記憶具體的事實,而不善于記憶抽象的內容。”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
例如:在講授“認識立體圖形”一課,整節課以“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展開,為學生創造大量的動手操作機會。課一開始,我在講臺上擺四張桌子,每張桌子上放著不同形狀的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然后,讓每個學生把課前準備好的牙膏盒、球、茶葉盒、魔方等學具擺放在相對應的立體圖形前,做“找朋友”游戲。同學們既興奮又認真,一一上臺小心謹慎地把自己的學具擺在“他的朋友”旁。通過本次操作,學生們發現了相關物體所具有的特點:它們的形狀相同,這樣一來,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體等立體圖形給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形象。課上學生“動”了,氣”氛”活了,知識掌握了。可見,動手操作為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調動學業生的多種感觀進行參與教學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知識的掌握和思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得到鞏固,“做”中學會應用,“做”中得到發展。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具體地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要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利用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做一做等操作形式,激發興趣。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一課時,出示幾個立體圖形,讓學生摸一摸形體上的各個面,感受一下每個面的不同形狀與特點,學生的積性一下就提高了,主動參與實踐中去。通過這一操作,全班同學很快總結出了各種平面圖形的特點。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利用自己認識的圖形拼擺出自己喜愛的圖案。學生的作品豐富多彩,連學困生也拼出了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松樹來。、通過親自操作激起了學習興趣,并且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發現和創造。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心規律、性質和聯系。”在教學中注重在動手操作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獨立去獲取知識。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時,充分利用學具小棒,讓學生獨立操作,擺出一個5,2個5,3個5……進而獨立總結出: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獨立編出了乘法口訣,并且留下的印象深刻。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領悟,在操作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更增強了獨立自主的意識。
學生親自參與實踐活動中,滲透了“實踐第一”的觀點,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輕、重”一課時,我出示一個很大的辣椒和較小的胡蘿卜,讓學生先估算一下誰輕誰重,結果學生都認為辣椒重,然后教師因勢利導,點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然后,請2名學生到前面親自操作,用天平稱一稱,結果與大家猜測的正好相反。孩子們通過親自實踐,主動去探究,從實踐中悟出真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不但可以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得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學好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