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紅 (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 210000)
略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中的藝術通識教育
徐曉紅 (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 210000)
文化產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20世紀的人類社會發展,如美、英、日、韓等發達國家,其綜合國力中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占據著日益重要的地位。文化產業因其環保、可持續等特點,在當前國際實體經濟遭受低迷之時,更是世界主要國家優先發展的重要部分。我國經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卻亟待拓展。加之我國正在進行產升級,正處在經濟結構的調整、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國家的競爭力的關鍵時期,文化產業自然成為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在黨的十七、十八大上,文化產業已經被確定為我國發展的支柱產業。
藝術通識教育;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
在時代背景下,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中國傳媒大學等三所高校首次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從此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開始在中國噴薄發展,至2011年全國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共計99所。然而,作為一個新興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學科定位、教學體系、課程設置等方面都處于發展完善之中。本文就對藝術通識教育在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簡要的分析,以期為文化產業學科的發展和學科建設進行有所裨益。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大都從事某一具體藝術行業的管理和組織工作,因此藝術通識教育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藝術通識教育并沒有受到切實的重視。在筆者看來,藝術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藝術通識教育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專業培養與職業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高等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人的基本發展來看,藝術通識教育都應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文化產業專業來說,藝術通識教育能使受教者在專業技能與未來職業之間實現高效的鏈接。如果在文化產業管理中只強調了學科核心——管理方面的內容,而不重視藝術方面的教育,那么所培養的人才就難以突出學科特點,這必然會影響到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第二,藝術通識教育是讓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從藝術產業旁觀式的管理者向主動式的參與者轉變的重要手段。文化產業所涉及者,不外乎美術、影視、音樂、戲劇、舞臺等領域。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根本的任務是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果對具體的藝術規律、藝術特點沒有感性和較系統的認識,那么他們就會傾向單純的管理者,而非熱愛者。藝術不同于工業產品,它是高度人文化的產物,往往體現著人類個體與集體文化基因的沉淀與交融,同時也映襯著時代的風潮,并體現出較突出唯一性和個性。藝術通識教育可以增強文化產業管理的受教者對藝術的熱愛。所謂好之者不好樂之者,任何職業,從業者所取得的成績往往與他們對該職業的熱愛程度密切相關。如果說工業產品是為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那么藝術作品往往具有心靈的作用。
第三,藝術通識教育是提高文化產業管理人才藝術品鑒能力的重要途徑。與工業作品所強調的技術進步不同,藝術作品強調的是個性與獨特性。作為文化產業管理者,辨別文化產品的質量就是一項基本能力,并是其職業生源中核心能力之一。只有具備較高的文化產品辨別力,才能在在繁多的文化產品中慧眼識珠,才能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因素。而較高的文化產品辨別能力的獲得必須通過系統的藝術通識教育。
在我國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中,已經開始重視藝術通識教育,也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但也存在著課程邊際比較模糊、課程名目比較雜亂、教學模式較為落后等問題。總體看來,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
第一,藝術通識教育類課程的開設比較隨意。由于缺乏系統的藝術類課程建設,很多院校往往是依據院校本身的特點開設一些所謂的特色藝術課程。除常見的音樂類、美術類、影視類、動漫類、舞臺藝術外,還有茶道、插花藝術這樣的課程。雖然這些課程不同程度起到了藝術通識教育的作用,但總體較為隨意,無法形成較為系統的藝術通識教育。
第二,藝術通識教育缺乏宏觀、鳥瞰式的系統性內容。許多學校開設了課程的開設了合唱、藝術欣賞、水彩畫等藝術課程。但由于課時所限,往往草草結束。既無法讓學生掌握具體的藝術技能,從而獲得較深刻的藝術體驗,也不能從較宏觀的層面掌握藝術發展的規律的特點。
第三,藝術通識教育的教學與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缺乏有機融合。有些院校開設課程忽視了其與文化產業專業產生有機的聯系,既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卻對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作用不顯著。
第四,藝術通識教育課程過于側重于知識教育。有些學校開設的藝術通識教育課程過于理論化,比如全部是藝術史、藝術評論等課程。這樣一方面使藝術通識教育過于枯燥,也不利于學生直接感受藝術的魅力。
另外,藝術通識教育的任課教師大都是外系外校的教師兼任。這使得課程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缺乏連貫性,容易忽視所教課程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有機融合。
基于藝術通識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要加強專業建設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重視藝術通識教育的地位與作用,把藝術通識教育作為其學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2)梳理藝術學科的體系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慎重編寫藝術教學的大綱與教材;(3)打通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鴻溝,構建跨越具體門類的藝術通識教育知識體系;(4)要突破傳統藝術通識教育窠臼,探索符合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思路;(5)發展課堂教學與田野參與并重的教學模式;(6)加強藝術通識教育師資建設,注重藝術通識教育的質量與成效。
基于以上原則,筆者認為文化產業專業藝術通識教育課程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即藝術美學與史類課程、藝術欣賞類課程、藝術實踐類課程、藝術評論類課程和特色類課程。前三類為基礎,應占據較大的權重,后兩類則根據學校的特點進行開設。下面對這幾類課程的設置進行簡要的說明。
第一,藝術美學與藝術史類課程。這類課程屬于藝術通識教育知識體系中系統論的部分,有利于學生對藝術形成宏觀的歷時共時認識,是提高學生藝術理論和藝術知識重要的方式。這類課程最好由專業對口的專任教師擔任,編寫或采用具有與學科相關聯的教材,并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第二,藝術欣賞類課程。這類課程是學生接觸具體藝術作品、形成感性認識、提高藝術感知和品鑒力的重要途徑。藝術欣賞是文化產業專業學生系統接觸高水平藝術作品的唯一方式。藝術理論課和藝術實踐課都無法取代藝術欣賞課的作用。
第三,藝術實踐類課程。如果從提高藝術感知力和辨別力來看,最有效率的方法莫過于讓學生進行具體的藝術實踐。比如會畫畫的人通常對畫作的認識比不會畫畫的人另全面、深入。但由于課時的限制,這類課程通常無法深入,建議在授課的以了解具體藝術形式的特點為主,并加入史學、美學的內容。
第四,藝術評論類課程。如果說前三類課程主要是對藝術知識的輸入,那么藝術評論則是受教者對藝術通識教育成效的輸出。評論側重于受教者表達藝術作品基于知識和技能基礎上的主觀認識。
第五,特色藝術類課程。這類課程主要是根據每個高校自身的學校資源所開課。可根據優勢學科資源,直接與業態對接,為學生提供一些高質量的精品課程,在培養文化產業應用型人才上有的放矢,創建各高校的自身品牌。
有的學校會把文化產業專業再細分為若干個方向,有的學校會根據自身條件培養偏重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或研究應用型復合人才等,都可以根據培養目標在以上的框架內對具體課程進行調整。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雖然比較短,但卻發展迅速。我們只有認真發現學科中存在的問題,在關注規模與數量的同時注重內涵和質量的建設,認真解決出現的每個問題,才能切實地提高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我們需要遵循文化藝術本身的特點,以產業為落腳點,為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為文化企事業、為政府文化部門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從而逐步推進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的發展,為國家文化產業的振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1]赫斯蒙德夫,(張菲娜譯)文化產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熊澄宇.世界文化產業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張曉明,王家新,章建剛.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014年度南京藝術學院教學研究立項課題(一般課題),項目代碼:JWXXHTS15,《藝術通識教育在文化產業管理學科中的地位研究》課題結項成果。
徐曉紅(1977年-)女,漢族,現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