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街景
在美國,每個城市都有定義自身的獨特的關鍵詞。例如,紐約擁有文藝之都、金融中心的稱號;好萊塢定義洛杉磯;說到教育名城,波士頓當之無愧;提及美國獨立精神,自然會想起費城的自由鐘和獨立宮;白宮、國會山,以及憲法大道上那極具古希臘建筑風格的政府大樓則昭示著華盛頓的政治中心的地位;若想與摩門教來場邂逅,那只能發生在鹽湖城。
但是,當政治中心、音樂之都、宜居小鎮、高科技企業孵化地、冒險之旅這些關鍵詞同時出現時,你會想到哪座城市?沒錯,它就是美國得克薩斯州的首府奧斯汀,一個集小鎮風情和大氣之感于一身的城市。
這個被《國家地理雜志》稱為“啥都不缺”的美國小鎮依河而建,擁有200多個爵士、藍調、鄉村、搖滾樂的場館,在這里,每年會舉行兩場全美頂級的音樂盛典:“SXSW”西南偏南音樂節與Austin City Limits音樂會。
除了擁有“世界現場音樂之都”的美稱外,由于大量高科技企業在此落戶,奧斯汀還獲得“硅山”(Silicon Hill)之稱,與美國加州的“硅谷”(Silicon Valley)遙相呼應。2014年,《福布斯》將奧斯汀列為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城市,而這已經是它連續四年摘得此桂冠。
《福布斯》的文章稱,“奧斯汀坐擁年均2.5%的人口增長速度,以及5.88%的經濟增長率,這讓其他城市難以匹敵。”這個當初只有700多名居民,以木屋、帳篷為主要居住場所的農業小鎮,如何發展成如今以知識、科技、金融和服務業為主的美國新型宜居城市代表的呢?
教育中心
1871年圣誕節,早晨10點45分,火車的汽笛音穿透清晨新鮮的空氣,第一輛機車駛進奧斯汀市,在鐵軌旁焦急等待的人們一陣歡騰,慶祝鐵路將奧斯汀與得克薩斯州另外兩個重要城市——休斯頓和加爾維斯頓——連接起來,實現互聯互通。
作為邊境地區唯一通鐵路的小鎮,奧斯汀一夜之間成為廣袤南部地區的商業中心。鐵路的修建給奧斯汀帶來短暫的繁榮,但隨著鐵路網絡不斷擴建,到1876年,奧斯汀地理位置優勢不再,貿易機會流向更近的城市,其商業輻射力開始減弱。
正當奧斯汀市一度輝煌的經濟前景逐漸暗淡之時,得克薩斯州的一項議案為奧斯汀打開另一扇機會之窗:盡快建立一所一流大學,并由選民決定學校選址。
敏銳地感知到這將是改變城市命運的良機,奧斯汀將爭奪學校這一重任賦予當時34歲的政界新秀亞歷山大·佩恩·吾爾德里奇。作為學校公共教育理事會的董事,數月前他剛剛領導建立起奧斯汀市的公共教育體系。吾爾德里奇臨危受命,在全州內游說,最終幫助奧斯汀這場“學校之爭”中勝出。自此,這個邊境小鎮又多了一個身份標簽:教育中心。
盡管短期內得克薩斯大學并沒有為奧斯汀帶來經濟上的繁榮,但從長期來看,這一教育資源內化成奧斯汀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成為人才輸送的“源泉”。作為全美頂級的公立學校,得克薩斯大學擁有48000名學生,不斷為就業市場輸送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據統計,奧斯汀有大學以上學位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38%,在全美名列前五。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經濟夢碎
與此同時,奧斯汀開始探索發展經濟之道。懷揣著將奧斯汀打造成美國南部制造業中心的夢想,時任市長約翰·麥當勞大幅舉債修建一座60英寸高的奧斯汀大壩,負責供應城市的用水用電,市政府同時將過剩電力出售給大型制造廠,一舉兩得。
1893年,奧斯汀大壩竣工。當時,“他們認為這(大壩)是治愈經濟蕭條的萬能藥。”可惜,這只是“看起來很美”,現代蒸汽機盛行大大減少了工廠的選址禁忌,企業家不再將電力供應作為投資建廠的首要考慮問題。“奧斯汀大壩變成一個脫離現實政策的怪異產物。”1900年4月6日,伴隨一聲巨響,大壩在暴雨中轟然崩塌,徹底為奧斯汀成為南部制造業中心的夢想畫上句號。
奧斯汀帶著它破碎的夢想和沉重的債務進入20世紀。
當時政府負債累累,公共資金嚴重不足,但公眾卻不同意政府發債籌集資金。城市里到處都是沒有鋪砌的土路,公共衛生環境極差。《政治家》撰文稱:“奧斯汀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得克薩斯州唯一沒有停車場的城市。”報紙也揶揄稱:“一只英格蘭麻雀飛過奧斯汀,都要冒著將自己的影子留在泥濘里的風險。”
重新定位
不再盲目沉迷于工業化的發展,奧斯汀開始反思,找尋適合自身發展的途徑。
“我們當然歡迎新的企業,但是我不確定這些企業是否那么重要,我們很適應現在宜居城市的定位,”奧斯汀商會經理瓦爾特·朗當時接受采訪時表示。
一家咨詢公司在制訂奧斯汀城市規劃時,認為發展工業并不符合奧斯汀的城市特質。作為州政府和得州大學所在地,同時作為一個完美的居住城市,擁有宜人氣候和自然風光,奧斯汀應該繼續其“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定位。這個結論指導了未來二十年奧斯汀市發展。
重新定位后,奧斯汀再次起航。
1909年,吾爾德里奇贏得市長選舉。在擔任市長的十年任期內,他提出很多有遠見的想法,其中很多政策的效果甚至在他卸任后才開始慢慢體現,比如,他提議建立一個免費的公共圖書館,提出一項旨在提高市民生活的“舒適度、便利度和幸福指數”的城市規劃,這些政策直到1930年才“開花結果”。
在任期間,他改造街道鋪上柏油路、升級道路兩旁的照明系統、新修下水道、降低水費、電費、建立一個醫院、修建一些公園。這些舉措談不上意義深遠,但也絕不算無足輕重。它為奧斯汀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并為后來的政策制訂者指明道路。
1928年,奧斯汀提出建都以來的首個城市規劃,同時舉債425萬美元,改造街道、下水道,修建公園、游樂場、學校,建立市醫院、消防部門、公共圖書館和飛機場。吾爾德里奇當初的想法終于外化成切實可行的措施。
1929年,奧斯汀進入10年的飛躍發展期。而那一年,正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第一年。
科技已經成為奧斯汀的DNA
此后,奧斯汀一直維持其中等發展速度,但同時保留它的小鎮風情。很多居民之后都會回憶起那時候美好的舊時光:社區中維多利亞式的老房子、和諧的鄰里氛圍、閑適的生活節奏、質樸的自然風光、走路即可到市中心的便捷。
然而,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奧斯汀的工業夢想再次蠢蠢欲動。“奧斯汀地區經濟發展基金會”應運而生,旨在吸引一些與奧斯汀內在氣質“合拍”的企業入駐城市,包括高科技產業、綠色能源、環保產業,以及科研機構。
幾乎在同一時間,得克薩斯大學收購城市北部的一個工廠,將其改造成實驗室,教職工和學生在這里進行大量科研項目。很快,得克薩斯大學成為孕育科研公司的溫床,并培養一大批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包括Dell創始人邁克·戴爾。
1967年是奧斯汀發展的轉折點。那一年,它終于吸引到IMB在這里投資建廠,這是首個美國高科技大企業選擇了奧斯汀。此后,眾多小公司紛紛來到奧斯汀投資興業。

2015年3月15日,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舉行的影視音樂互動大會(SXSW)上,一名參展人員試戴360 全景電影耳機拍照
1983年,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市政府、州政府和美國高科技企業聯手發展在奧斯汀成立了Micro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Consortium (MCC)。由于MCC是一個聯合管理的企業,美國各個高科技企業都派人參與,各大公司的行政主管等漸漸認識到奧斯汀是一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城市,也具有非常好的高科技發展潛力,于是各大公司紛紛來奧斯汀設立分部,其中包括Cisco、 Intel 、 AMD 、 Motorola 、 Freescale 、 Sun Microsystems 、Samsung等。
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聚集到奧斯汀,“硅山”由此得名。
科技已經成為奧斯汀的DNA,據統計,奧斯汀擁有4000多家從事高科技的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占全市總數的35%。
音樂也是奧斯汀獨一無二的魅力。奧斯丁風險投資合伙人約翰·桑頓詮釋音樂之于奧斯汀的意義時說,“在奧斯汀,你很難在搞音樂的和創業區間劃出一條清晰的分界線。因為音樂已經成為城市氣質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這個城市的品牌。因為音樂,更多的人來到奧斯汀創業,企業也更容易招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