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商學院 劉思奇 朱玉瑩 楊宏華
國際商貿International Trade
自貿區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影響研究
江南大學商學院劉思奇朱玉瑩楊宏華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上海港發展現狀,及與其他國際航運中心的差距,指出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存在的問題,并通過闡述上海自貿區所實施的相關建設航運中心的政策,分析其對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影響。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 國際航運中心 影響
國際航運中心是指擁有健全的樞紐港深水航道和物流網絡等硬件設施,航線航班稠密,擁有航運服務業金融貿易等軟件系統的港口城市。世界國際航運中心一般是國際金融、物流中心,目前世界主要國際航運中心城市有倫敦、新加坡、鹿特丹、紐約、香港等。
2009年4月發布的《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中指出,在未來十年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以江蘇、浙江和長江流域城市為腹地,發展成為與其他港口城市相協調的,物流稠密且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同時具備航運軟實力的,擁有健全的航運服務功能和良好的航運市場環境的國際性航運中心。此項文件的通過表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自由貿易區對國際航運中心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本文重點研究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對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影響及作用。
上海一直是我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從1996年啟動到2015年間發展迅速,逐漸具備了國際航運中心的兩大功能。上海作為當今全球最大的腹地港口,自2010年集裝箱吞吐量躍居世界第一后蟬聯至今,在這一指標突破的同時,航運服務能力也在提高,航運金融、船舶交易、航運咨詢以及拓展現代物流等方面能力有所提升。從港口吞吐量的角度來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2015年第一季度,上海港口以883.63萬TEU的集裝箱吞吐量穩居世界第一,同比增長了7.46%。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在軟實力建設方面,金融服務和管理等方面與世界其他老牌國際航運中心的差距在逐漸縮小。
但是由于航運金融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不完善,競爭力不足,與航運金融業務有關的專業服務機構發展滯后,航運人才緊缺等問題使得不但在船舶融資、資金結算、航運衍生品等方面,而且在建設航運中心所需要的法律、監管、市場環境等方面都與其他國際航運中心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與倫敦這樣的航運服務成熟的國際航運城市相比,上海在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方面如航運金融服務、海事仲裁以及船舶注冊等方面的相關指標差距明顯。
2.1 國際航運金融業服務機構發展滯后
國際航運中心的評判標準不僅包括貨物集散功能,還包括航運服務功能,如今國際航運中心的重點在向服務功能轉變。世界國際航運中心綜合服務優勢較為明顯的倫敦,在航運金融服務方面發展成熟,擁有作為世界第一航運市場的波羅的海航交所,有著眾多的航運融資機構和航運保險機構。倫敦的海事仲裁員協會是世界海事仲裁或解決爭議的重要中心。與之相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與金融業務有關的專業服務機構發展滯后。
2.2 國際航運業人才缺乏
航運人才的缺乏會對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有很大制約。上海社科院的人力資源報告表明,上海航運人才目前極度緊缺,勞動力層次分布不均,滿足不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需要。世界著名航運交通咨詢機構FISHER曾經調查研究過世界各大國際航運中心的航運服務業高端人才數量,其結果顯示,倫敦在航運人才數量上位列第一,挪威、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緊隨其后,而上海排名靠后,高端人才總數不足倫敦的二分之一。其中港口建設方面的人才、航運經營管理人才、航運金融保險人才、海事法律人才等數量差距明顯。
2.3 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倫敦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的一個重要基礎是能夠即時、全面地掌握全球航運市場的各類信息,與之相比,目前上海航運信息資源的擁有量及信息獲取能力嚴重不足,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性,難以實現互聯互通,缺乏統一的港航信息平臺,難以進行協同監管,信息化標準建設滯后,難以實現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
2.4 政策環境有待改善
目前上海航運中心船務經紀、船舶登記等制度、政策不完善,稅收優惠有待進一步加大,其次還需要更多跟稅收有關的配套政策。相比新加坡、香港等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在此方面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2.5 缺乏內容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航運中心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對航運中心吸引力有極大影響,它影響著海運企業和海事機構的入駐。新加坡作為世界公認的國際航運中心,擁有健全而且穩定的法律體系和司法系統,近年來出臺了一些列航運稅收優惠政策,例如采取低費率的噸位稅制度,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其吸引力。而上海缺乏合理和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
3.1 針對國際航運金融業務有關的專業服務機構發展滯后所采取的措施
2013年9月29日,中國銀監會公布的《中國銀監會關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銀行業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上海自貿試驗區內的金融機構都可以涉足離岸船舶融資業務。2014年“新51條”發布,其中指出允許獲得開辦離岸業務資格的包括浦發、交行、招商、平安在內的四家中資商業銀行在自貿區內開設分行辦理離岸業務。2015年6月18日,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表示,上交所已經獲得證監會批準,啟動籌建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
2013年上海主要金融機構對上海航運產業授信總額比去年同比增長30%,另外,共有八家單船融資租賃項目公司在上海設立。上海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也為航運融資提供了豐富的產品種類,能滿足航運融資需求。此外,航運保險專業機構數量也在進一步增加。截至2013年底,上海市共有46家財產保險公司從事航運保險直保業務,經營船舶保險、貨物運輸保險以及出口信用保險。
3.2 針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完善所采取的措施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提出的“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進出境監管制度將有效地提高物流效率,對吸引航運企業和金融服務機構有著積極作用。
自貿區航運方面的制度和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是吸引相關航運中心金融高端服務行業入駐自貿區的重要條件,包括融資、仲裁、公估等。波羅的海交易所于2013年10月末在上海設立了首個分支機構,同時中國自由貿易實驗區仲裁院也在上海完成揭牌。
3.3 針對信息化程度低所采取的措施
2011年,上海水運口岸集裝箱放行的流程實現電子化。2011年10月,首屆國際港口及航運信息化論壇在上海舉行。2012年,上海口岸檢驗檢疫部門提貨單在水運口岸和航空普貨實現電子放行,上海口岸海關、檢驗檢疫部門聯手推進通關單無紙化,落實海關總署統一開展的通關作業無紙化試點。2013年7月,《上海口岸通關無紙化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全面推進上海口岸通關的無紙化進程,在通關的流程、監管的模式、數據的交互、稅費的支付等方面采取新的措施。同年長江及長三角航運信息化專網應用。2014年9月,上海自貿區海關監管信息化系統(一期)正式切換上線新系統。
4.1 自貿區有利于加強貿易基礎
自貿區的貨物貿易因為得到了全新的監管理念的支持而更加便利,進一步促進了外貿進出口業務,提升了港口業務量。
自貿區各項優惠條件落實,將使保稅區功能進一步拓展,通關手續更為便捷,這些能夠吸引更多腹地貿易出口,使得貿易數量整體增加。另外,保稅區的轉型升級使國內港口的國際中轉能力提高。我國目前港口基本是腹地型港口,國際中轉能力不足使得數量有限制。自貿區的建立將推動中轉集拼業務發展,各項政策的推出也會吸引東南亞地區的中轉業務,這也從一方面提升了貿易數量。
4.2 自貿區有利于航運企業的投資與發展
在自貿區成立之前,外商獨資要在國內建立船舶管理公司會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所以自貿區成立后,開始嘗試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借鑒國際通行規則,對外商投資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并將外商投資的管理模式進行改善,開放服務業等。而對中資航運公司來說,自貿區的政策推動中轉集拼業務發展、試行中資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帶業務應會有利于其提高運營效率,降低中轉成本,從而提升其競爭力。
4.3 有利于加強基礎航運設施建設,完善集疏運體系
自貿區的建立,有利于完善航運中心的集疏運體系,而這也是高效運轉的重要保障。例如成立釜山港后,韓國政府和有關部門對集疏運相關的基礎設施做了很大投入,2004年,因為釜山和光陽等集裝箱港口碼頭泊位的快速鐵路直通線路開始運營,直接促使韓國的鐵路貨運能力上升了40%。
4.4 有利于加快航運中心轉型
上海及周邊長三角地區的出口加工貿易等相關產業和產業鏈,都隨著自貿區的優惠政策,得到了發展和升級。在此基礎上,加快上海港從傳統腹地型港口向綜合服務類港口的轉型。從而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4.5 自貿區的設立將促進各項政策制度進一步完善
自貿區的設立帶來了一系列的航運開放政策,交通運輸部于2014年在擴大交通運輸對外開放、促進貿易便利化、簡政放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了政策支持。在航運領域先后推出了六個方面的先行先試開放政策,于2015年進一步推廣。由于一年半的政策適應市場反應比較冷淡,預計將在未來繼續推出更加合理優化的政策。
參考文獻
[1] 孔磊,沈躍棟,張紹華.“金橋產業技術創新會議”暨“國際港口及航運信息化論壇”紀實上海自貿區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大數據應用促產業升級[J].上海經濟,2014(01).
[2] 邵律,孔磊,劉晉.上海自貿區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大數據物聯網應用促產業升級[J].世界經濟,2013(10).
[3] 王杰,李艷君,白瑋瑋.中國(上海)自貿區下的航運政策解析[J].世界海運,2014(02).
[4] 孫夏,夏亮.上海資源配置型國際航運中心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與提升路徑設計[J].上海經濟研究,2014 (2).
[5] 袁象.上海自貿區為我國航運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交通企業管理,2013(12).
[6] 王佳.航船到岸需要時間與助推器——讀(中日韓自貿區的航船難達彼岸)有感[J].現代經濟信息,2014(16).
[7] 張穎杰.上海自貿區為中國航運中心建設帶來的新契機[N].上海證券報,2014-1-22.
[8] 張穎杰.自貿區對上海航運中心建設的影響研究[J].新金融,2014(02).
[9] 雨戈.自貿區下的港口新機遇[J].中國港口,2013(11).
[10] TON KREUKELS,EGBERT WEVER.DEALING WITH COMPETITION:THE PORT OF ROTTERDAM[J].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08,Vol.87(4).
[11] John R.M.Gordon,Pui-Mun Lee,Henry C.Lucas.A resource-based view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t the Port of Singapore[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4,Vol.14(1).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b)-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