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質文
(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四川 內江 641000)
馬云與愛因斯坦的共同點是什么?
或許,就所謂的純智商而言,愛因斯坦比馬云略勝一籌吧。因為,愛因斯坦被認為是高智商的代表,而馬云參加高考三次后才被杭州師院錄取。但這并不妨礙馬云成為世界風云人物。讓愛因斯坦與馬云獨領風騷的本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或者,是什么直接原因促使他們成功?
《愛因斯坦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愛因斯坦擁有獨特的思維模式。其實,馬云又豈能例外,思維模式制勝已經是成功人士公開的秘密,而這也是引發思維開發熱潮的最現實的依據。
為什么優秀的思維模式可以讓你事半功倍呢?其實,人類一切活動的核心就是快速高效地解決各種問題,特別是疑難問題。在這風云變幻、競爭激烈的時代,誰掌握并運用了先進的思維模式,誰就是時代的贏家。
重視思維模式的開發當然不能保證讓你成為第二個馬云或者愛因斯坦,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邁向成功的正確路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從“戰略主題”高度對學生學習目標提出如下要求:“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這一直是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筆者從事中學英語教學工作近三十年,一直專注英語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在參閱了大量的思維研究文獻之后,總結出了一系列以 “問題解決”為目標的思維開發與訓練的方式方法。經過大量的實踐驗證,該思維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英語運用中因知識系統構建不科學導致的“粗心”問題,以及因思維模式不科學導致的“畏難”問題。
1.學習思維模式與問題解決思維模式
長期困擾教師和學生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當然是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盡如人意。
常見的比如“書呆子”式學習,費時費力,學生的運用能力薄弱;或者學生的基礎不錯,但對關鍵的難題很難突破。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多數學生并非對所需知識一無所知,但總是缺少科學的問題解決模式。各種“改錯本”的盛行客觀上解決了部分問題,但是未在思維模式的根源上組建科學的系統,導致學生大量低層次的重復機械的勞動,教學效果難以根本改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造成上述問題的關鍵原因是學生長期處于“學習方法模式”之中,缺少“問題解決思維模式”,遇到問題時,思維依舊局限于學習的模式,必然導致思維運行的凝滯。
研究表明,除了部分天資聰穎的學習能手,多數人掉進了“學習”的陷阱。其思維模式基本上固化于“學習模式”,對于解決問題要么“按部就班”,要么“束手無策”。
為此,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思維模式急需創立。但遺憾的是,這方面的研究雖然頗多,但大都是囿于經驗總結之類,難以成為系統的思維模式而為大眾所借鑒與遵循。
2.“思維分層教學”的誕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小學教育急需引入一種以“問題解決”為鮮明特色的思維模式。
這種理論要確保教師“有章可循”,不再是只借助于個人經驗,隨心所欲。
這種理論要確保學生的思維進步“循序漸進”,不再是只有學習進步的感覺,而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檢測系統來加以驗證。
每一種思維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是,這些思維之間到底有怎樣的區別與聯系呢?面對各種不同的問題,是不是需要一些共性的思維呢?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思維與思維之間是否可以分層呢?
2012年,筆者在查閱與思維相關的文章時,在百度上輸入關鍵詞“思維分層”,得到零結果。于是,筆者不揣冒昧,開始構建“思維分層教學”理論。
(注:此后筆者把“思維分層教學”的相關文章發往百度文庫,現在已經可以輸入“思維分層”搜索,得到相關結果。)
3.“思維分層教學”的定義
“思維分層教學”(Thinking Hierarchy Teaching, 簡稱THT)是一種思維開發訓練模式,專門用于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它把解決不同問題所用到的思維模式進行分層,針對性強,效果良好,具有整合思維方式、優化思維模式的特征。經過系列化的思維分層訓練之后,同學們的大腦中就會植入一種叫做“思維分層”(THT)的思維程序,處理信息又快又準,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4.“思維分層教學”的意義
首先,“思維分層教學”理論解決了教學的歸宿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等教育理念其實充分說明了知識是為了運用的本質,即用思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其次,“思維分層教學”理論解決了教學“急功近利”的問題,不再把提高成績、升入名校作為唯一目標。長期而言,教育教學的成功標準之一就是學生具備了持續的學習力,以及利用所學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思維分層教學”理論解決了思維開發培訓的“無序性”問題。思維分層培訓確保學生接受到系統而高層次的思維訓練,從而真正成為具有強大思考力的思想巨人。
1.“思維分層教學”構成概論
思維分層教學作為一套思維開發模式,共涵蓋了二十四種思維方法。根據大腦左右分工不同,這些思維方法共分為兩大部分:我們把偏向于左腦的思維方法命名為IQ思維,偏向于右腦的思維方法命名為CQ思維。
(1)IQ思維的構成
要解決問題,首先必須通過思考,找出規律。所以,IQ思維方法的第一層就叫做“規律思維”,具體包括三種思維方法:對比思維、歸納思維、演繹思維。規律思維的運用要求是:常對比,勤歸納,善演繹。
問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IQ思維方法的第二層就叫做“變化思維”,具體包括三種思維方法:推理思維、求證思維、辯證思維。變化思維的運用要求是:推理一定求證,思考別忘辯證。
面對難題,我們需要不斷反思,因此,IQ思維的第三層就叫做“反思思維”,具體包括三種思維方法:批判思維、分解思維、轉化思維。反思思維的運用要求是:批判看問題,分解求出路,轉化是目的。

(2)CQ思維的構成
要解決問題,首先必須聚焦問題。所以,CQ思維方法的第一層就叫做“點線思維”,具體包括三種思維方法:集中思維、發散思維和交叉思維。點線思維的運用要求是:集中一點,發散為二,交叉換位。
在分析問題時,必須明確問題的方向,否則必然事倍功半。CQ思維的第二層就叫做“方向思維”,具體包括三種思維方法: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側向思維。方向思維的運用要求是:逆向求真,橫向求變,側向求巧。
面對復雜的問題,必須從全局著眼,抓住問題的核心。CQ思維的第三層就叫做“全局思維”,具體包括三種思維方法:統攝思維、滲透思維、遞進思維。全局思維的運用要求是:統攝有視野,滲透有方法,遞進有保障。
針對繁難的問題,必須突破思維的桎梏,這就需要“創新思維”,這也正是CQ思維的第四層,具體包括三種思維方法:想象思維、幻想思維、組合思維。創新思維的運用要求是:大膽想象,勇于幻想,善于組合。
面對未知的問題,必須善于綜合調動各種思維手段,以期拼盡全力,鳳凰涅槃。CQ思維的第五層就叫做“創造思維”,具體包括三種思維方法:綜合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創造思維的運用要求是:綜合準備,直覺感悟,靈感升華。

2.“思維分層教學”的兩大模塊
(1)如何攻克“粗心”
學習離不開考試,而考試中暴露最多的問題非“粗心”莫屬。
遺憾的是,人們在尋找粗心的根源時,基本上脫離不了以下幾類:基礎差;不熟練:不夠認真。對于如何解決粗心的問題,大家基本上就是一句:下次注意。類似的錯誤在這些不斷的提醒中卻依然如故。
其實,“粗心”的根源在于思維模式。因為,很多粗心的同學都有這樣的經歷:考試時不會做,但到了老師評講試卷時常常恍然大悟。這種現象表明,學生并不是不會做,而是在考試的時候沒想到。所以,從學科的思維模式上構建“想得到”的機制,就是“思維分層教學”最核心的工作。
針對此種情況,“思維分層教學”(THT)把IQ思維與CQ思維進行綜合提煉,組成學科自我導航模塊:集中+二分發散+推理求證。其主要針對學生在解題時提取信息不順暢、不準確的現象,從根源上解決“粗心”的問題。
其運用的基本步驟是:首先運用集中思維聚焦問題,然后按照學科二分發散思維模式分析問題,優先考慮最特殊的情況,運用推理求證予以判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問題得以解決;否則再按照規則的要求予以推理求證。

THT自我導航模塊要求教師對于所教學科高屋建瓴,然后根據二分發散思維的要求,對學科知識的運用體系進行科學重組,這是提高解題速度與正確率的保證。
走出舒適區,做一些你沒有做過的,對你更有挑戰性的事情。這種方法不適合“玻璃心”的人,但從長遠來看會有好處。做一些有挑戰性的難事,會讓你從攝影中獲得最大收益,也可讓你發現自己有多大潛力。
(2)如何攻克“畏難”
考試中出現的第二大問題就是“畏難”,面對難題,不少學生茫無頭緒,直接選擇放棄。
從思維的本質上來看,難題之所以難,表面上是缺少方法,根源是思維模式不科學。所以,按照學科特點,設計并訓練難題解決思維模式,是“思維分層教學”最重要的工作。
針對此種情況,“思維分層教學”(THT)把IQ思維與CQ思維進行綜合提煉,組成學科難題分解模塊:統攝+分解轉化+滲透遞進。其主要針對學生面對難題不知所措或者思維步驟不連貫的現象,從根源上解決“畏難”的問題。

其運用的基本步驟是:首先運用統攝思維提煉問題,然后運用分解轉化思維抽象問題,最后一步一步滲透細節,解決問題。
在解答難題時,可能某些步驟很清楚,但是有些步驟卻比較模糊。如果第一步有問題,那就是統攝思維不發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第一步對了,后面的某些步驟出問題,那一定是滲透思維和遞進思維有問題。
THT難題分解模塊要求教師對于所教學科的綜合運用要求具有創造性的把握,并善于培訓學生面對難題能夠精準把握主旨,耐心細致抽象分析,快速準確地解決疑難問題。
1.“粗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先看例題:
Shemade the demand thatshe%%%%atonce.
A.leave B.leaves
C.left D.to be left
學生為什么誤選C?
因為其思維程序中缺少“謂語動詞,虛擬語氣優先”的程序。因為沒想到,導致錯誤發生。為什么會想不到?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先學習“謂語”的各種變形,后學習“虛擬語氣”,但是在運用的時候,必須優先考慮“虛擬語氣”。
所以,教師在運用“思維分層教學”進行學科運用知識系統重組的時候,一定要為學生安裝的一個思維程序是:當遇到“謂語”問題時,首先必須考慮到“虛擬語氣”,因為它是一種特殊的謂語形式。那么,這道題就簡單了:demand后面的名詞性從句的謂語形式要用(should)do/bedone,答案當然就是A了。
2.如何重組英語知識運用系統
由上述可知,要運用“思維分層教學”對英語知識運用系統進行重組,就必須按照“先特殊,后規則”的原則。原因非常簡單:在學習模式下,學生接受知識必然是“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的,如果在運用知識的時候還是按照此種思維模式操作,就必然導致對特殊情況“沒想到”,從而掉入思維陷阱。
英語最大的系統可以分為“復句”與“單句”兩類。在復句系統中,特殊的又分為“強調句”和“倒裝句”;規則的分為“定語從句”和“名詞性從句”,“狀語從句”作為補充放在最后面。在單句系統中,首先考慮“謂語”系統,然后是“主謂一致”系統。

英語單句系統中最重要的是謂語動詞系統。

1.“畏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請看例題:
Theywere abroad during themonthswhen wewere carrying out the investigation,or they%%%%to ourhelp.
A.would have come B.could come
C.have come D.had come
學生為什么誤選D?
因為他只想到了虛擬語氣從句時態的改變,而忽略了主句的情態動詞。這里必須使用轉化思維:前半句“They were abroad during themonthswhen we were carrying out the investigation”是一個事實,or后面實際上省略了一個條件從句“If they had been there”,所以,or后是主句的虛擬,要使用would have done這個結構。
所以,英語的難題體現在學生對某些步驟不清楚,教師要善于分類總結不同思維步驟的一般性規律,并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從而讓學生真正具備解決難題的能力。
2.如何塑造英語難題分解模塊
首先是統攝思維的訓練。在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等題型中,首先測試的就是統攝思維。教師要善于訓練學生精準把握主旨的能力。
其次要訓練學生分解轉化的能力。比如,“You aren’ta student,are you?”的回答,如果按照正規的講解根本不好用(所謂的英漢有別)。實際上這是要確認一個事實,就可以轉化為:Are you a student?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轉化思維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關鍵思維,是教師的獨到見解(悟性),優秀的教師善于通過轉化思維來指導學生開悟,從而慢慢讓學生自悟,這就是思維開發的終極目標。
最后是滲透與遞進思維的訓練。這主要取決于學生是否具備環環提問的能力,教學中一定要指導學生積極思考,一步一步聚焦問題。
當然,要解決英語學科綜合運用題,需要綜合使用各種思維,主要是邏輯思維。這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開發訓練。
1.雪中送炭型
初三學生袁某某,學習很刻苦,但是英語基礎差,英語知識系統散亂,英語考試基本上都是80多分。針對此種情況,我們以重組英語知識運用系統為主,輔之以難題分解模塊的訓練,經過16次課共32小時的“思維分層教學”系統訓練,該生提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很大,參加中考英語得分115分。
反思這個成功案例,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值得重視:一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有強烈的學習愿望,認真接受培訓,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二是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善于運用英語“思維分層教學”中的“問題解決模式”進行系統培訓;三是針對雪中送炭型的學生,必須從心理上樹立其學習的信心,同時注重教學效果的檢測,持之以恒,必然達到滿意的結果。
2.錦上添花型
高二學生謝某某,頭腦靈活,英語基礎不錯,但是英語知識系統不全面,面對英語難題缺少科學的思維程序,每次考試成績都在90分附近徘徊。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在進行英語知識系統化訓練的同時,強化難題分解模塊的訓練,經過16次課共32小時“思維分層教學”系統訓練,該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有明顯提高,在學校組織的期末統考中英語取得了117分。
對于錦上添花型的學生,重點在于提升英語學科思維層次,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一是重組英語知識運用系統的時間相對減少,在英語難題分解模塊上的訓練時間需要增加;二是以抽象思維的訓練為重點,讓學生逐步掌握滲透思維與遞進思維的運用方法;三是適當開發創新思維,加強想象思維與組合思維的訓練。
“思維分層教學”是在“學習模式”的基礎上,以“問題解決模式”為特征的思維開發培訓模式,其誕生的歷程極短,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實踐表明,它具有整合思維方式、優化思維模式的功能,能夠指導學生快速解答各種問題,從思維模式的根源上解決學習上的“粗心”與“畏難”問題,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中學英語教學中當然離不開學習模式的教學培訓,但是,系統化的解決問題模式培訓也必須提上議事日程。它是學習模式的延伸與深化,更是實現學習目標的具體方法和手段,短期來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長期來看,有助于培養開拓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在日常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情況,每一種思維的使用頻率是不一樣的,需要注意不同的階段側重,不可貪多求全,面面俱到。同時,每一種思維訓練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揠苗助長。其基本訓練步驟是:首先通過生動的事例讓學生產生感性認識,然后在此基礎上逐漸明確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最后弄清楚它與其他思維的區別與聯系,以及各種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等。
在“思維分層教學”與中學英語教學的研究中,英語學科知識運用系統的重組是重點,它需要形成標準化、流程化的研究成果,以方便教師學習使用,從而讓“思維分層教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沃爾特·艾薩克森,著.張卜天,譯.愛因斯坦傳[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link?url=_F2f_CovGNMkM_NlpXr4XCLPxc3vgbMhETB m1oDvlf1SXt0bmAMkqzG6gQ88bpiboHI29K3944HkrX1_x-9EGXQmYTcbwPDTIH4eGFNRW4_
[3]淺談如何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qLqqwHwukZ1JksxDehweZzzM vCtrw GnR41c1F_9lRE7yKKTdc_o5-1k8DFBUzT8vzuk4D1M uWm3wQI988ozQiOf1KwSygh2no-gkQSZjQu.
[4]艾迪,晏清才.培養發明創造的24種方法[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