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
(張掖市甘州區安陽鄉中心學校,甘肅 張掖 734000)
利用英語課堂輔助農村初中學生德育教育的方法與對策
楊康
(張掖市甘州區安陽鄉中心學校,甘肅 張掖 734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中的一些不良風氣影響了初中學生的思想品德,這種不良的發展趨勢,困擾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設。要很好地落實學校的德育教學,就要改進我們的德育工作并改善德育教育的思路,使得德育教育凸顯在學校教育教學之中,可以通過英語課堂教學來輔助德育教育,以德育滲透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并將其內化為個體道德素質。
初中學生 德育教育 方法
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滲透具有德育內涵的教學內容,以及英語教師良好的教學語言和行為,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率;以德育滲透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并將其內化為個體道德素質。學校的德育工作歷來是為全體社會所關注的一個話題,進入新世紀,黨中央從戰略的高度出發,頒布了《中共中央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針對新世紀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方針和政策,各地各學校也從自身實際出發采取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措施,學校德育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農村由于其環境限制及學生監護人文化水平和思想觀念的限制,要想使農村青少年具有現代意識,本身就比較困難。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許多現代影像文化和其他城市文化逐步進入農村,但由于農村少年兒童家長自身因素的限制,不良影視書籍隨之進入農村青少年的視野之中。加之農村本來就缺少相應的娛樂休閑文化設施,這些影視書籍就成了青少年重要的娛樂休閑方式,長此以往,對農村青少年的成長是很不利的。某些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表現為情緒不穩,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難以應對挫折,并在行為上出現不良現象。因此,對初中問題學生心理現狀進行調查,以便采取正確的疏導措施,幫助其度過“危機年齡”,是初中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目前由于我國施行少生優生、利國利民的計劃生育政策,一個家庭只生育一個孩子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些學生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們的共性是易以自我為中心,在與同齡人相處中表現為無禮、霸道,處理事情上缺乏自己的見解。
1.我們要積極創造有利于農村初中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一些問題學生的產生與不良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與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這些問題學生的不良品德表現是不良家庭或者社會環境的一個縮影,也可能是某種不良風氣的延續和再現。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調查研究,走訪家庭,調查學生經常生活的社會環境,認真研究,找出解決問題學生的方法和對策。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地、辯證地認識社會各種現象,積極引進社會幫教組織,讓問題學生在和諧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2.改善農村初中德育的社會環境因素,加大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的執法力度。(1)建議有關職能部門除了收費外,還要加大監督、執法力度,正本清源,努力凈化信息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重點清理學校周邊地區“黑網吧”及“地下網吧”,加大社會綜合治理力度,凈化社會育人環境,堅決打擊違法經營的網吧,堅決打擊利用網絡傳播色情、淫穢內容實施詐騙、破壞安定團結等違法犯罪活動。(2)發揮“堵”和“導”的作用。結合各科知識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活動中使之遠離污染源。另外,陶冶情操,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3)加大投入,優化社區和校園環境。重視創造德育的社會環境,抓好學校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力著手校園“綠色網吧”的建設,使學生上網在可控的時間、內容范圍內進行。(4)在班級中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5)學校加強網絡文明教育。一方面,與時俱進,加強學生的教育,另一方面,擴展空間,豐富校園文化。(6)家長要積極做好網上把關工作,給孩子灌輸網絡安全意識,做好示范。(7)老師、家長要正確引導學生上網,提高網絡“防腐”能力,加強學生網絡道德培養,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免疫力。(8)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9)進行榜樣教育要堅持真實性、多樣性、深刻性,堅持時代性、層次性、群眾性。(10)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開展榜樣教育,父母、教育者要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3.利用英語課本素材,挖掘德育素材。英語教材是德育的載體,其中不少對話、日常用語、閱讀文章都具有豐富的德育修養內涵,教師用這樣的教材實施教學,在傳授英語知識、培養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自然就滲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教材內容的德育價值,完成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另外,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找到并確定教材中訓練的內容和思想教育內容的結合點,防止德育空泛化。現在大多數學生自我意識較強,他們往往不懂得關心、愛護別人,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導,以此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Go for it八年級(下)Unit 9中有一個句型為:When were you born?當我提時,大家爭先恐后地回答:I was born...I was born...我又提問 “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 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只有少數幾個同學能夠準確說出自己父母的生日。我說:“沒有一個父母會忘記自己孩子的生日,但為什么作為孩子的我們卻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呢?”學生陷入了沉思,教室里一片寂靜,我把回答這兩個問題作為家庭作業。第二天上課時,所有學生都搶著回答這個問題,并且絕大多數學生把一月到十二月的單詞全部記住了,還相互詢問對方父母的生日及在父母生日那天準備送給他們什么禮物。通過這一課,學生懂得了不僅要關愛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關愛他人,特別是要感恩整日為他們操勞的父母。教育學生心中要有他人,學會關心他人,營造一種愛的氛圍,充分體現出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1.在思想上,凝聚力加強了;團體合作精神加強了。這些在運動會報名和比賽中尤為突出,同學們都爭著報名參加比賽,爭著為班級創榮譽助人為樂。愛國主義思想在每位同學身上體現:每到升旗儀式的時候,同學們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東倒西歪了,每位同學都深情地看著五星紅旗徐徐上升。
2.在行為習慣上,人人以說粗話、臟話為恥,文明禮貌用語流行于課內外,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人人積極參與勞動衛生工作,時時保持班級內外的整潔。
3.最可喜的是在英語學習方面,原來較多學生不喜歡英語,逐漸地他們變得喜歡它了,差不多每位學生英語成績有了顯著提高。同時,他們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要成為中國二十一世紀的棟梁之材,堅實的英語基礎是必不可少的。
4.健全了學生的人格素養。隨著學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日益凸顯,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行為習慣改進、人格素養日益健全。
總之,德育不是簡單的說教,不是強行的約束,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學生內心,用真情感化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改善農村中學的德育工作,強化德育的實際效果,培養品德優良、理想遠大、具有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生。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2.
[3]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新課程與學生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1.
[4]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