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驕 蘇方玉

【摘要】在不斷變化的外部宏觀環境下,銀行業整體經營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不僅受到互聯網金融等新型業務形態的沖擊與挑戰,還面臨著信用風險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不良貸款率劇增。本文從宏觀的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分析了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外部宏觀環境因素,以期對加強信貸監管、降低不良貸款率等提供幫助。
【關鍵詞】商業銀行 不良貸款率 宏觀影響因素
一、引言
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不良貸款率的持續上升會影響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水平,進而會影響銀行的盈利水平、穩定性以及整個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轉,會帶來無可估計的金融風險。目前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銀行業改革在面臨挑戰的同時更應抓住機遇,優化適應內外金融環境,加強外部監管和內部控制,提高風險管控能力,降低各類風險,尤其是不良貸款率等信用風險。
最近三年以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最新公開數據顯示,商業銀行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不良貸款率已經達到2014年增量的55%,可謂增幅巨大。在不斷增加的數字背后隱藏的金融風險逐漸暴露,銀行業面臨的信用風險形式更加復雜嚴峻。因此,研究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宏觀環境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二、理論分析與相關文獻回顧
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銀行、企業、宏觀環境因素三個方面。銀行方面主要有風險識別與監控、貸款業務擴張以及制度建設等因素。企業方面主要有惡意通過借貸方式轉嫁負債風險、效益低下或投資不善無償還貸款能力、企業信譽較差故意拖欠,或者由于股份改革、合并分立等原因引起的債務主體互相推脫等原因。而宏觀環境因素主要是指外部經濟政策以及金融生態等因素,對銀行和企業的整體發展形勢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Cain(1992)和Gonzalez(1997)運用宏觀數據和銀行數據分析指出,信貸擴張速度過快會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的增加。Jimenez和Gabrile等(2005)探討了1984~2004年間西班牙銀行業不良貸款的具體情況,研究發現GDP增長率、寬松信貸條件和較高的實際利率對不良貸款都有很大的影響。謝冰(2009) 的研究表明,宏觀經濟因素與不良貸款余額負相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對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貢獻度最大,宏觀經濟向好有利于降低不良貸款。梁秋霞(2012)用宏觀經濟指標GDP、貨幣供應增長率、銀行的資產負債率、貸款占總負債的比例以及銀行相對規模等指標分析了對銀行不良貸款的影響。多數分析均發現國內外宏觀經濟因素(如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等)的變動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著密切的相關關系。
三、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
不良貸款的存在是商業銀行運作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的問題。在評估銀行貸款質量時,把貸款按風險基礎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其中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關于不良貸款的認定標準沒有一個硬性的要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警戒線在哪里,主要是看不良貸款余額是否會影響銀行正常運營。銀監會網站關于《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試行)》第二章第九條規定,不良貸款率為不良貸款與貸款總額之比,不應高于5%。
圖1 2012年1Q至2015年1Q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量和比率
注:商業銀行包括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外資銀行。
數據來源: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
如圖1所示,近三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不斷增加,不良貸款率也呈上升趨勢。2013年第四季度之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整體處于1%以下,增幅可控;2014年年初打破1%的比率,增幅也較往年增大。2015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9825億元,較2014年年末增加了1399億元,也就是說,今年第一季度新增不良貸款已經達到去年增量的一半以上。不良貸款階段性壓力上升,控制不良貸款率重新成為了我國銀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詳細來說,從2012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一季度,三類不良貸款率總體上都呈上升趨勢。可疑類與損失類不良貸款率增幅較不明顯,次級類不良貸款率自2014年開始出現較快增長,至2015年第一季度,次級類不良貸款占到貸款總額的0.68%,達到當季不良貸款將近一半的水平。因此要降低不良貸款率,可以從降低或者控制次級貸款數額入手。
四、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宏觀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不良貸款余額及比率的雙升態勢與我國金融生態等宏觀環境因素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隨著目前經濟下滑趨勢的持續,銀行業的信用風險是否有所收斂,關鍵在于銀行業內部的貸款審批以及貸后監管等。而外部宏觀環境方面,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第一,宏觀經濟形勢持續下行。我國GDP經歷了2010年的高峰期之后,于2013年開始下滑,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不良貸款的反彈。國內外各種實證研究都已經證實,GDP與不良貸款率成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GDP若是減速,不良貸款率就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第二,部分行業之間互相違規擔保,形成“擔保圈”現象。就是指多家企業利用擔保條款的漏洞,通過相互擔保或連環擔保連接到一起而形成的以擔保關系為鏈條的特殊利益體。擔保圈牽一發而動全身,其存在大大增加了銀行的信用風險。
第三,我國房地產業貸款風險持續走高。房地產業貸款風險的防范始終是國內外都比較關注的問題,次貸危機就是由于房地產業次級貸款證券化開始引起的,影響時間持續,影響范圍巨大。次貸危機之后,各國都開始主意加強信用風險的防范,我國在2008年到2012年期間的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貸款率也一直都在緩慢下降。而目前我國的房地產行業發展已經到了接近飽和的地步,部分資質較弱的小公司違約增多,異地房地產開發貸款有所上升。越來越多的城市房地產開發供應過剩,銷售業績和銷售收入大不如前,貸款違約增多。
參考文獻
[1]王光偉,童元松.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05~2013年宏觀季度數據的實證分析[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7(3).
[2]謝冰.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宏觀經濟影響因素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9,30(6):22-25.
[3]安然.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率宏觀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作者簡介:李天驕(1991-),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蘇方玉(1987-),女,漢族,河南安陽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