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殿明
餐飲業是地方稅源(營業稅)管理的重點行業之一,由于餐飲業規模大小各異、核算方式多樣、實際收入難以確定等原因,也使其成為易漏難管的“焦點”行業。近幾年,茌平縣財稅部門對餐飲業稅收的規律和特點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推行了分類管理法、用票率控稅法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實行稅源管理專業化新模式以來,我們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餐飲業管理方式,集中優勢力量,加強流程控管,餐飲業稅收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分組設崗,專業化管理帶來新活力
一是集中管理,抓牢重點。至2014年底,全縣餐飲業戶中有680戶分布在城區,占總戶數的92%,且規模大、效益好的業戶均在城區。因此,實行稅收專業化管理后,首先將城區內由直屬征收分局和兩個中心所分散管理的餐飲業戶全部劃歸振興中心所管理。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平衡納稅人稅負,另一方面抓好城區的餐飲業,就牽住了全縣餐飲業稅收的“牛鼻子”
二是專業分工,細化責任。一方面,根據稅收管理專業化的要求,將業務事項進行了細化分類,將稅務登記、發票發售、稅款征收等“內勤”業務整合到縣局納稅服務中心,“管理”成為中心所的“專攻”;另一方面,中心所的人員劃分為稅源管理組和日常管理組,稅源管理組下設稅源監控崗、評估分析崗,日常管理組下設稅收核定崗和調查執行崗,明確了各崗位職責要求,崗位間既協調配合又相互制約,工作質效提高的同時,有效避免原管理模式下“責任田里一人當家”的稅收執法風險。
三是優化流程,提升質效。稅源監控崗是管理流程的核心,由中心所所長擔任,縱向接收縣局稅源管理科下達的任務,橫向接收稽查局及社會綜合治稅部門傳遞的涉稅信息,對其他崗位下達涉稅信息分析、實地核查、稅款核定等任務,并接受各崗位反饋的工作信息。為確保業務流程的無縫對接,縣級稅務部門統一設計制作了“兩單一卡”,即涉稅信息聯系卡、管理任務交辦單、管理任務反饋單,詳細載明任務(信息)內容、收發單位、工作要求及時限、責任人員等,提高了辦理質效。
二、分類管理,巡查監控促進精細化
在全面調查測算的基礎上,按納稅人的經營規模分ABCD四類。A類主要是實行查賬征收的餐飲企業和月營業收入超過20000元的雙定戶,B類為月營業收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業戶,C類是達到起征點但月營業收入低于10000元的業戶,D類則是處于起征點5000元以下的小戶。
(一)A類
這類納稅人是本縣餐飲行業的“龍頭”,有不少是連鎖經營企業,承擔著公務接待、大型婚宴等消費活動,基本沒有個人消費,賬務較健全,客戶索要發票的剛性較強,如縣招待所、美麗華大酒店、陽光福臨大酒店等大型餐飲企業。目前A類共57戶。對A類稅源,要求實施逐戶監控,每月至少抽查3次,全面掌握稅源信息變化情況,如廚師、服務員的工資支出是否真實可靠,購進的米、面、油、菜、肉等價格是否符合市場行情、與其宴席規模是否相符,是否嚴格執行原材料出入庫制度,不定期抽查其收入是否完整,是否存在餐費抵頂其他費用的問題等。
(二)B類
此類納稅人主要是一些有特色的地方飯店,有著較為固定的客戶群體,記賬但不健全,如我縣的千禧聚酒家、鮑翅參大酒店等,公務消費、團體消費占多數,客戶索要發票的比例低于A類。
(三)C類
此類業戶一般不設賬簿,大量分布于鄉鎮駐地和城區,如一些餃子館、驢肉館、燉雞店,有空調、單間,有少量服務員,消費者以個人為主,多數不索取發票。目前B、C類納稅人共305戶。
對B、C類稅源,分別有重點地選擇30%和20%的業戶進行監控,以點帶面掌握稅源變化;在就餐高潮時段實地抽查其桌數、上座率、點菜單、日均營業額等信息,結合所處地段、發票開具、單間數量、廚師服務員數量等情況,適時調整定額。
(四)D類
多為夫妻店無服務員,僅提供基本的飲食服務,如早餐、面食等,門面較小一間居多,消費者全部為個人,消費者基本不要發票。對規模小、地段偏、效益差,僅能維持經營的,經調查核實確實達不到起征點的,加強戶籍管理,力爭無帶票走逃現象發生。對經營情況較好的、接近臨界點的納稅人嚴密監控,對房費、水電費等達500元以上的,加上夫妻二人生計費用,按成本利潤率法倒推其營業額超過5000元的,均納入C類管理。
三、以票控稅,“用票率”堵住流失“黑洞”
盡管稅務部門采取種種措施來實現以票控稅,但在利益誘惑面前,不少納稅人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想千法設百計少開發票?;谶@種狀況,我們在調查測算的基礎上,設計并推行了“用票率”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縣局定期發布發票預警通報,包括納稅人連續超限補稅情況、餐飲業大戶當期納稅額與歷史數據的對比分析、發票使用量的對比、同規模橫向對比等,為一線調查核實崗提供工作目標和依據。實行用票率制度一年來,全局共調增稅負126戶,補稅22.4萬元,增收成效明顯。同時,快餐店發票轉借現象大大減少,不少納稅人為滿足發票用量,主動調高稅負、調高用票限額。據統計,今年以來,共有25戶主動要求調高定額,18戶由“點下”調整為“點上”。
四、嚴格公正,創造公平競爭大環境
優化發票環境是餐飲業管理的重要一環。一是全面推行“集票獎勵”政策,財政出資設獎、消費者集票兌獎、全市范圍定期搖獎,消費者持開票總額1000元或30份地稅發票,即可當場換現金10元,并有機會再次參加全市搖獎,大大提高了個人消費者的索票熱情。2014年以來,全縣共集票3170組,發放獎金3.17萬元,全縣的飲食業發票用票量由61萬份增加至78萬份。二是嚴查發票違章。在消費場所張貼宣傳畫、宣傳牌,公布舉報電話,嚴肅查處拒開發票、白條代票、假發票、廢發票等發票違章行為。在專業化管理模式下,充分發揮征管查互動機制的作用,加強與稽查部門的聯系溝通,加強對納稅人發票合法性審查、來源出處審查,為評估分析崗提供發票信息,依法處理各種發票違章案件。
集體定稅、公開定稅讓納稅人心服口服。定稅小組由中心所所長、副所長和稅款核定崗、調查執行崗全體人員組成,調查執行崗將實地巡查中獲取的信息、綜合治稅信息、稽查信息等轉稅款核定崗錄入微機定稅系統,生成微機定稅額,并與所長、副所長共同對該定額集體討論,產生最終定額,在縣局納稅服務中心公開定額情況,主動接受納稅人監督。這種做法改變了過去“一人說了算”的定稅方式,既保證了定稅的嚴肅性,也促進了廉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