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煜華 嚴冬
【摘要】經濟責任審計涉及的內容較多,而且繁雜,審計風險種類、數量及嚴重程度往往較大,在風險管控方面有更為顯著的需求。有鑒于此,本文概述商業銀行經濟責任審計的內涵及特點,分析商業銀行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風險點,提出管控商業銀行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建議舉措。
【關鍵詞】商業銀行 經濟責任審計 風險管控
一、商業銀行經濟責任審計的內涵及特點
經濟責任審計實際上是國家委托審計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說黨政領導干部管理運營所負責部門期間履職情況的一種確認和評估。對于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根據地方政府黨委、黨政機關等單位及國有企業的情況分別給予具體的厘定和說明,認為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是“本企業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有關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經濟管理和監督職責情況”[1]。
商業銀行經濟責任審計是以商業銀行高管履職情況為審計內容的審計,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相關文件又稱之為離任稽核。對于其具體內容,各商業銀行有不同的規定,《中國農業銀行行長任期責任稽核與離任稽核辦法(試行)》之稽核內容規定主要包括循規情況、內控完善情況、經營決策及經營目標指標完成情況、違法經營情況、前任遺留問題處理情況、收支合規情況、瀆職情況、越權情況、披露信息真實度情況,等等。
由其內容范圍的廣博和復雜可見,商業銀行高管經濟責任審計最顯著的特點是綜合性,其實這種綜合性特點還表現在審計方法方面。目前,商業銀行高管經濟責任審計雖然已經脫離僅為離任審計的范疇,但審計頻率依舊不高,具有審計時間或時點跨越會計年度的特點。另外,商業銀行高管經濟責任審計還具有受托性、政策性、高風險性等特點。
二、商業銀行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風險點
(一)資源匹配風險
商業銀行高管經濟責任審計涉及內容較多,各環節和程序需要耗費的人力資源較多,在素質方面的要求也較大。不過,目前各商業銀行配置的審計人員崗位數量相對較少,在崗人員素質水平不容樂觀,碩士以上學歷、具備高級職稱或十年以上審計工作經驗的人員很少,大多數在崗人員很難說具備應對高管經濟責任審計這種復較雜性高難度審計工作的能力。
(二)審計準備風險
在部分商業銀行經濟責任審計項目中,審計調查的深度和廣度不足,未能做到事先清晰地解相關情況,沒有做到心中有數。在這種情況下,往往無法適當地調配人力資源運用及相關職責說明,制定的審計方案粗糙,并且對風險導向的體現度較小,對審計工作及風險識別的指導價值有限。
(三)信息不對稱風險
因為被審計對象負責的部門及領域內,各層級分行、支行的管理層在掌控相關信息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也往往有足夠的資源阻礙審計人員獲得真實信息,審計團隊可能很難獲得能有效支撐審計工作的基礎信息,容易致使審計證據不夠充分,可能會導致審計結果偏離真實情況。
(四)抽樣檢查風險
在部分商業銀行高管經濟責任審計推進過程中,抽樣程序不科學,審計抽樣質量不高,缺乏相關性,也未充分遵循重要性原則,對樣本的分析深度不夠,職業判斷及職業審慎發揮水平往往有限,容易導致審計結果不夠全面或嚴謹。
(五)責任界定風險
雖然,從理論上說,各銀行高管均有其相對明確的職責說明和權限界定,但在具體履職情況審計中,往往很難對具體的事項進行區分和界定。比如部分事項的時間周期較長,可能涉及前后多任不同領導,遭遇問題事故的時候很難界定N位領導各自的責任。再如,面對特定經營違規違法事件,如何確定主管責任還是領導責任,等等,均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審計證據和抽象質量不樂觀的情況下更難。
(六)審計結果運用風險
大部分類型的審計工作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審計結果運用問題,為此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如下簡稱《意見》)強調“整改督促檢查”2。對此,因為董事會的重視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商業銀行高管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更不樂觀,甚至可以說如果缺乏外力強力干預,基本上談不上可觀的結果運用。
三、管控商業銀行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建議舉措
(一)確保充分的資源支撐
一應該配備足夠的人力資源,設置數量充足的專職崗位,和各高校、專業機構及審計機關配合培養招納高學歷高素質的上崗人員,與時俱進地培訓在崗資深人員,在具體審計項目上盡可能地配備數量較多、結構優化的可用人員,以確保具備充分的勝任能力。二應該給予充分的預算支撐,特定商業銀行應該根據年度審計計劃安排的大體情況,為其中的高管經濟責任審計準備較為寬松的預算。三應該給予一定的權限資源,高管經濟責任審計的推進需要較高層級的審計對象給予充分的配合,而審計團隊成員的階層、地位及資源等各方面的劣勢更增加了這種困難,所以應該在制度或法律層面給推進經濟責任審計的人員,以較高的、超越一般審計項目的權限確保審計工作的正常高質量開展。
(二)強化規范審計程序
審計準備、抽樣檢測、責任界定、審計結果運用等環節之所以出現較為嚴重的風險隱患,實際上都是審計程序缺乏規范導致的。所以,在具備充分的資源支撐后,應該考慮強化商業銀行高管經濟責任審計各環節的程序控制問題。比如審計準備之調查環節,應該根據具體要求,扎實做好審計問卷的制定、發送、回收和分析工作,全面搜集被審計對象的基本情況,等等,務必避免草率。為了確保各環節審計程序的有效規范和控制,可以考慮借用審計內控機制的力量,比如通過復核把關的落實貫徹內部牽制的實際落實,提升審計程序各環節的規范及扎實程度。
(三)構建完善評價指標
基于商業銀行高管經濟責任審計本身的復雜性,及其需要評價界定要點及事項的繁雜性,本文很難一一厘定清楚。在此,筆者強調三點,一應該注意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即確保系列指標的科學合理,重點確保核心指標的評價探討,避免將精力浪費在邊緣性的無用事項上。二是應該注意評價指標的針對性,不同層級、地域分行或支行管理人員的情況不同,所用指標有所區別,避免千篇一律地僵化套用。三應該在特定銀行內部,應該借用信息系統,設置包含高管經濟責任審計下各種需要界定評價情形、界定評價案例、分析評價等內容的專門模塊,并確保一定范圍內的共享,以彌補資淺審計人員在經驗方面的缺陷。
(四)踐行審計公開披露機制
無論對有掩蓋履職過失的被審計對象而言,還是對審計程序推進缺乏規范的審計人員來說,最廣泛的相關民眾監督是最強有力的壓力及最有效的辦法。所以,管控商業銀行高管經濟責任審計系列風險問題應該考慮踐行審計公開披露機制。目前一般提及審計結果公開,對此李克強總理最近提出不能僅以公告的形式簡單公開,應該公開詳細具體的審計結果。對此,筆者認為,應該在商業銀行內部、相關負責部門及其他相關方,公開高管經濟責任審計的全過程,從審計準備階段一直到審計結果運用,都應該借助銀行信息系統及時、全部、徹底公開,以最大化地借助民眾監督的力量。
注釋
{1}《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中辦發【2010】32號。
{2}《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國發〔2014〕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