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峰
(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1363)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6σ質量評價和改善方法研究
謝偉峰
(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1363)
摘要: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學生提高實踐技能的關鍵平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良好的質量評價和改善方法對其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文章基于6σ(六西格瑪)的質量管理方法,探討了如何運用層次分析量化方法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質量評價和改善體系。
關鍵詞: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質量評價;層次分析法;6σ(六西格瑪)
在訓練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及適應實際工作環境的能力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職教專家和各院校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合作模式和運行機制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隨著實踐研究的深入,學者發現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受到眾多因素影響。雖然許多高職院校已建立起各類專業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但形過于實,未能長期有效地發揮實訓基地應有的作用,需要一套有效質量評價和改善方法體系來保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可持續高效運作。目前,有關實訓基地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文獻較多,但針對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量化質量評價或方法體系的研究甚少,由于缺乏量化評價,管理者往往從個人主觀意識上對生產性實訓基地作出片面判斷。為了克服這一弊病,本文引入已在眾多領域廣泛運用的質量評價和改善方法——6σ質量管理法。
Sigma(Σ,σ)是希臘字母,這是統計學里的一個單位,表示與平均值的標準偏差。6σ是在正態分布曲線的檢測下每百萬操作中有3.4缺陷。6σ是一種目標,在1981年,摩托羅拉公司率先采用6σ評價法改善質量和降低成本,隨后6σ開始被GE從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方法演變成為一個高度有效的企業流程設計、改善和優化的技術,繼而在全球眾多知名企業和領域里使用6σ管理法進行質量評估和改善體系。
在國外,6σ的運用從企業延伸至教育領域,Shaman首先對6σ在美國高校的質量改善運用作出探索。他認為6σ質量管理方法是在任何流程里把差錯降到最低的一整套方法,教育領域的管理工作和6σ的評價方向存在高度統一。JayantaKBandyopadhyay繼而對美國高校作實證分析,研究表明美國高校運用6σ管理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競爭力。Jenicke結合企業6σ質量管理方法(DEMAQ模型)和傳統的高校評價指標,開發出一套高校管理專用的6σ管理機制,實證分析顯示運用了6σ管理機制的院校在關鍵評價指標里均有改善趨勢。Al-Rihani以科威特的高校為實證研究樣本,探討了在學校管理體制下運用6σ質量管理方法改善質量的可能性。實證結果表明,適合學校管理的6σ管理模式是存在的。Torki M Al-Fawwaz和Ahmad Badah以約旦職業教育機構為樣本,基于6σ質量管理方法對職業教育機構進行質量評估的實證分析,進一步鞏固了6σ質量管理方法在教育領域的運用。
在我國,針對6σ質量評價和改善方法的應用領域和相關研究主要在商業領域,如軟件開發和產品制造領域,也有將6σ運用于公共事業機構的,如周麗婷基于平衡計分卡和六西格瑪開發出適用于政府績效考核的6σ計分卡;楊麗娟在圖書館領域運用6σ理論。基于國內外相關研究,筆者認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眾多已經成功運用6σ理論的組織存在高度共同性,在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質量管理上引入6σ具備可行性。
為了達到6σ標準,實施全面的質量改善計劃,首先必須成立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成員必須由最高管理者——6σ的專家以及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質量評價領域的專家組成。執行委員會應動員全體參與人員,主要為相關教師和學生,宣傳6σ管理方法和精髓,形成良好的信息傳遞環境。執行委員會制定標準,在管理中時刻跟蹤質量改善考核,控制目標標準的偏差,持續改進,最終達到6σ標準。在教育領域,6σ管理方法已形成一套使每個環節不斷改進的簡單的流程模式——DMAIC模式,即目標界定(Definition)、測量(Measure)、分析(Analyzing)、改進(Improve)、控制(Control)。
(一)目標界定
此階段確定需要改進的目標及其進度,確定關鍵目標,分析客戶的需求和期望。現階段高職院校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從知識理論向實踐技能過渡,在學生走出校門之前,提供全真的職業環境,實現學校和企業“零距離”,減少企業崗前培訓成本,從而提供就業競爭力。另外,與社會的企業組織一樣,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市場經濟的參與者,通過優質的服務,為其在市場中得到經濟利潤,即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另一目標是生產目標,承擔著對外提供實質產品的生產任務。例如,會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承擔為企業進行代理記賬、稅務辦理等會計核算業務,這既是生產目標,也是教學目標。生產活動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實訓教學的素材。只有足夠的生產活動,才能保證實訓基地的存在。教學培養目標保障高質量的生產服務,從而帶來更多實質性的客戶資源。因此,生產目標和教學培養目標是高度統一的。
(二)測量
以靈活有效的衡量標準測量和權衡現存的系統與數據,了解現有質量水平。此階段主要包括收集關于特定關鍵問題的數據和信息,如出現缺陷及其原因的可能性。主流的方法是客戶滿意度調查,包括服務企業和畢業生以及用人單位的實證調查,以及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日常業務差錯調查。
(三)分析
利用統計學工具對整個系統進行分析,找出影響質量的少數幾個關鍵指標體系,進行質量績效的評價。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Minitab、SAS等統計分析軟件,為該階段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AHP)作為指標體系權重的分析方法。基于6σ的評價方法及參考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相關研究,組建評價專家組,進行廣泛的調研研究,開發出一套層次分析法(AHP)模型,如表1所示,接下來本文運用AHP方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

表1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質量評價指標表
根據Saaty和Mujgan的方法,專家組對模型中的第二層次的因素進行兩兩比較。例如,因素Ci與Cj相比,若是同等重要,就賦予aij=1。依據九點尺度,賦值為1表示同等重要,3表示稍微重要,5表示明顯重要,7表示非常重要,9表示絕對重要,2,4,6,8是以上判斷之間的中間狀態。運用公式(1),從而得出矩陣1。


aij表示因素i與j兩兩相比后所得之交叉比較值。

表2 一級指標兩兩對比矩陣列表
對表2的對比矩陣進行相對數化處理,得出相對數矩陣表,如表3所示。

表3 一級指標兩兩對比相對數化矩陣列表
運用利用幾何平均數的方法,即公式(2)和公式(3),計算出成對矩陣的特征向量,即權重。為了避免因素之間兩兩比較可能的前后矛盾,運用公式(4)和公式(5)一致性檢驗,若C.I.>0.1,則需要專家再次根據九刻度問卷,進行因素的兩兩比較,直至通過一致性檢驗,最終得到關于一級指標的權重。用同樣的方法從而得出二級指標的權重,詳見表4,最后通過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得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質量評價分數。

(四)改進
此階段的任務是確保提供的解決方案能達到或超過質量改進目標,對分析階段關鍵指標集中的領域進行分析后提出改進措施。基于6σ的管理理念,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質量改善措施有:第一,建設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教師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實訓基地生產性產品和教學質量。同時,確保合理的薪酬管理和獎勵體系,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第二,通過課程改革、優化課程內容提高課程本身的實際應用性。實訓課程內容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對課程進行深度重組,課程設置和內容應匹配實訓基地工作流程里的典型工作任務。第三,無邊界合作。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應促進實訓基地內部橫向和縱向的合作 (輔導人、專業教師、能工巧匠、學生等)。這種做法改進了實訓基地內部的合作機制,使每個參與者獲得了更多益處。在6σ管理中,無邊界合作需要確切地理解最終用戶的真正需求。由于6σ管理是建立在廣泛溝通基礎上的,因此6σ管理能夠營造出一種真正支持團隊合作的管理結構和環境。第四,建立合理的組織架構。校內實訓基地有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然而不管何種形式,實訓基地必須有權責分明的組織結構。按照6σ質量管理要求,實訓基地必須成立質量持續改善部門,對生產質量和培養質量持續監控,注重數據和事實,使管理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基于數字的科學。第五,生產性和教學培養性的雙重目標統一。這是實訓基地在管理上有別于高校和企業的原因所在,這雙重目標能否高度統一關系到實訓基地能否持續發展。

表4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指標體系權重表
(五)控制(Control)
根據改進方案中預先確定的控制標準,在改進過程中及時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使改進過程不至于偏離預先確定的軌道,發生較大的失誤。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可以運用控制圖、控制計劃,持續地對實訓流程和業務開展流程進行過程能力分析。基于上述的質量指標體系,在每個固定的運營周期里進行評估,評估結果進行前后對比以期持續改善。值得注意的是,DMAIC模式過程是閉環管理,控制過程中可能對新問題進行新的界定、測量、分析、改進,然后再控制。
6σ的質量評價和質量改善方法已在企業里取得巨大成功,而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領域的運用還是較為前沿的課題。生產性實訓基地既有企業生產屬性,又有教育教學屬性。不同專業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在評價體系中會有一定的差別,例如在指標權重分配上會有所不同,宜運用本文的框架對具體生產性實訓基地作量化分析。
參考文獻:
[1]童衛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模式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1(8).
[2]王貞,陸春其.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評價體系的構建[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
[3]楊麗娟.圖書館新型服務質量管理——引入六西格瑪管理方法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4).
[4]周麗婷.“六西格瑪計分卡”與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構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9).
[5]朱遠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3(3).
[6]Al-Rihani S.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Six Sigma and its constraints in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 the State of Kuwait schools[J].Educational Journal,2010(96).
[7]Al-Shaman A.Implementing six Sigma in Education[J].Islamic Studies,2005(34).
[8]Goh T.Improving on the Six Sigma Paradigm[J]. TQM Magazine,2004(16).
[9]JayantaK.Bandyopadhyay,RobertLichtman.Six Sigma Approach to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 an Institu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24).
[10]Jenicke L,Kumar A,Holmes M.A framework for applying Six Sigma improvement methodology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J].The times Journal,2008(10).
[11]Torki M Al-Fawwaz,Ahmad Badah.Using Six Sigma to Evaluate the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in Jord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2(7).
[12]Thomas L Saaty,Mujgan Ozdemir.Negative Priorities i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2003(23).
(責任編輯:張維佳)
Study on the Six Sigma Quality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thod of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Xie Wei-feng
(Guangzhou Kangd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China)
Abstract:The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is the key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skills on campus.Its construction is a complicated and systematic engineering.The good quality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are crucial to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six sigma quality manage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system of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Key words: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qualitye 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Six Sigma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3-0065-04
作者簡介:謝偉峰(1983—),男,碩士,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