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心
在馬拉松界有兩位知名人物,他們都寫過有關跑步的書,一個是村上春樹,他在2008年出版《當我談論跑步時我在談論什么》;而早他30年前,美國跑步先驅喬治·希恩已經出版了那本享譽跑界的經典之作——《跑步圣經》。
奇妙的是,跑步都不是這兩個人的主業。村上春樹是大作家,喬治·希恩則是一位心臟病醫學專家。他們都半道出家,村上33歲開始跑步,希恩更晚,他45歲才穿上跑鞋。相同的是,他們都沒有再脫下跑鞋。
更奇妙的是,這兩本同樣以跑步為主題的書,都不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突破極限得到分數,而是談論關于哲學、人性以及其它與生命緊密相關卻被我們在尋常生活忘掉的一些命題。對村上春樹來說,跑步的本質在于讓他“在個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讓自己有效地燃燒,哪怕一丁點兒。”并讓他窺探到“活著一事的隱喻,”喬治·希恩更是把跑步當作尋找到內在心靈的最好的方式。“我帶著孤獨來到了公路上,只是為了找到真實的自我”,在跑步中與自己不期而遇,探幽索微,進而發現生命的本質。
一直以來,美國人就有這種在路上尋找生命本質的傳統,垮掉一代的標志人物杰克凱魯亞克終其一生都在路上,可以說是完全掙脫了世俗生活的枷鎖。相比較而言,喬治·希恩的在路上,要容易得多,只需把自己放逐在短暫的幾個小時的跑步時間中,就能做到和凱魯亞克同樣的事。
也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跑步只是一種運動或時尚潮流。三五知己在假日的清晨,聽著鳥語聞著花香在公園的跑道上展現自己的活力與魅力。這樣的跑步也是能夠給人們帶來身心愉悅的。可是,當你選擇的是馬拉松長跑時,一切就都不一樣了。你所看到的絕不是路兩邊歡舞的旗幟,聽到的也不是旁邊跑者的呼吸和觀眾的吶喊助威。在幾個小時內,你只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以及你自己沉重的腳步。
“跑步把我的身體推向巔峰狀態,并且使我的感官異常敏銳。”當人處于體能的極限狀態時,其實也是完全與自我獨處時,你無法做任何事情,無法與任何人交流,除了雙腳踩在堅實的土地上的感覺,耳邊吹過的風聲,與唇邊呼出的氣息,你只能與天地交流。就算你選擇用音樂來掩蓋這種寥落的靜默感,也只是更加重了你與世界的分離。此時,整個感官世界實際上都走在通向內心的道路。你仿佛逃離了世界,“退卻到一個有限的宇宙中”,在那里,你更容易沉入冥想狀態。
你是邪惡的抑或善良的,軟弱的還是堅強的,消極還是樂觀……卸下所有敷在表面上的厚重的石灰粉之后,房子上的泥土便清晰可見。這就是你的真心本性,是你整個的過去。“我們心中很多深刻的情感都被掩藏了起來”,但是,在生活之外的跑步中,我們無暇去壓制潛意識,瞬間,過去噴薄涌出和現在連接在了一起,你變得更完整純粹。
但是,喬治·希恩也認為跑步時的冥想“是件危險的事情”。因為,它讓你無所遁形。當你需要面對自己身體的痛苦,以及精神的折磨時,你是屈服于它,還是戰勝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能夠堅持長跑的人本身也是強大的,或者在不斷的經受著考驗,從而變得更加強大,
人類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都有貪圖安逸,厭惡勞作的本能。而跑步是對人類體能和精神的雙重錘煉。喬治·希恩寫道,每當他跑出1.6公里的時候,他就想要退賽,他為此找各種合理性,然而,每一次他都選擇了堅持下去。他也以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這種堅持的價值所在。他完成了20次波士頓馬拉松賽,并打破了1英里限時跑50歲組的世界記錄。這些只是人們所能看到的成就,真正改變的是他的內心,戰勝了自我的怯懦、畏縮,而成為一個更偉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