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嘉玲
[摘要]移動互聯網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術周期,它把人們學習、交際的距離收窄到手掌之間,“自主、分享”成為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學習趨勢,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從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之處;高校學生的新特點;學習和教育方式的改變;中國傳統的學習過程七個階段的新時期創新;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教和育”,還需要“關照心靈”,從五個方面闡述了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創新的必要性。
[關鍵詞]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創新;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2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003-03
[本刊網址] http://www.hbxh.net
文化是什么?簡單理解,文化是經過人們勞動、創造、實踐形成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也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這可以看成一種歷史現象。它包含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兩個部分,前者如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后者如文字和語言,自然科學和科技等。傳統文化也是所謂的文化遺產,指歷代存在過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文化實體和意識。例如說民族的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經過千百年沉淀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中蘊含了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和道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精神的熏陶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許多高校也把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科技與文化相融合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議題,在移動互聯時代,在日新月異的網絡科技影響下,筆者認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在已到了需要創新的時候。這是以下幾個關鍵因素決定的:
第一,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目前存在著不足之處,迫切需要創新。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道德、各種文化、各種思想、和各種精神觀念形態的匯總。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文化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近年來,中國高等院校對傳統文化教學非常重視。2014年,國家教育部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調查,結果是不太滿意的,有幾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教學總體安排整體性不強。眾多課程沒有一個總的指導和分工意見,各門課程和各位老師按自己的理解去講,傳統文化教育看起來比較零散和隨意.對學生來說缺乏體系。
(二)重知識輕內涵。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向還是以考試為導向,關注對傳統文化具體知識點的講授,而對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懷,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內涵的講解和引導不足。
(三)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學方法方式有待提高。傳統文化的教學師資不足,現有老師的相關知識儲備不夠,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材和教案沒有規范的要求等等。
(四)總體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道德和思想的影響,不僅僅學來自校老師單方面的力量,還需要來自家庭、媒體、輿論、網絡、周圍的人群等各方面社會力量的綜合。目前,主要還是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影響為主,其他綜合因素還需要加強。
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傳統教育文化需要創新。
第二,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學生的心態特點已發生改變,教育需要進行創新。
目前,中國與世界同步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行業時刻都在發生著劇變,改變已然發生,改變還在繼續。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席卷眾多傳統行業。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人互聯網的用戶將達到總人口的40%,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接近30億。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在發達國家為78%,在發展中國家僅僅為32%,尚未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人90%以上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將成為移動互聯網化的主力地區。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快速膨脹,接人設備迅速增加,移動互聯網滲透進度加速,網絡視頻成為年輕人的首選,網購增速遠超線下零售。
到2020年,預計全球互聯設備將產生500億的連接。具體到中國,GSMA數據顯示,中國M2M(機對機)連接數已超越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
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范圍內,人手一機的場景將會馬上到來,每個人和每部手機,都會成為移動互聯網產業不可忽視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間,手機產生的流量將超過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所產生的流量總和。智能手機將不再被獨寵,新熱點迭代頻出。
作為高等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時代的特點,以及這個時代大學生的特點。
教育學者熊丙奇說:所謂的95后大學生,身上確實具有時代特點。他們是在網絡時代成長的,他們的人際交往、溝通、消費方式都與以前不一樣,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網上社交賬戶,喜歡在網上發布意見。這個群體在消費觀上,由于家庭條件改善,獨生子女在物質配備上也比之前的學生豐富。很多學生都有手機、電腦、平板。不管哪個時代,每個大學都要在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這些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獨立性較為欠缺。
《麥可思2013中國大學新生心態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中提出了“95后”的三十個特征,幾乎每個特征都和移動互聯時代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如在電子產品的陪伴下長大,對電子信息技術的敏感程度奇高;受網絡快餐文化的影響,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較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和自我,喜歡發表意見以顯得與眾不同;生活與網絡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環境帶來和“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但是,目前的高校傳統文化進行教育教材編寫與主導教育方式的,都是“60后”和“70后”,都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去處理的,如果要對“95后”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了解和根據“95后”心態進行創新,采用他們能夠接受和認可的形式和內容,真正影響他們,達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移動互聯網學習與教育方式已經改變,必須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創新。
傳統互聯網學習方式出現瓶頸,伴隨著4G技術的發展和無線網絡的極速覆蓋,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溝通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學校教育中也在潛滋暗長,學生使用互聯網習慣的改變,推動了全體師生的應用變化,學生們越來越希望有一個真正的掌上校園,可以隨時觀看優質教學課程,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知識點學習,可以隨時與老師、同學交流心得……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學校互聯網學習平臺的缺陷慢慢凸顯出來:學習資源不豐富、學習模式單一、缺乏互動性,獨享、被動的教學內容傳遞模式導致了傳統的網絡教學與學生需求的脫節。
移動互聯網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術周期,手機、平板等手持移動終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們學習、交際的距離收窄到手掌之間,“自主、分享”成為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學習趨勢,開放、互動、多終端共享的教學平臺已經出現。
另外,將大數據和教育資源相結合,是互聯網時代科技帶給教育的新思路。
隨著云時代的來臨,“大數據”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某著名投資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為“數字宇宙”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使用量將會達到35.2ZB。根據如此海量的數據,處理和提純數據的效率將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業內人士曾評價說,大數據是數據分析的前沿技術,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
信息時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資源,把優秀的數據和資料,通過互聯網讓大家共享,并且讓這種共享成為一種常態,不斷地增加新的內容,不斷開放新的渠道,同時讓更多的人參與,帶來更多的資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樣化,不僅是文字資料,還有視頻、圖片、聲音、數據應用工具、多媒體教學等等。這個平臺,除了共享資料,還有參與者共同探討和溝通的空間,有思想的碰撞,產生新的思路和方向,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契機。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對網絡時代碎片時間的應用。采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機短信、微信、APP等,方便讓學習者隨時隨地運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時間都可以進行學習。教育行業需要針對網時代需要做出的各個方面的調整。
第四,傳統文化中學習過程的七個階段,在移動互聯時代需要注入新的內容,需要創新。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關于學習過程的七階段,今天需要結合時代注入新的內容。
(一)立志
激發學習動機,下決心探求學問,一心要搞好學習。孔子說:“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讓學生明確移動互聯時代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是在于對網絡海量的數據和信息形成科學的分析判斷。
(二)博學
通過多聞多見,廣泛地獲取各種知識——移動互聯時代獲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是僅僅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獲取在學習和生活上有益的知識。
(三)審問
在多聞多見的過程中,有問題不能解決時,要“不恥下問”,開動腦筋,展開思維——對于所能接觸的信息和數據,不明確的要多問,多查找資料,知其然并且知道其所以然。
(四)慎思
在學與問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過表象,讓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發現后面的原理,如果只學習不思考,也不會有收獲,反之如果只思不學,滿腹問題得不到解決,自己也無法進步:
(五)明辨
要形成明確的概念掌握確切的知識——在這個網絡信息泛濫,多元價值觀的年代,具備非常明確的辨別能力,不主觀,不猜測,不絕對,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不人云亦云。
(六)時習
“學而時習之”——要經常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判斷,使之能夠鞏固。
(七)篤行
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指導自己的道德修養,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能沉迷于信息表象,而是要把嚴謹思考和判斷得出的結論運用到生活中的判斷中,不能迷失在海量數據中。
知易行難,移動互聯時代,創新才能夠使學習過程七個階段在今天仍然適用。
第五,移動互聯時代,大學生受騙或犯罪增加,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教和育”,還需要“關照心靈”。
移動互聯時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學生個人行為的糾偏模式受到沖擊,因為大學生掌握通訊終端,無法經過家庭和學校過濾后傳達,大學生在信息收集、判斷、決策行為和過去有很大差別,很多是在學校和家庭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出的,而孩子本身的社會閱歷與鑒別能力有限、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還無法對大量的信息做出理智與客觀的判斷,由此產生了許多因為網絡受騙或犯罪的行為。
所以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素質和修養教育,特別是教師和輔導員等對大學生心理的關心,用傳統文化和道德標準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指引,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識別和過濾不良信息的能力。如針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和新聞事件,通過課堂、學校論壇、講座、班會等形式聽取學生的意見,展開討論,讓學生先從各個角度的觀點進行分析,教師給予恰當的引導,一方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德和道理,學生的一些片面和不正確的思想得以暴露和及時糾正。還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溝通,和學生們進行交換意見,交流思想,使他們逐步搭建起自己的道德觀,人生觀,開始認真思考身邊的人和事,加強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對網絡上的海量信息能夠主動選擇和辨別,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此外,學校的輔導員,心理咨詢老師,班主任等學生思想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系,真正關心學生的成長,深入學生生活中,與學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能良好地建立與學生間的信任關系,給學生提供的建議和引導,他們才會接受,才能真正成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時政新聞,經常性和學生交流,及時發現學生普遍關心的一些社會熱點,和學生傾向性的態度,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工作。
綜上所述,中國已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網絡已經和現實生活高度融合,網絡已經成了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在以“95后”為主的大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在保持原則的基礎上,結合移動互聯時代特點進行創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網絡時代的文化思維》的作者庹祖海說的:“要以人為本,講求引導藝術,研究和尊重網民心理和需要”。
參考文獻:
[l]易北辰.移動互聯時代:生活、商業與思維的偉大變革[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4.
[2]鐘殿舟.互聯網思維工作.生活.商業的大革新[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4.
[3]龐曉龍.一本書讀懂互聯網思維[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
[4]庹祖海.網絡時代的文化思維[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1(2).
[5]張積家.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盧曉中.高等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李明.心靈方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8]陳秋珠.賽博空間的人際交往:大學生網絡交往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
[9]胡凱.高校人文學術成果文庫: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素質提升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