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寶佳 邱啟照
[摘 要]在現代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伴隨物質財富的豐盈,艱苦奮斗精神受到了挑戰,特別是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因此,本文從責任感角度出發,分析了責任感對艱苦奮斗精神的影響,從而得出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淡薄的根源是責任感的淡化,最后提出強化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對策,即通過大學生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
[關鍵詞]大學生;責任感;艱苦奮斗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5) 08- 0018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0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艱苦奮斗是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談。因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這種精神。艱苦奮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吃苦耐勞的短期行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作風。艱苦奮斗精神有兩層含義,一是艱苦,這里所講的艱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苦行僧,而是要嚴于律己、勤儉修身,始終保持簡樸廉潔的正氣、昂揚向上的朝氣、攻堅克難的銳氣。二是奮斗,為一個遠大理想和崇高目標而奮斗,艱苦才有內在的動力,才會為之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艱苦奮斗蘊含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與革命傳統精神,同時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斷被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勤奮工作、努力學習、簡約樸素、與時俱進、開闊創新”是艱苦奮斗精神在新時期的綜合體現,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一、責任感對艱苦奮斗精神的影響
責任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它是指個體對自身在人類社會和自我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的一種自覺意識,對自己在道德活動中完成道德任務的情況是否滿足其道德需要而產生的情感體驗。責任感從本質上講既要利己,又要利他、利社會、利國家,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重。人只有有了責任感,才能具有驅動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才能感到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為之奮斗而不懼艱苦。有了責任感,作為工人,就能夠精益求精;作為農民,就能夠辛勤耕耘;作為軍人,就能夠堅守寸土;作為學生,就能夠努力學習。“千里長途跋涉想倒下休息是身體的天性,但能讓人咬緊牙關,俯首向前踏及目標的,是責任感中的堅忍。好逸惡勞貪圖享受是懶惰的天性,但能讓人勤儉勞作,努力奮斗出一片天空的,是責任感中的克己。”這樣一席話充分證明了責任感對一個人艱苦奮斗、成就自我的重要意義。
(一)責任感首先是一種自發的動力。托爾斯泰從功效的角度對責任感進行了很好的解析:“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一個人有了動力,才能為實現目標而艱苦奮斗。有責任感才能在將來切實地承擔國家、社會的責任,而不是怕苦怕累,只想著呆在條件優越的環境里盡情享受。有責任心的人才能樹立堅定的理想,擁有奮斗的動力。奮斗又賦予艱苦以崇高的目的。
(二)責任感萌生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艱苦奮斗的重要動因。自我實現是不斷實現自身潛能,完成自身使命,更充分地認識和承認自身固有本性,永無止境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揚棄的發展過程。自我實現其本質就是超強的自我責任感,就是對自己負責。自我實現的需要越強烈,艱苦奮斗的信念就越堅定。
(三)強烈的責任感能夠促使科學價值觀的確立。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才可能具備一種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堅韌斗志;一種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一種忘我奉獻、不懈追求的堅強毅力;一種埋頭苦干、勤勤懇懇的務實作風。而只有具備了這些優良的品質,我們才能真正地艱苦奮斗,才能坦然面對發展道路中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才能克服艱難險阻、毅然前行。
二、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淡薄的原因
(一)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不負責,不愿為此艱苦奮斗。大學生在學習上艱苦奮斗就是要勤奮學習,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鍛煉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但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學習目標短淺,懼怕困難,投機取巧,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在學習期間不好好利用時間鉆研學業,成天游手好閑,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吃喝玩樂上面,得過且過。一些大學生經常上課遲到甚至曠課,考試作弊,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抄襲,辦假證書的屢見不鮮。有調查顯示,在“怎樣對待期末考試”的問題上,有18%的學生選擇平時認真學習來通過考試,有61%的人選擇靠考試前突擊復習通過考試,有2%的大學生選擇從不復習,靠作弊通過考試。秉持這種對學習不負責任的態度,是不可能艱苦奮斗的。
(二)對集體缺乏責任感,難以艱苦奮斗。在對“當你遇到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之間發生沖突時,你是否會放棄個人利益而服從集體利益”這個問題的回答中,有64%的大學生回答是“不會”,23%的大學生回答是“可能”,只有13%的大學生回答“會”。然而,艱苦奮斗的精神前提是感恩之心和奉獻之心,是具有很強的集體主義感。要關心周圍的每一個人,關心那些由于各種原因而身處逆境的人,對社會和家庭都懷有一種感激的心態,把愛的分享和奉獻內化為一種習慣,愿意為了幫助他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沒有這樣的集體責任感,是難以在學習工作中艱苦奮斗的。
(三)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艱苦奮斗意識淡薄。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單位和地區時,首選大部分都是一線城市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幾乎沒有人愿意響應國家號召,去西部支援國家建設。“眼高手低怕吃苦”已是當代大學生的通病,大學生往往以管理者自居,不愿從基層干起,不愿從事具體的事務性工作。部分學生勞動意識較差,輕視體力勞動,怕臟、怕累、怕苦。在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的職位中,有些職位千人爭搶,有的職位卻因為無人問津而無法開考。原因就是這些職位工作較為艱苦,大學畢業生根本不作考慮。這種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不可能在未來工作中艱苦奮斗,更不可能做出驕人的業績。
三、強化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對策:重視培養大學生責任感
(一)大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承擔相應的責任,增強自身責任感
責任感是人的基本道德規范,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要養成這種道德規范并使之成為習慣性的行為需要靠實踐的力量。首先,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體驗不同的角色,經歷不同角色所要承擔的責任,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用積極地心態來面對這些責任,并嘗試著去履行這些責任,體會承擔責任過程中帶來的幸福感,從而增強自身責任感,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能力。其次,大學生要懂得用正能量來激勵自己。正能量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大學生要靠正能量來時刻告誡自己站在道德的隊伍中,做一個有強烈責任感的人。
(二)重視家長對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現在很多家長抱怨現在的大學生缺乏責任感,殊不知在早期的教育中很多父母忽視了對孩子的責任感的培養。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塑造人格、品德的最初場所,也是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終身影響的地方。因此,必須重視家長重視家長對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首先,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孩子是父母的縮影。作為父母應該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同時,要敢于指責不負責任的人,特別是在孩子面前。這樣不僅能夠樹立自己的形象和威信,也讓孩子明白了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其次,注重與子女心與心之間的交流,決不能認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考就放任不管,一定要經常跟孩子交流談心,從中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價值取向,如果發現有偏差和錯誤要及時予以有效的引導。再次,父母要適當放手讓孩子承擔一定的責任,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精神。
(三)作為學校要把責任教育作為高校德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學校要課上、課下兩手抓。在課堂上,德育老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來灌輸責任觀念,如引經據典、組織情景劇、辯論賽、播放經典視頻等。先吸引學生的眼球,再抓住學生的心理,最終獲得他們對責任感這一道德素養的認同。在課下,學校要定期舉辦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相互交流、增進情感的重要方式,對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有重要作用。在這種活動中,學生們學會尊重、學習、幫助和關心他人,考慮他人的需要和意愿。這樣,學生的責任感就會在活動中得到強化,并可能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四)讓增強責任感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得到全社會的重視
大學生的責任感能否培養起來并形成習慣伴隨一生,社會環境極其重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難免出現一些人在不負責任的情況下獲得了利益,卻沒有被追究相關的法律責任和道德譴責等,從而出現了“見利忘義”等墮落思想,一些信念不堅定的人開始道德墮落。大學生生活在其中,人格品德又尚不成熟,受其影響責任感弱化也在所難免。因此,要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有必要在全社會形成重責任的良好風氣。社會各界應該大力宣傳公民思想道德規范,倡導“八榮八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主導價值要求。同時加大法制宣傳和執法力度,以減少和杜絕社會不良現象的出現,為大學生增強責任感提供重要的環境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張耀燦,陳萬伯.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陳志超.高校應大力加強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