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年國
摘 要:通過研究和總結當代大學生五大主要心理特征和成長環境,分析當前大學教育的實際情況,闡述了當前大學生的信仰缺失以及教育對于品德和信念教育的淡化,最后引入系統觀的思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整體目標,探討了高校管理機構、大學生以及教師群體之間相互協作、相互依賴和合作共存的系統各部分功能目標,并對整體目標進行一定程度的分解,進而提出以中國夢為教育信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教學體系的建設問題,最后總結一些相關結論。
關鍵詞:心理特征 大學生 教學系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196-01
近年來,大學生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令人擔憂。大學歲月,正值人生中最純真、積累知識的美好歲月,有的卻因為行為不端墜入囚籠,有的每天昏昏沉沉,不務正業,浪費美好時光,實在令人惋惜。大學生本是積極掌握最新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的棟梁之才,本該是遵紀守法、引領社會發展的好公民,何以誤入牢籠?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高等教育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有了長足的進步。隨著改革深入,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不良風氣和矛盾也帶入了大學課堂,不光影響到大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同時培養出來的學生偏離我們的需要。大學生表現道德修養不足、法制觀念不牢和缺乏理想信念。不可否認高校放松要求,存在思想政治工作浮于表面的問題,其原因之一是教育脫離實際,教學方式不適應青年人的心理特點和成長環境,放松了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1 大學生青年的心理和成長特點
現在大學教育很難,教育理念當中有太多的悖論和問題需要解決,掌握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其心理發展的特點對辦好教育很有意義。
(1)大學生成長環境當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孤獨,思考力強,對個性化生活的要求高。
很多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長期是獨處的環境,這養成他們思考的獨立性,比較有個性,自我意識比較強,但同時又表現出溝通方面的問題。
(2)大學生對話語權要求很高,比較有自尊,也比較自卑。
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父母和長輩對他們要求是比較寬松的,經常與大人一起討論問題,參與討論和互動的活動比較多,但是目前傳統的課堂上還是老師教學生聽的方式。
(3)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廣,提問題比較發散。
有很多的年青大學生都是見多識廣,知識面比老師還要寬廣,但他們的世界觀還沒有形成,因此提出的問題比較尖銳,有時候令老師猝不及防,難以處理。
(4)大學生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比較差,現實感比較弱。
這可歸結為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大學生早年的學習負擔重,每天除了學習就是補課。
(5)當今大學生中很大部分活在“第三只籠子”里,生活缺乏經歷。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無憂,但壓力又很重。社會環境對他們的教育只許贏不能輸,學生從小有輸不起的思想,輸不起外在的表現是比較浮躁,急功近利,沒有一個中庸的心態。
2 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了“中國夢”的思想。中國夢的本質和基本內涵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闡釋了國家、民族、個人三者在實現中國夢中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我們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里他講的都是人民群眾(包括青年學生)個人的夢想,凸顯了以人為本、家國天下的情懷。在當今社會矛盾復雜,中國面臨的國際發展環境越來越不充分的條件下,大學生擔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實現全中國人的中國夢的同時也使得自身的中國夢達到家國天下的最高境界。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要鞏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弘揚中國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道德教育和實踐,提升師生思想道德素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體師生的價值追求。
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體系
高校教育系統是教師、學生和學校管理三者協調運作,相互配合的整體,只有三者和諧、合作和共存才能向社會輸送具有社會主義價值的建設人才。而人的才能首要標志是心理健康、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其次才是人才本身的技能。
作為教育管理機構,要實事求是考慮目前教育現狀和學生群體的心理和其成長環境因素,從總體布局上考慮,我們應該奉行“人在哪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宣傳思想工作就應該做在哪里”。目前工作的重點當然應該放在互聯網上。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把思想宣傳工作做扎實、做深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健康成長,用行之有效的措施為他們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保駕護航。
其次,加強對高校老師的課堂技巧和核心價值觀的培訓。教師在高校教學體系中也占據著核心的位置,只有一個過關的有良好品德的教師群體,才能引領教育工作走上良性化、健康發展的道路。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而大學教師直接可以在課堂上接觸和觀察學生的狀態,直接面臨學生的復雜問題解惑答疑,可以第一時間有意無意地疏導學生心理壓力,處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的第一關鍵時刻。
最后是學生環節。學生生活在以班級為集體的一個組織內,教師和學校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關懷組織內的其他成員,多組織學生參加一些以愛校、愛集體、愛他人歸屬感和凝聚力為宗旨的活動。
4 結語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和當前改革方向和保持改革成果的實踐者,讓大學生保持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對改革開放事業的危機感,教育系統能否培養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素質的大學生人才,是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因素。在分析當前教育狀況以及大學生現狀基礎上,該文探討了高等教育系統中教育機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系統意義上的關系,并且在圍繞實現系統整體目標功能上提出了教育機構設計平臺、教師引導學生以及學生積極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深刻把握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和特質[J].當代陜西,2014(7).
[2] 陳默.當今城市孩子的7大心理特征[EB/OL].(2015-1-28)[2015-1-22]http://www.ypzx.ecnu.edu.cn/s/350/t/652/e3/4a/info123722.htm.
[3] 唐宏.大學生心理[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