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偉
摘 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活動載體。以海淀區學院路街道的社區志愿服務為例,分析社區志愿服務的現狀,總結社區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結合高校共青團引領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的工作實踐,探索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志愿服務;社區需求;長效機制
中國的志愿服務是時代發展與傳統美德相結合的公益性行動。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及政府職能向服務型轉變,志愿服務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志愿服務的精神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依托大學周邊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是近年來高校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途徑。目前,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初具規模并形成一定特色,但相比于國外,我國的社區志愿服務起步較晚、理論滯后、實踐不足。因此,進一步認清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現狀和問題、建立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尤顯必要和緊迫。
學院路街道志愿服務與社區需求融合現狀分析
筆者對學院路街道4所高校大學生(共200名)發放“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調查問卷”,并對學院路街道下轄7個社區居民(共200名)發放“居民對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有效率達83.4%,數據分析如下:
1.志愿服務活動范圍大、種類多,但供求失衡
目前,學院路街道附近高校面向社區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安全維穩、精神文娛、文教知識普及、扶老助殘、衛生清潔等類別。在被調查的社區居民中,82.3%的人接受過大學生志愿服務,67.8%的人至少每月接受1次~2次志愿服務,接受頻率較高。但目前安全維穩類和衛生清潔類比重近半,而文教知識普及類和扶老助殘類相對較少,約占14%,不同類別志愿服務供求失衡。
2.志愿者角色定位不準確,志愿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在高校層面,社區志愿服務僅作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重要補充,并未被大多數高校作為品牌項目打造。由此導致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流動性大,缺乏系統培訓,志愿者服務水平與專業志愿者還存在差距。調查顯示,只有32.5%的志愿者“接受過相關培訓”,而其中只有約40.7%的志愿者認為“培訓的內容對參加志愿服務有用”。在訪談中,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現有的志愿服務活動大多是高校團委組織的,很多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也是“沖著完成課程要求而來”,服務活動往往“敷衍了事”。從志愿者本身來說,部分大學生自愿提供志愿服務的意識比較淡薄,約有42%的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原因是“學校硬性規定或課程要求”,真正因個人興趣愛好自愿參加的僅占19%。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有83.76%的大學生參加志愿行動是團委統一組織的,自發參加比例為11.62%,[1]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志愿者角色定位不足,志愿服務意識淡薄。
3.志愿服務活動缺乏長期性、固定性,管理運行機制不夠健全
學院路街道高校分布密集,在我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相對較早,許多高校在志愿者組織建設、志愿者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志愿服務活動認證、考核和激勵機制建設方面都有所建樹,但與國外相比仍存在制度化建設相對滯后、缺乏長效運作機制等問題。在被調查的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中,僅有15%為長期項目,“擁有固定活動開展時間,持續時長在一年以上”的固定項目更是屈指可數,85%以上為臨時性活動。高校與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之間仍缺乏有效溝通和協調,信息和資源難以共享,在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管理、培訓保障、考核激勵、項目策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未能形成切實有效的項目管理機制、招募培訓機制、考核激勵機制和綜合保障機制。
探索構建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1.一個平臺—構建統一的志愿服務活動組織管理和信息交互平臺
推動志愿服務事業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構建一套科學的管理機制。高校不同于專業從事志愿服務事業的團體,在管理上較為粗放。高校與社區在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方面各自為政,缺乏資源交流共享,在實現志愿者與需求者之間的對接方面存在大量交叉、重復或遺漏現象。同時,缺乏細致統一的管理還將帶來志愿服務認證和考評的困難,也不利于志愿服務的項目跟蹤和監督調節。因此,亟需構建一套適合學院路街道實際情況的志愿服務管理體系,建立統一的志愿服務活動組織管理和信息交互平臺,解決政府部門、共青團組織、社區服務組織多頭管理的局面。定期開展聯席會議、學院路地區志愿服務組織聯合會等,加強溝通協調,整體上提高社區志愿服務的制度化、規范化、一體化。
2.兩方聯動—打造高校與社區兩大行政主體的志愿服務合力
行政力量是推動志愿服務工作穩步發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力量。在當前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徑的背景下,高校及社區團委仍需在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領域發揮主導作用,合作建立志愿者資源信息庫與志愿服務登記記錄制度,在整合志愿者的招募登記、指導培訓、服務記錄、反饋激勵等功能的基礎上加強溝通信息共享,實現全程管理。高校與社區擁有廣泛的宣傳資源,可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志愿精神宣傳,加強社會動員,擴大志愿服務信息覆蓋范圍,鼓勵多種方式參與志愿服務。引導志愿服務活動在高校團委和社區團委聯合推動下有序發展,適當保持志愿者組織的獨立性和自治力,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內在需求和價值表達,實現高校與社區合力推動。
3.三級架構—實現“團委—青年志愿者協會—志愿者服務隊”三級管理統籌
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務宣傳動員與統籌管理體系是構建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重要途徑。針對學院路街道的實際情況,在統一的志愿服務活動組織管理和信息交互平臺之下,仍需形成“團委-青年志愿者協會-志愿者服務隊”多級管理統籌體系,并發揮其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及社區團委在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工作中應著力于建設好志愿者檔案,為志愿者培訓挖掘外部資源,組織實施志愿者的考核與評優表彰,給青年志愿者協會、志愿者服務隊提供法律權益、資金等方面的保障;其次,高校各級青年志愿者協會應著力于加強志愿服務信息發布平臺建設,形成線上線下多層次、立體化的宣傳體系,統一組織志愿者的招募考核,開展志愿服務項目管理、評估及物資管理;最后,高校各志愿者服務隊作為志愿者管理與服務的基層組織,還肩負著組織志愿者培訓和選拔培養優秀志愿者的重要任務。
4.四階遞進—建立健全志愿服務管理機制
在組織方面,建立志愿服務項目管理機制。實行項目公開化,設定專項專人對接負責,引進項目管理方法,在建設志愿服務項目前開展項目評估,重點考察項目需求、項目可行性和項目積極影響,增強志愿服務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建立健全志愿服務項目運作管理辦法,實現“前有計劃、中有監督、后有考評”,推動志愿服務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在培訓方面,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訓機制。高校建立結構完善的培訓系統是促使大學生獲得志愿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志愿者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2]根據志愿者的能力特長和志愿服務意向,建立覆蓋專業培訓隊伍指導、志愿者交流共享、聯合社會公益力量的立體化培訓機制。
在激勵方面,建立志愿者考核激勵機制。根據不同種類的志愿服務活動,設計全面系統可量化的考核指標,對志愿服務效果進行考核,并將志愿服務考核結果與志愿者工時認證、評優表彰掛鉤。建立“志愿服務基金”,一方面實現志愿服務利他性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另一方面實現志愿服務主體的自我滿足與價值。
在保障方面,建立志愿者綜合保障機制。高校應制定《大學生社區志愿者服務管理辦法》,充分保障志愿者權益。針對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組織,高校及社區應尋求企業、公益性基金會等社會力量的資金支持,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務知識,增進社區群眾對志愿服務的了解和認識,為志愿服務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
參考文獻:
[1]任園園,眭國榮.中外志愿服務法律保障制度對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7):112-114.
[2]許人冰. 論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3):72-79.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