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冬冬++何麗平
摘 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北京師范大學本科教學督導團通過兩年多的實踐,詮釋了加強高校督導隊伍的內涵建設、創新工作模式、拓展本科教學督導工作領域、促進教師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 本科教學;教學督導;督導隊伍建設;教師發展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領域中的各個學科和高新技術,都已取得并將取得令人矚目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信息量的巨增,為教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為高校的教學發展提供了機遇。
迎接世紀挑戰 轉變教育觀念
1. 機遇與挑戰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時代,進入了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任務的發展新階段,提高教學質量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北京師范大學是我國師范教育的重要陣地。2012年,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確立了到21世紀中葉把學校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全校教職員工正團結一致,向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
作為高校質量監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督導,要能切實做到“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促進教師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服務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強督導的內涵建設,拓展學校教學督導工作領域、創新工作模式,提高督導的水平與質量勢在必行。
2. 轉變教育觀念,服務學校發展目標
學校的戰略轉型帶來了師資隊伍結構的變化。近年來,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學校引進了大量的新教師,他們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以及新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本科教學督導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教育觀念上的重要轉換,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有:如何認識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實質?如何將教學理解為一種社會實踐、社會交往活動及積極主動創造的認識活動?如何引導教師做到“立德樹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教學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為什么要對高校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評什么?怎樣評?如何縮小“評價標準”與“現實水平”之間的差距?
督導專家必須適應教育教學及學校發展的新形勢,不斷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將督導工作與本科教學改革與發展緊密結合,強化為教學服務的中心思想;引導教師“立德樹人”,正確處理 “育人”與“教書”的關系,不僅做到“督要嚴格” “評要中肯” “幫要誠懇”,更應注意“導要得法”,平實、謙和、耐心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督導工作,努力加快本科教學督導團的自身內涵建設,為學校的教學發展、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建言獻策。
加強內涵建設 創新督導工作模式
1. 加強隊伍建設,完善督導工作機制
學校本科教學督導團成立于20世紀90年代初,現已形成一支主要由教學與教學管理工作經驗豐富的退休教授、教學管理專家所組成的工作團隊。督導專家秉承“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根據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要求,虛心學習,更新督導理念、拓展工作領域、創新工作模式,實現本科教學督導工作與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機結合。
打鐵還需自身硬。督導團采取多種方式加強隊伍建設,完善工作機制,不斷提升內力,努力建構富有凝聚力、戰斗力的“學習型”團隊,如建立了月例會、專題研討會與期末總結會制度。學校各級領導通報教育部的指示和學校的中心任務、聽取工作匯報;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學習我國教育的大政方針,學習學校及各學部、院、系、所的本科教學發展報告等文件,為完善督導工作機制、提升教學督導水平與質量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依據;定期邀請各院系、職能部門負責人共同探討、研究本科教學工作;虛心學習、研究各高校本科教學督導的經驗,明確本科教學的中心任務、工作思路等。
2. 創新工作模式,拓展督導工作領域
為準確把握教學動態,嚴格監控教學過程,向有關職能部門提供教學運行狀態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豐富詳實的基本信息數據,督導團緊跟形勢創新工作模式—將常規管理與專項檢查相結合,對教學秩序、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實驗實踐教學、畢業論文(含開題報告)等,展開教學全過程的檢查與督導;結合教改重點,針對“一類教師” “一類課程” “一類教學環節” “一個院系” “緒論課” “新生研討課”等,開展專項檢查及調研工作;建章立制,不斷更新監控評價指標;設計各種檢查記錄用表,編印督導簡報,撰寫專項檢查、調研報告等,為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嚴肅課堂紀律,提供依據、參考,確保有計劃、全方位、全過程參與教學各環節,將學校的質量管理工作落在實處。
學校的戰略轉型加速了國際化發展的步伐,為教學研討和課程建設帶來生機,也促使督導團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模式—采取了一類課程,每門課必聽的 “全覆蓋”工作模式;從學期開始到學期結束,有計劃、有步驟地聽完一門課程的“全程跟蹤”工作模式;重點聽課、溝通交流、持續幫扶的“面對面”工作模式,獲取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針對這些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改革的深化,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與建議,及時向有關職能部門反映,為提高其決策執行力提供保證;及時反饋給相關學部、院、系、所的有關領導與授課教師,促進教學研討和課程建設的健康發展。
隨著督導工作模式的不斷創新,各學部、院、系、所還常常邀請督導專家參加教學研討與學術交流活動。例如:參加2015學年-2016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實施的新一輪教學計劃研討與制定;MOOC課程的研討、設置與建設;協助建構“翻轉課堂” “研討課堂”;推廣“思維導圖” “概念圖”教學法;檢查并遴選、推廣“優質課程” “雙語課程” “全英文課程”等。
督導團的工作促使廣大教師深刻認識到“教學不單是高校教師的職業行為,更是其學術角色的必要組成部分[1],教師不僅應成為各學科學術領域的專家,而且應迅速成長為教育學科學術領域的專家”,愈來愈得到廣大教師的肯定,成為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足教師發展 提高督導工作成效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如何促進教師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激勵教師全身心地投入人才培養工作,爭當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2],自覺抵制社會上的各種不良影響與誘惑,營造和諧共生的大學氛圍;堅守好三尺講臺這塊陣地,以身作則,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健康的課堂教學文化;不斷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推進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建設,深化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都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探索、研究與創新。
督導團立足于教師發展,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發展,努力提高督導工作成效,督導專家從個人隨機聽課發展到3人~4人的集體聽課,旨在發揮集體智慧、克服片面性;鼓勵青年教師積極投身教學工作、開展教育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加強針對性,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滿足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強烈需求,引導師生共同努力,構建師師、師生、生生之間良性互動的和諧課堂文化氛圍、展開研究型學習活動,充分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愈來愈多的教師主動請督導專家“聽課”,進行指導、幫助,使督導工作促進教師發展、成長、成才的目標有望得以實現。
督導團還通過與學部、院、系、所的共建活動及參與學校教學競賽活動等,加強與教師的溝通與研討,提升教師教育執行力。在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多媒體教學軟件比賽、教學觀摩等系列活動中,協助有關職能部門研究評價指標體系,擔任評比專家等,共同營造促進教師成長和發展的軟環境,促進教師教育執行力發展。
參考文獻:
[1]史靜寰,許甜,李一飛.我國高等教育教師教學學術現狀研究—基于44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2]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
(作者單位:尹冬冬,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何麗平,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