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坤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形式,是我國各高校提高辦學層次,擴大辦學規模的重要舉措,地方院校必須正視國際化,適應國際化,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辦學經驗和模式,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實現教育創新,力爭在未來高等教育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地方院校;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00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0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我國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現階段基本狀況
我國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呈現如下現狀:第一,辦學層次普遍低。可從兩方面來分析:外方合作者層次低和項目層次低。第二,專業設置存在重復、不合理。經濟、管理、偏多,理工科應用技術類較少,不利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現實表明,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在迅速發展的背后存在很多隱憂,諸如缺乏特色、規模普遍較小等。從國外合作高校來看,與我國地方院校合作數量最多的是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亞洲地區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韓國,也有部分中國香港、臺灣、澳門地區的高校。
二、我國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生物,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大致可以總結如下:
(一)政策的局限性和滯后性
首先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政策與法規的制定較晚,并且很長時間往往是依據中外合作辦學實踐而被動地應對而缺乏前瞻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這是政策的滯后性問題。政策的局限性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各部門政策、法規不配套,行政效率不高,如合作辦學的審批權問題,審批周期冗長,行政處理環節繁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作雙方的積極性。另外就是對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問題。“我國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合作辦學監管體系,從審批到廣告宣傳、辦學過程的質量監管、財務審計等,還需要做大量工作。”
(二)教育教學不規范導致學生培養質量不高
1.教學管理不規范。在教學管理上,由于面臨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問題,難免形成不規范的地方。比如對于外籍教師的教學管理,許多院校還停留在以前聘請外教的管理階段。須知,中外合作辦學之前,外教的教學多數僅限于語言類,而中外合作辦學要求培養的是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所以學校需要從教師教學任務的安排、教學計劃的實施,教學過程的監督,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效果的評估,以及學生培養方案的制訂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
2.教學計劃陳舊。合作辦學中,部分專業課程必須由外方提供原版教材,用外語授課的方式,并按照雙方共同制定的教學質量評估方案進行考核。而現實中,由于受幾十年傳統教學方式影響或師資問題左右,加之辦學雙方缺乏及時溝通和相互監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計劃往往陳舊落后,或者教學計劃本身具有國際性,但在具體操作中,又回歸本位,最后直接影響了學生培養質量。
3.教學方法僵硬。在中外合作辦學實踐中,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國外的教學模式的沖突是難免的。許多學校、老師還是以傳統的“填鴨”模式為主。而外籍教師的授課往往是啟發性教育為主,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實際運用能力的鍛煉。實際情況是,中國學生數年來習慣了傳統教學模式,對于外教的新奇教法,可能剛開始比較新鮮,但時間一長,就以玩味態度對之。
(三)辦學資金緊缺
經費緊缺是目前國內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而尤其以地方院校為甚。中外合作辦學經費短缺則幾乎是絕大多數參與中外合作辦學的地方院校不得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為地方院校本身資源有限,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投入,并且國家財政投入普遍不高,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多數高校長期負債經營,已經嚴重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地方院校為開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必須承擔項目的前期所有費用。
三、我國地方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我國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后發優勢
后發優勢可以理解為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和示范作用,在起點和發展速度上占據一定的優勢。地方院校由于內外部各種因素所致,在國際化程度上遠遠比不上名牌重點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起步普遍較晚。但是近年來,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工作,已成為廣大地方院校管理人員的共識。地方院校共同擁有一個重要優勢:即可以直接借鑒重點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的成功經驗,汲取教訓,避免走彎路。
(二)我國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區域優勢
地方高校因為大多地處地級城市,往往是該市或甚至是該地區唯一的高等學校,所以,地方院校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其它高校不可取代的區域機遇。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地方高校的智力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自然為地方高校學生在就業等方面提供了許多機遇,同時地方院校也能夠最快捷的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態勢,對學校的規劃作出相應布局和調整,在自身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發展上取得第一時間的互動與雙贏,這是其他高校在本地區很難做到的。
(三)我國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特色優勢
地方院校一般處于特定的地理文化環境中,往往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國際化與民族化是殊途同歸的,正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院校在國際化進程中,盡管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但其本身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是其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中的巨大優勢和吸引力。而多數地方院校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因此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活動中,要善于發掘區域特色文化,并將之與辦學國際化實踐相結合,形成自身辦學特色優勢,利用自身地域文化優勢形成國際特色品牌。
四、我國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地方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目前,雖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的關于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法規不下數十條,但總的來講還不夠完善。既然國家對此持鼓勵態度,就必須制定具體的相關政策,如對參加合作辦學的國外教育機構,給予在其他經濟領域適當的優惠;對參加合作辦學的地方高校,則給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教育經費上的適當扶持等。從而積極引導國外教育機構與地方高校合作辦學。同時國家也應大力倡導地方政府投入地方院校的發展建設中,積極引導、鼓勵地方經濟與地方院校的互動發展。
(二)規范管理,加強執法檢查與監督
主管部門加強監督、完善規章制度。同時,國家相關部門可以聯合出臺有關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廣告宣傳的相關政策,以杜絕虛假廣告對社會大眾的欺詐。最后必須重視對中外合作辦學的規范化管理。“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評估辦法、制約措施等以保證質量。如設立專門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管理評估機構來完成專業性評估職能;定期在主要媒體公布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質量評價結果等”。
(三)慎選合作學校,選準項目,對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
地方院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對于外方合作學校和合作項目的選擇必須慎之又慎,進行充分考察調研,以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為基本目標。因為,一旦失誤,質量就無從談起。對于項目的選擇,則須充分考慮雙方學校實際情況及市場需求等因素,尋找合作高校之間合作辦學的學科專業最佳結合點,本著“以強扶弱”或“強強聯合”的原則選擇合適的學科專業開展合作,慎重選準合作辦學項目,爾后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確保項目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輝.市場供給與中外合作辦學[J].教育科學,2003(6):52-55.
[2]徐建中,李有彬,那書博.中外合作辦學的經濟性分析與模式探索[J].情報科學,2006(5):681-685.
[3]林煒,陶林.論當前中外合作辦學的問題、原則與對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250-253.
[4]佚名.中外合作辦學與高等教育創新——第七屆教育政策分析高級研討會綜述[J].教育研究,2006(2):25-28.
[5]覃美瓊.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高等般育研究,2006(5):35-37.
[6]朱志成.論中外合作辦學的驅動力和負面因素[J].江蘇高教,2004(3):35-37.
[7]王文斌.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幾點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