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關于地方高師院校非師范生就業問題的調研
張磊
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近些年,就業形勢日趨白熱化,眾多高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一“位”難求,更不用說較為特殊的高師院校非師范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然而解決其就業問題,提高其就業率并非不可為,只是做到這一點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它需要科學的調查與研究。因此對高師院校的非師范生專業學習情況、職業規劃以及與就業相關的準備的了解十分有必要且可為學校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配套措施提供可行性的參考。
各地、各院校都有其獨特之處,因而就業問題成因也多種多樣,筆者選擇人口較多,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某高師院校以調查問卷和一對一訪談的形式對該校2010級—2013級學生進行了調查,分析出高師院校非師范生就業問題成因。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一)宏觀就業環境和教育體制方面的原因
宏觀就業環境嚴峻,教育體制不完善。據教育部統計,2013年全國大學生畢業總人數近699萬人,被許多人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據悉2014年畢業生高達727萬人,遠超“史上最難就業年”。嚴峻的就業形勢對于剛踏出大學校門的畢業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此外、教育政策,法規不完善。從1985年出臺《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始,教育體制改革就越來越為社會各界所關注[1],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的出臺,盡管政策、法規在逐步制定并實施,但解決當下這些問題仍然是杯水車薪。
(二)社會對高師院校非師范生的能力認同不到位
社會普遍認為,高等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夢工廠,而高師院校開設非師專業,由于開設時間晚,基礎力量相對薄弱,因而大部分的用人單位到高師學校招聘的多為眾所周知的師范生。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用人單位會更傾向于招聘綜合院校或者理工類院校的畢業生,“甚至有些用人單位根本不知道師范院校還有與教育有很大差別的專業”[2]。
(三)學校方面的原因
首先,學校的地理環境影響院校未來的發展和學生所處的平臺,而人文環境則影響學校的整體風貌。以筆者調查的河南某高師院校為例,該校地處地級市,提供的資源卻不及很多層次低于它的地處省會的學校,且該校良好的學風長久以來形成了一種濃厚的考研氛圍。在調查的500名學生當中,80%都認為學校鼓勵考研。學校鼓勵考研成了另一種提高學生“就業率”的方式。其次,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專業課程設置不當。學校新開設的專業五花八門,而與之相配套的資源卻相對不足。調查中有54.8%的學生認為本專業師資力量不足,知識傳授不到位。且許多開設的新興專業多數“圍繞原有的基礎學科或學科交叉設立”[3],有些應用性強的非師范專業由于課程設置不當,跟不上原有的培養目標,結果導致學生所學與社會所需脫軌。再次,就業服務機制不健全。在本調查中,問及是否在學校接受過就業指導時,結果顯示真正意義上接受過就業指導的學生卻不足25%,且同系各專業在一起接受指導,沒有針對性。
(四)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大部分學生的職業規劃不足,就業意識淡薄、不積極,缺乏自信心,依賴心理嚴重。在本調查中,問及自己是否有做過系統的職業規劃時,只有5.25%的學生回答有過明確的職業規劃,28.31%的學生有初步的職業規劃,其余的則是模糊和沒想過。缺乏對未來的規劃,對自己定位不清晰也是高師院校非師范生就業難的一大成因。
(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就業工作體系
加快并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使得教育進步能夠跟得上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速度。一方面經濟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同時也要注重教育的發展,加大對教育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又要完善政策法規,使教育發展有保障,促使地區、門類級別之間更加公平,有規可循。此外國家還要實施積極地就業保障措施,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二)創新宣傳方法,提高高師院校非師范生的知名度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要想拓寬自己的出路,那么就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高師院校非師范生并不比其他非師范院校的同類學生差,只是社會一貫的思維定式,因此要打破這種思維定式,就要創新宣傳方法,既要借助已畢業的優秀學生廣播美名,也要通過自己的宣傳,讓社會了解本校非師范生,知曉他們與其他非師院校的學生一樣優秀。
(三)積極“引進來”,主動“走出去”
名師出高徒的道理依然有很強的時代意。學校就要克服“學生一旦畢業與學校無關”的傳統思想,而是要樹立一種新型的“今天我育他成才,來日方可報答母校”的人才培養理念,積極引進優秀的教師,聘請社會上優秀的技術人員或者與學校開設專業相關的優秀人才做客座教授,建立“雙師型”教師體制。同時讓本校優秀的學生通過參加進技能大賽、全國性的比賽等等來提高本校的社會認可度。
(四)完善就業服務機制,提供健全的就業指導
學校應根據各專業歷年就業情況提供分門別類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搭建完善的就業指導平臺,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舉辦多樣而全面的人才招聘會,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政府相關部門要繼續完善就業保障服務,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五)轉變就業觀念,增強社會競爭力
學生應根據自己專業的的歷年實際就業情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以積極樂觀的心理去參加就業面試等。此外,在學校期間,要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做好職業規劃,切合實際的為畢業畫好藍圖,更要密切關注與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優惠政策等,為畢業就業做好添磚加瓦之備。
[1]張天保.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S].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85.
[2]白鑫剛.高師院校非師范專業學生就業困境與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0,第3期:163-165.
[3]周憲.高師院校非師范生就業的困惑及對策[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第2期: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