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職業學院 余悅
新常態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探討
甘肅武威職業學院 余悅
新常態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自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階段。在新常態下,資源環境壓力和人口壓力迫使我國政府必須加快經濟結構優化的升級步伐,并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本文從新常態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現狀,并就如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進行了探討研究。
新常態 經濟結構 調整
新常態的本質核心是指我國經濟在歷經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其增長速度要由過去的平均兩位數向7.5%左右的中高速減速換擋;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要由過去的高速度、粗放型、高污染、高能源型發展模式向中高速、低能耗、節約型、高效益、可持續模式轉變。
新常態中的“新”是相對于舊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模式而言的,“常”指經濟增速的平穩,新常態是經濟“換擋”時期國民經濟所表現出的與眾不同的發展特征。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特征有哪些呢?2014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政府就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特征做出了概括、總結: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形態更加高級,分工也更加復雜,在資源配置上,既要化解產能過剩,還要發揮市場機制在未來產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消費需求上,排浪式消費階段很快將要結束,多樣消費、個性化消費將成為社會主流;在投資方面,傳統產業的投資需求會逐漸飽和,通訊、互聯網等新技術、新產業的投資需求越來越大;在出口和國際收支上,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也會與此同步進行;在產業組織方式上,新興產業、服務業將朝著智能化、專業化方向不斷發展;在生產要素上,老齡化加強,富余農業人口逐漸減少,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將成為主要生產要素;在市場競爭方面,市場競爭會朝著質量型、差異化方向不斷發展,提高資源配置率是市場發展的內在需求;在環境約束上,環境承載力將達到上限,經濟發展的綠色低碳環保標準將不斷提高;有關經濟風險、各類隱形風險顯性化增強,高杠桿、泡沫風險增多。
為何會出現經濟新常態呢?從實踐來看,GDP增速、經濟增長速度是由潛在增長率所決定的。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我國人口紅利消失,因勞動力大量投入而得到的經濟效益必將不斷下滑,潛在增長率及GDP增速下降、經濟疲軟也在所難免。再則,從歷史發展經驗來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在出現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必將出現換擋現象,如上世紀中葉,日本經濟年增速平均高達9.7%,在70年代后,很快回落到4.2%左右。不僅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都是如此,中國也不例外。總之,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認識、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我國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
2.1產業結構合理,但是發展潛力不足
產業結構合理,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進入21世紀后,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一產業增速緩慢,第二產業增長較快,第三產業發展優勢明顯,增長速度明顯高于第一二產業。整體來看,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雖然尚未達到“三、二、一”理想比例結構,不過,整體來看,我國經濟已經擺脫了對農業的嚴重依賴,產業結構優化成效令人矚目。
目前,我國經濟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有以下方面:經濟發展落后于產業結構演進步伐,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工業經濟比重過小,工業生產在全球處于價值鏈末端,結構升級緩慢,工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第一產業比值減少,農業生產效率偏低,農產品加工、保險、包裝、貯運體系不完善,農業科技水平與國外有一定差距;第三產業占比過半,但是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業、服務業等都處于產業發展初級階段,市場管理混亂,規模化程度不高。
2.2發展靠投資,消費驅動不足
縱觀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許多國家始終將擴大國內消費當作拉動內需、促進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式。與它們不同的是,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驅動來拉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創新仍舊是投資驅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我國投資更多的是靠國家財政政策而非貨幣政策,消費不過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始終沒有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手。多地的GDP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尤其是政府主導型的投資來驅動的,且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以房地產投資為主,技術改造所占比例較小,投資效果系數不斷降低。這種以投資驅動增長的發展模式,因為在投資方面重資本而不重技術,勢必會造成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影響社會技術進步。
從消費方面來看,我國消費潛力尚未完全釋放,城鄉居民消費中食物、交通、通訊等基礎消費所占比重較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費意愿較低,儲蓄和投資意愿更強烈,消費需求在GDP中的貢獻不斷降低。在支撐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我國出口需求始終呈增長趨勢,但是我國貿易對象、出口商品比較單一,出口競爭優勢不明顯。
2.3城鄉、區域經濟結構差距較大
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我國的農業發展,因此,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雖然我國城鄉經濟都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是,城鄉差距也在不斷加大。除了人均收入、城鄉經濟發展水平之外,城鄉金融、醫療、教育、社會保障、衛生環境和發展條件也存在著顯著差距。我國地域遼闊,國情復雜,各地的自然環境、人口資本情況各不相同,其中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人口較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西部地區整體經濟水平較為落后,一些西部省市的投資區和經濟增長點主要集中在城市高新區、經濟開發區,郊縣、鄉村經濟發展緩慢。
單就某一區域來看,區域內城市的發展差距也逐漸拉大,許多大中型城市快速發展,中小城市卻因為經濟文化、資源與投資環境等原因,發展困難。
3.1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使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形成以農業發展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先導、科技發展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經濟格局,提高國民經濟生產效率。這就需要政府在宏觀調控和國民經濟管理中,提高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做好新時期的“三農”工作,推廣農業科技,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與此同時,政府還要將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結合起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工業體系,走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在工業發展進程中,有關部門還要加強對重點產業、優勢產業的扶持和引導,提高支柱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要求企業將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起來,依靠高科技、綠色能源和精細化管理走低能耗、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了促進產業結構協調發展,政府在大力發展工業、制造業的同時,還要努力發展第三產業,通過橫向結構調整、優勢產業發展、服務平臺建設,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融合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3.2調整需求結構,擴大消費需求
內需和投資,始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拉動力。因此,在新常態下,政府要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換言之,政府要以擴大需求為抓手,推動經濟發展。這就要求政府首先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打消民眾的消費顧慮。
與此同時,政府要優化社會分配制度,提高勞動者薪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建立資源均衡共享模式,消除社會差距,增強民眾消費信心。再則,政府要創新企業投融資方式,拓寬企業投融資渠道,鼓勵企業通過股權眾籌融資方式、民間融資渠道擴大融資比例,發展壯大自身,以減少經濟發展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減少企業發展對政府的依賴,提高我國經濟自主發展能力。此外,政府還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制度,整頓市場秩序,堅決打擊不法經營、商業詐騙等不法行為,重點解決食品安全、制假售假等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加強市場執法監管,凈化消費環境。政府還要適當優化信用消費政策,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租賃優惠等,激活企業生產活力,激發民眾的消費熱情。
3.3加快城鎮化步伐,增加農民收入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國民群體的大多數。要想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必須在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增加農民收入。因此,政府要加大城鎮建設資金投入,合理規劃城市布局,改善城鎮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功能,并要求各級政府做好城鎮化建設招商引資工作,鼓勵鄉鎮企業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為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民增收打好基礎。
在此基礎上,政府要建設全國性的勞動力市場,整合勞動力市場資源,實施城鄉一體化的戶口登記制度,消除勞動市場部門嚴重分割的現象,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為了提高進城務工農民的素質,政府還要改革農村教育體制,改善鄉鎮辦學條件,并重視勞動職業培訓,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職業培訓。為了打破農村人口向非農人口轉移的經濟障礙,政府還要改革農村土地所有制,明確農村土地產權,明確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將城市資金、技術、人力與農業發展、農產品投資結合起來,提高現代農業的品質,促使農村盡快向城鎮化轉變。
3.4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在新常態下,政府要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投資方面適度向中西部傾斜,并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土地政策、競爭機制和稅收補貼政策,利用法律、市場、管理等手段,增強中西部內源外生動力。
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國家要優先安排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項目,并給予中西部地區更多的資金投入和企業優惠,鼓勵和引導國內外投資者來中國西部投資,引導西部地區通過地域聯合、優勢互補來發展經濟。地方政府要利用地方的有利條件,推動市場改革,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發展優勢企業,淘汰傳統產業,優先發展服務業,通過微刺激和定向調控加快地市分工協作,增強大中型城市的經濟輻射作用,爭取通過內部合作、結構調整釋放經濟發展動力,提高經濟水平。
[1] 王輝.淺談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5(08).
[2] 王海燕,劉兆征.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與財政政策取向[J].經濟問題,2015(05).
[3] 魏杰,楊林.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及相關改革[J].經濟縱橫,2015(06).
F713
A
2096-0298(2015)10(c)-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