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馬秀娟
草原文化創意性開發與內蒙古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①
內蒙古赤峰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馬秀娟
在黨的十八大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內蒙古旅游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草原文化是內蒙古發展旅游的傳統優勢,然而,在新常態下,我們需要轉變發展思路,推動草原文化創意性開發,實現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這是當前也是未來“十三五”時期的工作重點。本文立足于自治區旅游產業發展和產業融合現狀,以草原文化創意性開發的獨特視角,從文化產品的開發、品牌的打造、產業鏈要素的滲透對接、創新人才引進與培育等方面提出推動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促進內蒙古草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及旅游各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
草原文化 創意性開發 旅游產業 融合
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接待入境旅游者總數達到167.12萬人次,入境創匯10.0295億美元,國內旅游人數達到7414.88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到1744.97億元。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總收入1805.29億元,占全區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0個百分點,達到10.16%,相當于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7.18%。旅游直接就業人數達到26.08萬人,帶動間接從業人數達到130.4萬人,直接就業人口與間接就業人口的比例達到1∶5,帶動效果明顯。
一系列的數據表明內蒙古旅游業在拉動區域經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創造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深入分析不難發現,成績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數量的提升和規模的擴張,以及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間的拓展。當下,資源的開發和目的地的空間拓展已達到或接近上限,隨著井噴式扎堆消費時代的結束,旅游消費個性化、體驗化和多樣化時代的到來,必然會對內蒙古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而內蒙古獨特的草原文化為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符號和標記,對草原文化的創意性開發成為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創新源和驅動力,是旅游產業走向新常態的有效路徑,也是把內蒙古自治區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基地的必經之路。
2.1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發展速度較快且發展勢頭良好,無論是接待人數還是旅游業總收入逐年提高,旅游產業的關聯效應開始凸顯。
然而,從可得性數據統計,以旅游飯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區景點為核心代表,通過對產業鏈上要素所在的企業發展規模和現實情況的分析來看,旅游飯店數量多但檔次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民族特色主題凸顯不足,產品形態單一亟需調整,區域分布不平衡;旅行社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小實力弱,創新不足,產品結構單一,服務標準化和服務水平有待于改善;景點景區季節性差異太大,接待設施不完善,文化內涵不足,服務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升,難以形成品牌。另外,由于集散中心及景區景點分散,旅游交通成本較高,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創意,趨同現象嚴重,不能很好地體現民族文化的藝術品位。餐飲、住宿、交通和景區所占總收入絕對比重,尤其是景區門票收入,旅行社業和旅游娛樂所占的比重過小,產業結構不合理。
2.2旅游產業融合現狀
從行業結構、區域結構、產品結構分析,總體來看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產業要素、結構、功能和產業環境實力都相對較弱,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發展相對滯后,產業關聯度不強,綜合效益較低,競爭力不強。同時,面臨著草原文化挖掘不深,旅游概念和標準沒能自覺融入各產業建設中,旅游被作為單獨產業擱置,品牌和龍頭企業培育困難等內部問題。目前內蒙古的旅游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雖然具備了旅游產業鏈的構成要素(飯店、餐飲、商業、娛樂、交通、景點、旅行社),但這些旅游要素就像一個個點散落在旅游產業中,并沒有緊密聯系成一根鏈條。旅游產業鏈進行橫向拓展水平有限,大多數的旅游企業都還是各自為政,獨立經營,只有少數旅游企業進行了局部的整合,主要是旅行社的聯合以及酒店的聯合。旅游產業鏈的縱向延伸能力不足,旅游產業與社會其他行業部門的深度整合面臨諸多困難,尤其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還無法向外完全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也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品牌。
文化的差異性是旅游目的地個性化的標志,是核心競爭力,是導致旅游流發生空間轉移的根本性因素。對于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實際來說,大力促進草原文化與旅游的融合互動,是發展旅游,推動區域經濟穩步增長的長久之計。
在市場需求、政府管理和企業運作等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二者突破產業邊界,打破行業隔閡,最終促成新型產業形態的形成。二者融合的機制:技術是融合基礎,即草原文化產品的創意性開發與旅游資源與產品的開發規劃的結合;產品是融合的標志,傳統草原文化產品的八大類型: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藝術表演、工藝美術、游藝競技文化、宗教儀式、節慶民俗文化和馬文化。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及旅游元素開發出來的文化產品是兩大產業融合形成的標志物。企業是融合的載體,草原文化的創意企業應立足于產品的構思與設計,通過旅游企業與文化創意企業的空間集聚實現資源共用,信息共享;市場是融合的動力,通過市場運作,強化宣傳營銷,樹立形象,培育新型銷售渠道。二者的市場融合為旅游文化產業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動力。
草原文化是草原的部落、民族共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與草原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的帶有民族特點的文化。其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富有特色。包括深層次的思想觀念、政治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形式。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崇尚自然的生態特征,開放進取的文化特征,發展傳承的繼承性文化特征以及建構形態的復合型特征。草原文化是內蒙古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游牧民族創造的草原文化是區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類型。充分挖掘草原文化的內涵,對傳統草原文化進行現代化的演繹和包裝,推動草原文化與旅游產業全方位的融合,不僅能有效地傳承保護草原文化,而且更加豐富了旅游業的內涵,成為旅游產業創新的驅動力,加速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4.1以草原文化的創意推動內蒙古旅游品牌的打造
文化產品的創意性開發能夠增加旅游產業的藝術和文化元素,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價值和觀念價值。在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品牌已經成為旅游產業集聚資源、人才、技術最有力的競爭工具。通過對草原文化的創意性開發推動創新,將獨特的文化元素注入旅游產業的各個環節,成為打造旅游品牌的“助推器”。以音樂為例,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樂器,然而,以往的展示僅以表演為主。為了宣傳馬頭琴文化,打造蒙古族獨有的元素符號,最終塑造強勢旅游品牌,可開發馬頭琴展示區,從馬頭琴的起源發展,到馬頭琴的制作技藝和演奏方式,均可讓游客參與其中,增強體驗性和娛樂性。這樣既有效的宣傳了馬頭琴文化,又提高了客人的滿意度,為內蒙古旅游品牌的構建助力。
4.2 著力開發蒙古族特色旅游創意產品
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主要的載體和傳承者。以蒙古族的原始宗教——薩滿教為例,通過對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的薩滿法器、服飾及用具進行研究,將其運用到旅游紀念品的創意開發中,豐富旅游商品市場。再如,傳統的草原旅游無外乎觀光、騎馬、吃手扒肉、玩篝火等。內蒙古旅游資源類型豐富,有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冰雪、口岸、民俗、歷史等全生態旅游資源,各盟市可根據自身資源特點開展草原深度越野游,向游客普及馬文化的相關知識,如何馴馬、制作馬鞍等。另外,注重社區牧民的參與,牧民是草原文化傳承的執行者,脫離牧民的參與,草原文化將失去生命和價值。比如“牧民生活一日游”,在當地牧民的帶領下,體驗真實的草原生活,學習蒙古日常用語,學習牧羊,制作蒙古美食,與牧民和諧共處,能大大提升游客的體驗度,加深對草原文化的深刻了解。蒙古族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游藝競技文化、酒文化等均可進行深入研究,以創新視角推動旅游產品的創意開發。
4.3推動草原文化創意與旅游產業鏈上要素的滲透對接
例如,以草原文化設計產業與旅游產業“食”與“購”的融合對接。除了設計具有現代感時尚感的民族旅游商品外,還可構建特色購物、餐飲等新型業態,打造草原文化特色主題酒店。再如,文化與“行”的對接,以昭君出塞、成吉思汗等歷史典故或人物為主題,設計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線路。總之,力求使文化與旅游融為一體,文化的傳播功能與旅游休閑功能合二為一。
4.4探索建立草原旅游綜合體
旅游綜合體是指在特定區域內,以一定的旅游資源和土地資源為基礎,將休閑、度假、商務、會展、娛樂、購物等主要功能進行有機結合所形成的產業互動、功能互補的泛旅游產業聚集區,發揮產業集聚效益。旅游綜合體融合了旅游業、商業、房地產業等多種業態,有效整合了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聯動發展。內蒙古以草原生態景觀為主,在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以大型項目的拉動或大型旅游集團、精品景區為核心吸引力,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行業發力,探索建立草原旅游綜合體,該綜合體更加注重文化體驗、休閑娛樂及創意創新,為游客和當地居民提供文化休閑,將內蒙古建設為以草原文化為基礎,體現北疆特色的休閑度假基地。
4.5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政府是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重要推動力,在規劃和制度設計層面放寬管制,加強政策、資金等的引導和扶持,突破行業壁壘,打破行政區劃的割裂,促進區域產業融合。另外,還要建立產業融合機制,加強產業協調規劃整合,引導民間和社會資本向旅游休閑設施和文化產品的開發上轉移。加強監管,規范市場環境,為產業融合提供制度和政策的保證。
4.6培養引進人才,培育創業創新環境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到來,人才是創意創新的根本,因此,需要整合文化產業教育資源,依托高校和相關培訓學校,培養既懂旅游開發,又懂文化產品創意策劃的復合型人才。另外,不斷引進高素質的策劃和創意人才充實隊伍。提供各項優惠措施和開放自由的環境,允許個性化發揮,鼓勵各類人才大膽創新,以創意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1] 馬勇.基于全產業鏈的我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1(12).
[2] 尹貽梅,魯明勇.民族地區旅游業與創意產業耦合發展研究——以張家界為例[J].旅游學刊,2009(3).
[3] 付瑞紅.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路徑[J].經濟師,2012(9).
[4] 馬艷國.內蒙古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策略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4(6).
[5] 韋復生.耦合與創新:民族文化創意與區域旅游發展[J].廣西民族研究,2011(1).
F590
A
2096-0298(2015)10(c)-139-03
①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地專項課題資助(2015JDB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