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玲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以下簡稱CET -4)是由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最具權威性的全國性教學考試。CET -4 自1987 年起正式實施,其間于2006 年經歷了一次較大的改革,分值改為滿分710 分,具體的測試內容也進行了調整,主要凸顯出來的是聽力測試由持續近二十年來20%的比重上調為35%,體現了國家教委對于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視。
反撥效應即測試對教學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譚仕慧等,2011)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考試實施得法,以考促教是既經濟又奏效的好途徑(Popham,1987),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考試會干擾和阻礙教學,不宜過分宣揚和濫用,應試教學害處多(王初明,2011)。測試與教學之間應該是一種合作及促進的關系,使測試成為教學的指導與輔助,同時也能及時反饋出教學的不足之處。
聽力理解部分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排在第二部分,聽力時長為30分鐘,約占考試總時長四分之一。2013 年大學英語四級改革后的聽力測試新題型如下:1 -8 題為八則短對話,9 -15 題為兩則長對話,16 -25 題為三篇篇章聽力,26 -35 題為十個含單詞及短語的篇章聽寫。
聽力測試題型一半的題目均為對話理解,內容多為與學生學習、生活、社交及工作等密切相關的真實場景,選材更具真實性。三篇文章聽力理解選取的篇章內容涉及西方國家的文化、歷史、教育等。十個聽寫填空也在強調聽說的同時重視了學生的讀寫能力。改革后的聽力新題型,體現了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特點,同時也強調了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
經過調查及相關文獻閱讀,可以了解到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及教育工作者重視了外語的聽、說能力培養,部分學生也會有意識的轉變曾經的輕視態度,外語聽說教學的現狀較以往有所改善,但依然不容樂觀。主要因素歸納如下:
首先,在課時分配上,精讀課程所占課時較多,聽力課時較少,而對聽說能力的目標設定較高。學生自我約束的主動性學習相對較少,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
其次,基于各個院校的教學規模及水平不同,大學英語授課學生鮮有機會經常與外教交流溝通,缺少相關的語言環境。
再次,大學英語課堂班額較大,學生的聽說水平參差不齊,不利于教師在課堂進行聽說活動的設計及全體學生積極性的調動。
科學合理的測試能夠促進教與學的改進和發展,實現對教學的一種積極的正面反撥。作為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加深入地探索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CET-4 聽力測試對大學英語聽說教與學的正面反撥。
第一,加大對聽說教學的投入,對其進行重新定位,合理安排。教師應該端正教學態度,擺好心態,不是本著提高學生的測試過級率去一味的進行各種專項輔導,應從職業發展的大局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快樂地進行英語聽說練習,如拍攝英語微視頻,錄制英語對話音頻等,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體會到英語聽說學習的樂趣。
第二,將授課教材立體化,進行教材的深度加工,把一些貼合西方文化、歷史、社會等且相對易懂的內容加工為四級聽力測試的相關形式,如設計聽寫填空,或在某一話題的引導下給出關鍵詞安排學生自己設計對話等,在活躍課堂氣氛、新鮮體會的同時也能促動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
第三,教師在擔當授課者和測試結果旁觀者的同時更應該是一個分析者和研究者,通過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及每個學期學生測試分數的科學統計分析,了解學生的聽說障礙,并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對癥下藥的方法,實現聽說部分的教學相長。
大學英語四級測試中聽力部分的改革并不能直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但是這種改革能夠促進英語的教與學向著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好的教學與好的測試是不可分割的”(Cunningham,1998)。我們應該科學合理地運用測試的反撥理論,實現四級測試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正面反撥,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聽說教學,使測試的正面反撥作用有效地服務于課堂。
項目名稱:語言測試反撥作用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合理構建實證研究(編號:2014B132)
項目類別:內蒙古哲學社科規劃課題(省級)本文作者為課題參與者。
[1]鄧琛. 新四級聽力考試對民族高校英語教學的反撥作用[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2):119-120
[2]亓魯霞. 語言測試的反撥效應理論與實證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4)23-28
[3]譚仕慧,高淑玲. 淺析大學英語測試與課堂教學的關系[J]. 陜西教育,2011,(11):62 -63
[4]朱翠華. 淺談CET-4 對大學英語教與學的反駁作用[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