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鋼琴基礎應用教程(二)
作者:劉艾薌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定價:52.00元
鋼琴教學在我國的整個音樂教育中所占據的地位不僅是一種樂器的教學,而更多的是能夠促進整個國家音樂教育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門教學。鋼琴音樂中深邃文化的弘揚離不開鋼琴教學。鋼琴教學自古以來就肩負著傳授鋼琴知識及技巧、傳承音樂文化以及培育音樂文化的偉大使命。因此我們要把關注的重點投向鋼琴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礎——鋼琴教學。眾所周知,鋼琴教學有多種多樣,如何才能讓鋼琴教學發揮最大的利用價值,讓受教育者心領神會,融會貫通,這就需要進行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下的系統性教學。《鋼琴基礎應用教程(二)》著重通過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習者擺脫鋼琴教學中沉悶繁瑣的機械重復,盡快地掌握練習鋼琴的技藝,從而使鋼琴教學變的簡單、生動、有趣。
《鋼琴基礎應用教程(二)》認為,鋼琴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在鋼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科學性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將鋼琴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進行融合,通過他們的完美的結合,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演奏作品的理解,從而彈奏出更加美妙的音樂,不斷提高鋼琴演奏水平。沒有進行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鋼琴教學,教學效果必然是低效或無效的,也難以使鋼琴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書認為,要改變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進行因材施教。現在很多高校的鋼琴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大部分是通過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知識以及如何靈活掌握彈奏鋼琴的技巧而展開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起著主導的作用,統一地對學生進行授課,這是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老師將大量的知識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沒有考慮到每個學生各自的學習特點以及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做到因材施教。這是因為,教師按照固定的教學進度對學生們傳授知識,不能充分激發每一個鋼琴學習者的最大潛能,使得不少學生失去對鋼琴學習的動力,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失去了興趣,恐怕難以長期堅持學習。鋼琴的學習需要不斷練習,持之以恒,才能更加熟練。因此,鋼琴的學習過程是漫長的,若失去了興趣,就喪失了繼續學習的動力。由此可以看出,對鋼琴教學進行科學的設計與改善,進行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學得開心,學有所成,才能讓鋼琴教學步入新的階段。
在傳統的鋼琴教學中,很多教師尤為重視對學生演奏技巧的練習,教給學生一系列抽象的理論知識和書本上的演奏技巧,然后再加以反復的練習。這種教學缺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那就是彈奏這個曲子的演奏者在演奏時所注入的感情。其實鋼琴本身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樂器,就像其他別的樂器一樣,并沒有高低之分,并不能說哪一種樂器好,哪一種樂器不好,哪一種樂器更加高級或低級。每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演奏方式,其所發出的聲效是別的任何一種樂器都不可替代的。每種樂器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向聽眾傳達和表現他們所具有的音樂,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在很多鋼琴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對學生演奏技巧的培訓。教師在課堂上強調鋼琴的演奏技巧是多么的重要,于是很多學生就會把更多的精力注入到鋼琴的演奏技巧上,從而忽略了對音樂作品情感的挖掘。當演奏者拿到一首曲子時,首先想的不應該是演奏技巧,怎樣去把這首曲子完整地彈奏下來,如何熟練地運用手指去把他彈奏下來,不出現任何的差錯,不應該只是流于形式的比較空泛的演奏,而首先要想到的是這個作品、這首曲子本身所帶的感情。譜曲人是帶著怎樣一種感情去完成這首曲子的,當要彈奏時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如何把自己對于這首曲子的理解和感情傾注進去。只有在演奏前去深刻地理解作品,在彈奏時就會先讓自己陶醉其中,從而帶動聽眾,用曲子所具有的情感以及彈奏者彈奏時的情感去感化聽眾,通過演奏者的演奏對曲子賦予生命。如果學生在演奏時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感情,在演奏時就不能將自己的情感帶到曲子中,那么即使是完美地將一首曲子演奏出來,也無法打動聽眾,不能很好地表現出音樂所具有的深層次的感情。在這個意義上講,一首曲子所具有的感情是他的靈魂。
在鋼琴教學尤其是在高校的鋼琴教學課上,不少鋼琴教師對鋼琴教學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認知偏差,過分注重鋼琴教學的科學性,很多時候都會選擇運用大量的或者非常難的教學內容,忽視了學生本身的接受能力。每個學生的鋼琴彈奏水平是不同的。對于水平高一點的學生來說,或者理解能力強一點的學生來說,教師講解難度大一點的課程對他們來說或許很輕松,但是對于一些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而言,會有一些吃力,久而久之,部分學生的鋼琴學習就會落下,在鋼琴的學習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困難,學習跟不上教師預定的學習進度,就會慢慢地對鋼琴學習產生疲乏感,對鋼琴學習提不起興趣來,產生厭學的負面情緒,同樣也會失去對鋼琴學習的極大動力,跟之前預期的教學效果相差甚遠。因此,沒有進行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系統性鋼琴教學,就不能讓鋼琴教學產生繁榮的前景。
在實際的鋼琴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完鋼琴課程后的就業方向是擔任中學或者小學的鋼琴教師,通過對鋼琴教學課程的理論知識以及反復的練習,把自己的學習經驗傳授給下一批學生,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學習鋼琴課程是自己空閑時間的興趣,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完鋼琴課程后在業余或者是專業樂隊中進行工作,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而現在,大部分教師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并沒有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多的是在學習理論和技巧的提升。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現代鋼琴教學的訴求。在必要的條件下,教師應設計各種不同的演奏情景,充分激發學生們的潛能和表演欲望。因為彈奏鋼琴不僅僅是手指的運動,在不同的情景中,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跟著音樂悅動起來,培養一定的樂感基礎和舞臺上演奏的經驗。教師要帶著學生到校外廣闊的天地中進行一定的實習,找尋貼近現實的場地和舞臺,讓學生在舞臺上表演,以此來增強他們的臨場感,并通過多次實地培訓以降低他們的怯場感,這樣會讓學生在以后的演奏生涯中發揮自如,最大程度地將整部作品完美地演奏出來。
該書認為,在鋼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科學性地對學生進行授課,但是只有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將鋼琴教學的科學性與鋼琴教學的藝術性進行融合,通過他們的完美結合,以此提升鋼琴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如前述所,在開始彈奏一部曲子之前,演奏者要對曲子進行深入的反復研究與琢磨。曲子不僅僅是一個樂譜,更是編曲者的心聲,他們將自己所富有的感情通過譜曲注入到一首曲子中。一首曲子或許非常短小,但是每一個音符都是經過反復的推敲才最終確定下來的。所以在學習一首曲子之前,教師就應該對學生講解一些基本的與樂曲有關的背景。教師應當對學生講解一些關于作品和作者的故事以及經歷,主要包括這部作品出現的時代、作者創作的地點、作者在這一時期的生活經歷、作者創作這部作品時的心情、作者通過作品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等。教師只有對學生講解一些作品背景,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作品,從而彈奏出更加美妙的音樂。
《鋼琴基礎應用教程(二)》這本書關于如何將鋼琴教學中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內容介紹的十分詳細。此外,《鋼琴基礎應用教程(二)》還描述了如何加強鋼琴教師的教育素養。要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到鋼琴教學的體系中,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如何讓他們進行系統性的教學,不僅要提高對學生的鋼琴培訓,還要通過集中的教師培訓等一系列課程對教師進行培訓,去挖掘和發現新的具有實際效果的鋼琴教學方法。有效地鋼琴教學不僅要求教師認真負責,具有創新意識,而且要求學生積極地配合鋼琴教師,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課后要對教師上課時所講的內容及時復習,進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這意味著,要學好鋼琴,僅僅靠課堂上的學習是不夠的,而且需要課后的努力練習。唯有如此,鋼琴教學才會良性發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困難時,要及時向教師或同學請教,加強鋼琴教師和學生彼此之間的溝通,積極互動,教學相長,為更加完善的鋼琴教學體系各自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之,《鋼琴基礎應用教程(二)》從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角度探討鋼琴教學,介紹了大量關于鋼琴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操作技藝和方式方法,內容豐富,材料詳實,方法得當,反復認真研究這本書,可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