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帆
[摘要]“慎獨”作為一種道德修養方法,指的在無人獨處的時候,能謹慎堅持自己的道德信仰,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不僅是一種習慣的自律,也是一種應該大力推崇的道德修養。網絡在當代青年中普及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道德問題,慎獨教育作為一種嶄新路徑,如何在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中實踐,可從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校園文化活動載體兩大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慎獨教育;大學生;網絡道德;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6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3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7月21日發布的第34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較2013年底增加14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6.9%,較2013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1易接受新鮮事物,學習能力強的青少年成為了網絡主體。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在形成的過程中,大量的接受網絡多元價值,容易導致道德混亂,道德意識模糊,認知與行為背離抑或輕易從眾放棄自身道德追求。《人民日報》曾頭版刊文《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指出,網上的言行也會有意無意觸犯法律,人人都應有法治意識,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虛擬的世界,毫無顧忌的自由,也給人們帶來了商業欺詐、惡意攻擊、造謠傳謠等負面困擾,網絡突破許多社會道德的約束,成為了法外之地。2可見,網絡技術的應用在對整個社會各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一系列道德等問題。大學生作為現在及未來的主要利用人群,網絡道德教育應以大學生為教育主體。在網絡道德失范的環境中,追求修身養性的“慎獨”思想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一、慎獨教育在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中價值內涵
“慎獨”作為儒家思想中強調道德修養的一種精神,自古以來是我國道德教育精髓,也漸漸成為道德教育中一種嶄新的路徑。“慎獨”強調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依舊堅守自己的道德信仰,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在不受他人外力的控制下自覺完善自身道德品質。它本身蘊涵著深邃有力的道德自律意識是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
當現在大學生的生活被網絡充斥時,網絡道德標準的缺失,要求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德育工作,將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學體系中,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自律精神。而這種自律精神與儒家思想“慎獨”精神不謀而合,一是體現在大學生的獨立意識與慎獨提倡的自律相通,互聯網空間作為一個具有鮮明“獨立”個性和“自由”特性的領域,需要大學生借鑒“慎獨”精神嚴格自律。二是體現在慎獨所追求的境界與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目標一致,慎獨強調人要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堅定道德信念,通過自律規范道德行為。當前,網絡道德中“道德缺失”的現象不在少數,如網絡言行不文明、網絡傳謠造謠、欺詐信息滿天飛、不良網站信息傳播這些根本現象就在于大學生在面對充滿自由的網絡領域時,缺乏自控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而導致道德意識混亂。因此,通過慎獨精神喚醒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不僅有利于錘煉大學生的意志,健全大學生的道德人格,也能進一步促進網絡社會和諧發展。
二、慎獨教育在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教育中的實踐路徑
(一)拓寬思想政治課主渠道,倡導慎獨教育
1.將慎獨教育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
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針對目前大學生出現的“網絡道德失范”、“網絡信仰危機”現象,可以將慎獨教育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包含的馬列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價值取向同樣是網絡道德文化價值取向,因此學校要加強對思政教育的力度,通過思政“兩課”引導正確的慎獨觀,在課堂中講授網絡道德理論以及行為規范,做到使學生了解到規范自身網絡道德行為的最主要的著力點為自律,增強學生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能力,自覺抵制錯誤思潮。學校也可以開設類似《大學》、《中庸》等選修課,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家思想,并從中提取“慎獨”這一概念,或把慎獨教育內容納入考試范圍內,加強證明引導,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慎獨”,如何“慎獨”,以形成“慎獨”意識。
2.加強慎獨認知教育
大學生應當注意培養自己的道德意志,嚴格控制自己上網的行為和堅決抵制網絡不良誘惑。而培養網絡的公共道德,規范網絡道德行為,需要從“慎獨”教育開始。有學者曾指出,慎獨思想是由己出發而實現的修身之道,首先實現的是自我品性的修養。這種品性修養可分為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心靈的凈化、意志的磨煉、境界的升華。3可見,自身的心靈凈化為慎獨的第一個過程,此外,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事物的發展可以經過三個層次,認知、情感、實踐。因而我們可以首先從認知層次中培養慎獨思想的意識開展,在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慎獨”思想,從認知方面引導大學生獨處時該有的道德修養。例如結合生活實際,用生動、典型的網絡道德規范現象,強調面對網絡時自律的重要性。讓他們意識到在網絡上不能為所欲為,要正確收斂和控制自己的失范行為,將不良網絡道德行為及時扼殺在萌芽狀態。保障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知,糾正大學生的“錯知”,對大學生在網絡中的道德判斷發揮重要作用。
(二)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營造慎獨教育氛圍
1.創建優良班風、學風和校風以引導慎獨精神
高校處于一定的行政管理秩序中,從學校,院系,班級到個人,可以通過養成教育,在層級上面分別強調“慎獨”精神,營造慎獨的氛圍,引導學生知行統一,對個人慎獨修身、道德自律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層級劃分的具體化,細化,使得對個人道德行為具有更大的影響性。首先,高校可以指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加強學生日常行為管理,使得學生自覺將慎獨自律成為一種習慣。只要網絡道德修養中慎獨的目標統一,甚至可以在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對個人行為注入慎獨修身的網絡道德要求,以規章制度手段實施的同時,我們還需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營造慎獨的氣氛,將慎獨思想大力宣傳以及推崇到各院系,各班級,構建全體師生的慎獨氛圍,使學生個人在優良的班風、學風、校風中潛移默化地內化慎獨修養。甚至可以在班級或校園中樹立典型,通過設置“自律會”、“自律委員”等部門或角色,成為慎獨精神應用的表率。endprint
2.開展主題活動強化網絡道德慎獨意識
2006年,中國互聯網協會曾發布《文明上網自律公約》,號召互聯網從廣大網民自身做起,在以積極態度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的同時,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始終把國家和公眾利益放在首位,堅持文明辦網,文明上網。4在網絡道德建設中,僅靠行政辦法管理互聯網是遠遠不夠的,更多地應該通過自律的形式倡導互聯網道德。在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要融人慎獨教育,首先得向學生們灌輸“自律”意識。利用校園文化中主題教育活動為平臺,從中發揮慎獨思想的影響力成為一有效路徑。可以通過設立“文明上網”、“網絡自律”、“網絡道德失范案例分析”、“學習《文明上網自律公約》周”等活動,一是教育學生網絡中的道德不同于傳統道德,傳統道德主要靠輿論來規范個體行為,而網絡道德則需依靠學生們“慎獨”為特征的道德自律。教育學生要自我約束網上行為,遏制虛假、色情等垃圾信息在網絡中的流傳以及抵制一切違背道德的行為。二是使得學生清楚網絡道德的必要性,客觀看待網絡的虛擬性與真實性,網絡作為一種信息化的聯絡工具,看似虛擬,實際上每個虛擬的背后都隱藏真實行為個體,現實和網絡是相互作用的關系,現實中的不道德行為會反映到網上,而網絡中的不道德現象同樣作用于現實社會行為。也可通過學習《文明上網自律公約》,撰寫學習心得,抑或各系各班級自行擬定《公約》進行討論分析,將網絡不道德現象整理,分享自己在網絡中的道德要求,以培養自律意識,規范網絡道德行為。
3.以網絡建設為載體推動慎獨教育
網絡的道德建設同樣不能脫離網絡,互聯網在思想文化傳播,精神文明建設中作用日趨重要,可以積極利用網絡這一載體,讓慎獨教育主動占領網絡。把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道德教育、慎獨教育納入校園網絡建設整體規劃,建設有吸引力的網站,成為接受慎獨教育的第二課堂。據統計,目前大學生主要上網的內容為眾大言論高度自由的論壇,他們自由夸張的個性渴望在論壇發揮得淋漓盡致,各大高校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喜好,以慎獨中的“慎言”思想為核心,開設本校的專屬論壇,讓他們既有空間隨心所欲發表自己言論,學校也能通過校園網絡的監督機制對其進行監管,正確引導學生的網絡行為。此外,高校也可利用校園網或大眾傳媒宣傳,將“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明上網始于指尖”、“網絡慎言為人德之方”等標語放置校園網登陸首頁以給予警示。加強網絡道德建設,能讓學生在他律的硬性約束下,更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推動慎獨教育。
三、結語
網絡開辟大學生們新的生活空間,在給大學生帶來傳遞信息與知識帶來便利的同時,一些垃圾文化也傾入他們的視野。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中出現不少問題,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生正處于道德素質形成的階段,缺少一定的自控力,網絡的虛擬性,獨立而自由的環境,容易誘導他們甚至扭曲他們的道德觀念,導致道德失范。網絡道德不同于傳統道德,是一種自主的道德,要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歸根結底就是要使得大學生在網絡空間里,培養道德自律意識,主動恪守社會道德規范,堅守道德信念。儒家思想中的“慎獨”精神作為一種自律修養,所提倡的理性自覺、自我約束正與當前網絡道德教育契合,秉承和利用“慎獨”精神所煥發出來的當代價值,以此強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對探尋當代大學生網絡環境中的道德問題和解決路徑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參考文獻:
[1]孫鐵騎.論中國傳統慎獨思想的現代價值[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2]裴笛.古典“慎獨”只會與當代網絡倫理[J].煤炭高等教育,2008(6)。
[3]黃堅.內引外延: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4]黃寰.網絡倫理危機及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滕建勇.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6]楊曉明.四書五經現代版[M].成都:巴蜀書社,1999。
[7]田秀云.社會道德與個體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