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燕
山西省河津市人社局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
加強運城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之我見
杜曉燕
山西省河津市人社局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
本文闡述了高技能人才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分析了運城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加強運城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措施。
加強;高技能人才;措施
什么是高技能人才?根據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的從業者中,具備精湛專業技能,關鍵環節發揮作用,能夠解決生產操作難題的人員。主要包括技能勞動者中取得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職級的人員,可分為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知識技能型三類人員。主要分布在一、二、三產業中技能含量較高的崗位上。
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和優秀代表,長期以來,廣大高技能人才積極投身運城經濟建設,堅持奮戰在生產和服務一線,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為推進運城市工業集群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生力軍,而且能直接造福于人民,甚至在急難險竣之時避免災難發生。如水利系統的水土保持治理工,借助新技術新設備,在較短時段以快捷的手段控制了水土流失,使日益惡化的自然生態環境得以再造,秀美山川得以重現,產生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又如水文勘測工,對汛期洪水暴發及時準確地測報,為防洪贏得了十分寶貴的時間,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維護了社會安定。又比如以半軍事化管理的消防戰斗員為例,當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礦難、泥石流等發生的時候,他們會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奔赴在抗震搶險第一線,憑借其嫻熟的技術、良好的心理素質、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爭分奪秒地挽救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
“十二五”以來,運城市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全市經濟社會呈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態勢,南風、制版、關鋁、豐喜、亞寶、振興等一批跨省、跨國、跨行業的大企業、大集團迅速擴張,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19家,5家企業進入全省工業企業30強,9家企業跨入全國大型企業行列,全市工業綜合實力進入全省前“三強”。近年來運城市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是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偏低、社會地位不高、激勵保障政策不完善、上升空間有限等,導致人們不愿意當工人,不愿意從事生產和服務一線工作。目前運城市技能勞動者總量嚴重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突出,高技能人才占到技能人才總量的18%,技工緊缺現象從季節性演變為經常性,社會上傳統的“重學歷、輕能力,重文憑、輕技能”觀念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調查顯示,全市獲得國家技術工人等級證書的62345人中,初級工33988人,占54.5%;中級工17198人,占27.6%;高級工7517人,占12.1%;技師3236人,占5.2%;高級技師406人,僅占0.6%,企業員工中技能人才比例極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根據運城產業發展需求預測,按照GDP年均增長7.5%計算,未來6年(2015-2020年)全市將新增技能人才11.27萬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4.26萬人。到2020年末,全市技能人才總量達到35.15萬人,高技能人才達到8.61萬人,高技能人才占到技能人才總量的24.5%。
面對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中國制造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新機遇,隨著山西大運牌重型卡車的正式投產,圍繞五大產業群發展規劃和全面建設山西新型加工制造業基地,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已成為運城市人才工作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要把運城建設成為全省的農業大市、工業大市、教育大市、旅游大市和經濟強市以及新型加工制造業基地,就必須把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擺上十分重要的議事日程,加快培育一支數量充足、技術精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隊伍。
(一)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運城市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把技能人才培養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抓,突出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堅持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開放式培訓,以辦學、培訓、就業、創業為導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重點,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為目的,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藝、高超技能和較強創新能力的高技能領軍人才,引領、帶動全市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發展,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社會環境,促進全市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社會和諧發展。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智力支持,大力推進高技能人才開發工程,重點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2015年運城市要申報2個國家級、2個省級、建成7個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申報并建成1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到2020年末,全市培訓基地年培訓各類技能人才將達到20000人(高技能人才8000人)。
(二)提升技工院校培訓能力
根據國家、省、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實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開發符合運城產業發展的一體化特色品牌課程,重點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堅持以職業能力為標準,突出技能訓練和動手能力培養,把校企合作作為辦學基本制度,把工學一體化教學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技工院校教育培訓能力。運城職業技術學院現開設煤礦開采技術、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印刷技術、通信技術、建筑工程技術、市場開發與營銷、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等37個專業,涵蓋運城市所有支柱產業。學院提出和踐行“以學生未來為本,以教育品質為根,以人格素養為重,以差異發展為徑”的辦學理念,“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要什么,給什么”的課程體系構建思路,成為國家級煤礦安全培訓基地,國家和省級技能大賽賽務基地,中國礦業大學等重點院校的教學實踐基地,省級高職院校師資培訓基地,對接產業三個產業:運輸裝備制造、煤電鋁材一體化和煤焦化,對應園區是運城經濟開發區和空港經濟開發區,服務企業是山西大運汽車、山西中鑫洋麻、山西恒譽鎂業、運城宇龍風機等10家規模以上集群企業以及諾維蘭汽貿、運城制版集團、華潤雪花啤酒、空港華雄紡織、陽煤豐喜肥業等非集群企業。
(三)采取短期培訓方式培養技術工人
機關事業單位工勤人員是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人技術等級崗位考核培訓工作是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要用大人才的思路來看待機關事業單位工勤人員的培養和使用。舉辦技能培訓班,大力推進技術工人繼續教育制度,實施技術工人素質提升工程,缺什么補什么,把新技術、新工藝等理論知識和操作規范傳授給技術工人。這樣,可在較短的時間里使大批的技術工人掌握較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可以較快地提高技術工人的整體素質。運城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人技術等級崗位考核辦公室每年都要大規模培訓各類高技能人才,聘請運城市委黨校教授,為學員講授文秘、公文寫作及檔案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各類高技能人才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職業道德規范知識、業務技術理論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嚴明的考試紀律,嚴格的考核程序是工人技術等級崗位考核工作的生命線,嚴格按標化準化置考場,抽調責任心強、素質高的老師監考,為廣大技能人才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考試氛圍。
(四)舉辦技術比武和職業技能競賽
以全市技工院校、各大企業培訓實訓基地為依托,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大賽,著力健全技能人才的培養、評價、使用和優秀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激勵機制,積極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圍。組織全市技師和高級技師參加全國、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努力在全國、全省爭一流、創品牌。通過職業技能競賽可以選拔出一批工作責任心強、愛崗敬業、技術過硬的尖子,帶動周圍的技術工人進一步學習業務、學技能、勤奮工作。對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或在全國、全省性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員授予相應技術狀元或技術能手稱號,并可破格晉升為技師、高級技師;對符合勞動模范基本條件的技術能手,優先推薦參加省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評選。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可申報省政府特殊津貼。逐步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互通機制,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等高技能人才,可比照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技術職稱的待遇水平,享受相應待遇。
(五)建設高技能人才交易市場引進人才
加快建設立足中部、輻射全國的技能人才交流平臺(高技能人才交易市場),實現與全國主要高級職業技能培訓院校的聯系對接,為高新技術開發、技術成果轉讓,同業技術交流、絕招絕技展示以及創新創業等活動創造條件。積極從全國范圍、甚至海外引進適合運城產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做好高層次人才服務基層工作,促進人才發展與技術創新良性互動,為運城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大力促進高技能人才短期出國務工,學習國外的新興技術、現金管理和發展理念,提升我市經濟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杜曉燕(1981-),女,山西河津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