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慧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淺析在大學生思想和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作用
張馨慧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大學生這一群體是我國的人才儲備庫,是國家發展的基石與棟梁。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不但與大學生的人格成長及個性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也與國家的繁榮與昌盛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校大學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多,同時也會受到家庭因素以及校園環境的影響,這就使得我國大學生的心里疾病以及心里問題呈現出逐年上升的一種趨勢,甚至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發展的主要問題,并且已經成為我國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面對并解決的問題。
就現階段來說,積極心理學倡導和發展的主要是在積極和消極之間形成的一種鮮明的對比,因此,這不僅僅是針對傷害與缺陷的分析,而且也是對于現代人類的潛能、品質和力量的一種發現以及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的給人們營造出一種非常積極、正能量的生活環境,這樣可以盡可能的讓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從而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所以,將積極的感念與心理學的感念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觀念。積極心理學的宗旨在于帶給人們積極樂觀的期望、美好的愿景和激勵,同時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眼前的現實生活”
目前,針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心里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講,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為大學生創造出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生長環境,使其在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價值在于向人們表明,人類所追尋的希望和幸福等積極事物正是人類獲取成就和取得成功的主要動力。一旦其與快樂和幸福等脫離,那么就會使提高心里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對于積極心理學來講,它不但是心理學發展基礎上的一種延伸,同時也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視野。
2.1.極心理學是處理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方式
就目前整個社會的發展情況來講,大學生是其中思維最為活躍并且情感最為復雜的群體。在這個青春躁動期,多種情感的問題以及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會集中體現,這就造成很多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的大學生出現了心理健康的問題。一旦學生出現這種情況不但會給學校造成很多的困難,更為重要的是也會給學生的家庭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并且還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通過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后發現,心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現在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第二、現在的大學生大多為90后甚至是95后,在特定的成長環境下使得他們大多抗壓能力很差。
2.2.極心理學對于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
雖然競爭是一柄雙刃劍,是實現美好目標的動力,但是目前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競爭激烈程度的日益加劇,也對大學的內心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和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對和諧的人際關系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如何化解這一棘手的現實問題,有效的處理好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問題已經發展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問題,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為穩定健康的心里狀態是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以及道德品質的基石。
縱觀當前整個社會的結構狀況,大學生是思維最為活躍并且具有較高的接受新鮮事物能力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所以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到來了極大的挑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引入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可以幫助傳統的心理學觀點進行及時的修正以及補充,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為主要的出發點,對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及思路進行分析、改革,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首先,要在大學生中建構積極的認知方式。目前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已經闡明,內心的煩惱、困擾、難過和痛苦的產生并不是外界事物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個體自身認知事物的不同主觀感受所建構起來的。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存在差異,因此個體的認知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特定的統一模式,因人而異,會從不同角度來評價同一個事件。而樂觀豁達的態度就是一種積極的認知方式。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特質的人,往往會從積極的角度來對所發生事件進行評價與認知,在內心建構起積極的認知體驗,使自身的積極人格潛質不斷養成,不僅自己增強幸福感也會給他人帶來歡樂,有利于良好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與此相反,具有消極心理品質的人,以消極的認知方式來認知事物,則容易陷入悲觀、焦慮的情緒之中,不僅自我痛苦而且殃及他人。
其次,要不斷挖掘和增強大學生內在的積極心里素質和情感體驗。在應對困境時,每個人所采用的思維模式是不同的,在某種情境下如果消極情緒占據了主導地位,那么就會被不良因素所控制,悲觀失望,出現抑郁,焦慮,甚至會產生輕生等極端的消極情緒,釀成悲劇。相反,具有積極情緒的人在應對困境時則會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這有利于積極人格品質的建立與發展。但是思維模式是可以培養和轉變的,今后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加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和樂觀主義精神的教育、引導和培養,這是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積極情感體驗的有效方法之一。
積極心理學主要是對人類幸福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倡導挖掘人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完善自我,通過自身積極正力量排除消極的負能量,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協助人類走向健康和幸福,而有別于消極心理學對于心理疾病及心理障礙的關注、消除或修補。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論,有著非常好的實效性。但是,任何心理學理論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積極心理學是一個發展中的新的研宄領域,也不可能是萬能的,在具體運用該心理學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關注我國大學生的具體現狀和個體差異,有的放矢,避免生搬硬套和形式主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