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竹
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
校企合作改革培養高技能人才模式
王京竹
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
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技能人才隊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以下簡稱《高技能人才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1.4億人,其中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達到39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擁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發明專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單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要實現高技能人才數量同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基本相適應,高技能人才結構和素質同產業、行業發展需求基本相適應。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高技能人才中長期規劃》中指出了存在的問題:高技能人才培養投入總體不足,培養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滯后,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隨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對加強高技能人才素質培養提出了新要求,要著力打造一支具備高超技能、良好理論和技術知識素養、一專多能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在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上,提出要:改革培養模式,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要通過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推動職業院校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深化教學改革,推動企業充分利用職業院校教育資源和教育資源創新培訓方式,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校企合作既實現了校企雙贏,更促進了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是指大中專院校等職業教育院校與企業合作,有針對性的為企業培養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培養質量,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種適應社會所需,理論與實踐更加緊密結合的職業教育新模式。
近年來,為了緩解職業院校“招生難、就業難”的問題,為了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能夠直接從事生產、服務、技術第一線的技術型和應用型技能人才,一些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高職院校緊貼市場需求,與企業合作,嘗試通過不同的合作方式培養高技能人才,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根據我國《高技能人才中長期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要求,改革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如下:
(一)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是適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加強高技能人才素質培養的需要。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培養國家事業繼承人的過程。職業教育是一種職業定向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是生產實踐型人才,是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隨著當前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要求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應更加貼近市場發展和企業實際。通過校企合作,采用“技能+學歷”的教育方法,在培養過程中使教學與生產、服務緊密結合,學校和行業及企業密切合作,注重培養實用型人才,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二)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是促進職業教育改革,實現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近年來職業院校面臨著:招生困難、生源質量下降;經費緊張、制約學校發展;畢業生質量不高、就業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學校改革傳統教育模式,特別是進行專業教學改革。通過校企合作,不斷了解企業對相應職業素質、能力等的要求,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配套設置與課程、教材的調整,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增強專業的適應性。同時,將職業教學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重,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切實實現職業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標。
(三)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是節約企業技能人才培訓成本,推進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為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需要大批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技術應用型技能人才,需要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實際緊密貼合,學生畢業即上崗,縮短員工與企業磨合期,降低了企業崗前培訓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組織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相應節約企業培訓成本,逐步推進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一)“訂單培養”合作方式
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進行人才定向培養的機制。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并組織實施教學,學生畢業后即可參加工作實現就業,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學生選拔、教育實施均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培訓和考試內容來源于企業的需要,開設了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習課程,企業在具體職業培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學和培訓結束后,企業組織考核,考核合格的就可上崗就業。這種方式的合作針對性強,培養出來學生適應性強,就業率高,就業穩定性好。但訂單培養人數要根據企業需求而定,學校缺乏主動權。
在“訂單培養”的基礎上,部分企業還采取了“企業冠名班”方式,冠名企業為學校提供技術、設備、材料等方面支持,并為“企業冠名班”設立獎學金、助學金,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二)“工學交替”合作方式
這種方式實現了教學與生產相結合,在實施時可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工讀輪換制”:把同專業同年級的學生分為兩半,一半在學校上課,一半去企業參加實際崗位實習或接受相應崗位培訓,按學期或學年輪換。二是“頂崗實習”:把完成了在校理論課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學生最后一個學年學習,根據其所學專業安排到相應企業進行全日頂崗實習,提高其實際操作技能。這種方式的合作將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聯系起來,為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走上企業工作崗位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同時,實習工作讓學生獲得了一定的勞動報酬、學校節約了相應實訓資金,部分企業緩解了短期用工困難,實現了學生、學校及企業的互惠互利。
(三)“校企互動”合作方式
這種方式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在實施時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引企入校”:將企業的一部分生產線建在校園內,可在校園內實行“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種方式既可以解決企業場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獲得“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二是“專業課程建設互動”:校企合作建立專業建設委員會,學校邀請企業專家共同參與專業課程建設,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編寫符合企業需求的教材。由專業建設委員會進行評審,根據企業的用工要求及時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計劃和實訓安排計劃,使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更好地與企業接軌。三是“師資培養互動”:校企雙方師資互聘共享。學校聘請企業優秀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教學或生產實習指導的兼職教師,為在校教師培訓,給學生授課;企業聘請學校專業教師為企業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通過校企雙方師資交流,既鍛煉了各自師資隊伍,也促進了在校學生與企業技能員工專業素質的提升。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面向崗位、面向社會的最佳途徑之一,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校企合作應以學校和企業共同利益為核心,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目標,建立配套的合作機制,不斷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增強高技能人才素質培養。在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時需關注以下幾點:
(一)逐步制定校企合作相關政策和激勵措施。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學校、企業共同給予重視,需要相應的政策引導學校盡快轉變教育觀念,主動適應經濟社會和企業發展需要,積極建立與生產相結合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體系;需要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方式,與職業院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
(二)適需選擇校企合作方及合作方式。為確保學校和企業能夠真正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應從學校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分析雙方是否具備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條件,如企業需求人員數量與學校參加實踐學習的學生是否相適應、企業的用工要求與學生實際情況是否協調一致、是否能夠真正實現校企雙贏的目的等。在合作方式選擇上,也應針對不同企業不同崗位技能人才需求情況,選擇適宜的校企合作方式,不能盲目照搬。
(三)加強學生實踐管理,建立實踐評價體系。學生實踐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手段。學生在企業崗位實踐期間,受到學校和企業的雙重管理,需要校企雙方合作制定學生實踐制度和實踐評價體系,讓學生在崗位實踐過程中既能學到專業技能,也能提升綜合能力;既能順利完成學校的學習目標,也能較好達到企業崗位要求,為畢業后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