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瑋
山東大學(威海)馬克思主義教學部
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的思想來源解析
武曉瑋
山東大學(威海)馬克思主義教學部
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有兩個重要思想來源: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倫理觀。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為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積淀了厚重的歷史底蘊,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為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構建了科學的理論支撐,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正是將二者有機結合融為一體而確立的。
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思想;來源
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人類倫理價值觀念的精華而構建的,包括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等,要求人們明確道德價值目標,通過不斷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一步步增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理性素養,在精神領域里不斷成長,獲得自由全面發展。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有兩個重要思想來源: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倫理觀。
馬克思主義倫理觀中的集體主義原則是調整個人和整體的關系所遵循的根本指導原則,它不僅反映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又十分關心勞動者個人的正當利益,反對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對立的觀點。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義利之辯”。義利問題包含著道德與利益、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等多方面的內容,盡管各個時期的各個學派的義利觀有所變化,但“重義輕利、貴義賤利”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取向的主要傾向。“義”常常在封建社會中代表宗教、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因而“重義輕利”一方面有利于告誡人們不要為了個人的私利而破壞社會秩序,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節制人的利欲,擺脫一人一己之私利,謀求社會整體利益,珍視道德、理想、人格的重要價值,運用道德手段協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重視整體精神,強調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結合,突出對他人誠信、友善,都是在道德價值取向上“重義輕利”、遵循集體主義原則的表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一個歷史范疇。馬克思主義理想的社會目標是共產主義社會,相應地,共產主義道德就是馬克思主義倫理觀追求的理想道德,應當集中體現在共產主義者身上,即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致力于共產主義事業,并為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而奮斗終生。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內圣外王”,意謂內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兩者的結合。強調積極主動致力于自身修行,力求達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在此基礎上追求個人理想的實現并達濟天下。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要求我們明確道德價值目標,通過不斷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一步步增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理性素養,在此基礎上,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共同努力奮斗。
自由和必然的關系是哲學史、倫理史上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承認自然界和社會發展中的客觀必然性,但人們能夠認識這種必然性,在人們尚未認識客觀必然性時,人們就是客觀規律的奴隸,是不自由的,在人們認識了客觀必然性,并且在實踐中利用這種必然性為自己服務時,人們就變成了客觀世界的主人。因此,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由和必然的辯證關系原理,為人們研究行為的自由選擇及道德責任問題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承認客觀必然性并不排斥人們對自己行為的自由選擇,人們可以自由、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并要對自己的行為負道德上的責任。“力命、義命”問題,是“自由與必然”問題的中國表述方式,所謂“命”指客觀必然性,“力”指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義”指道德原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儒家宣揚“知命”,又強調“見義勇為”,兼重義與命。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認為,人們可以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著更好、更完善的道德目標,不斷進行自我修養。作為個人,我們要明白自己能夠發揮道德自覺能動作用,選擇有益于國家、社會、集體、他人利益的道德行為,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克服“金錢至上”、“物欲橫流”及“私欲”的膨脹,在精神領域里不斷成長,獲得自由全面發展。
通過實踐,按照一定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要求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又使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成果付諸社會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倫理觀道德修養的根本方法。道德修養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只有在社會實踐中,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才能不斷深化,只有在與他人相處的實際道德關系中,人們的道德品質才能不斷提高,只有堅持實踐才能貫徹道德修養的言行一致,理論和實踐相聯系的原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特別強調“知行合一”,即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的統一,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統一,認為道德認識必須落實到行為上,實現“知”與“行”的統一。中國當代社會倫理價值觀注重實踐,強調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不能將倫理價值觀的構建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要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動,將倫理價值觀真正落實到實踐中,用以指導國家、政府、黨的工作與人們的行為。
[1]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王正平,《中國傳統道德淪探微》[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3]八所高等師范院校編著,《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原理》[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武曉瑋(1990-),女,河北張家口人,山東大學(威海)馬克思主義教學部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