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杰
牡丹江市委黨校
社會法律心態的不良表現及調試
尤杰
牡丹江市委黨校
社會法律心態對法治理念和法治國家的建設具有潛在的價值,既能夠作用于個體當前的行為選擇,也能夠作用于長遠法治文化建設,可以說是國家法治建設的社會心理基礎。面對當前社會法律心態中存在諸多負面傾向,要多管齊下進行扭轉。
社會法律心態;法治建設;法律文化
近年來,因暴力極端事件頻發,社會心態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心態是相對模糊的概念,卻影響著每個人自主的行為。而社會心態是一段時間內由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社會類別中的社會共識、各類需求滿足與否的感受和社會情緒,以及社會價值取向共同構成的一種社會的心境狀態。這種心境狀態為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提供了一個宏觀的社會心理背景,從而誘導、規范和調整了人們的感受、價值觀和行為取向。①社會心態中關于對法律和國家法治的心境狀態,就是社會法律心態。法律文化是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對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思想觀念、感情模式和行為模式的總和。②綜合以上兩個概念,筆者認為社會法律心態是社會心態中對于法的制定、實施、法的原則,公民對守法、司法的思想觀念、感情模式的心境狀態的總和。它是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的法律文化在社會公眾中的心理投射。這種心理因素對法治理念和法治國家的建設具有潛在的價值,既能夠作用于個體當前的行為選擇,也能夠作用于長遠法治文化建設,可以說是國家法治建設的社會心理基礎。社會法律心態比法律文化和社會心態的外延要小。
(一)調和性心態的過度使用
調和性心態存在于我國古代傳統法律心態之中,調和性心態是指將爭訟利益的主體用非確定方式進行模糊性處理,在“非此非彼”的相互妥協和讓步中求得爭訟各方關系的基本穩定,以維持整體的利益和統一體的團結。③不僅在訴訟環節,在執法以及在處理上訪特別是纏訪問題時也都很大程度的存在著。調和性法律心態在定紛止爭、息訴罷訪中的確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從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過度使用反而容易激起更多的以謀取更多利益為目的的糾紛。當前的信訪不信法問題,纏訪案件越來越多等問題就是調和性心態泛濫后果的直觀體現。個案調和性心態的過度使用,最終損害了人們對于法律的信仰,法律的權威性在一次次“下不為例”、“避免鬧大”的調和心態中逐漸變形。
(二)違法成本過低,違法的僥幸心理
無論是中國式過馬路,還是廣場舞大媽們與執法人員的對峙,在當前社會“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很大程度的存在著。執法者也在這種氛圍中面對群體違法事件逐漸習慣于無能為力,這又在某種程度上助長更多觀望的人們選擇從眾的違法行為。多數的選擇成了了自己選擇正當性的理由和心理支撐。
(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漠視心態
法治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依靠司法部門和執法人員就能建成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現實生活中律師的取證難,證人的出庭率低,一些部門出具的證明文件不具有法定的要式形式,不能成為司法意義上的證據,很多部門也不給出具。小區監控錄像有時尚需公安民警依靠個人關系才能調取,這為公民訴訟、相關部門辦案的都設置了重重障礙,也為“潛規則”留下了可以運作的空間。
面對當前社會法律心態中存在的諸多負面傾向,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健康社會法律心態的塑造: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健康社會法律心態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二十四個字的深刻內涵以及全社會對它的認同和學習熱情讓筆者看到了法治精神更快融入民族血液的希望。各個層面的價值并不是每一方面都與法治精神直接相關,但是他們都是使法治在中國根深葉茂的肥厚土壤。以價值觀塑造入手,強化公民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彰顯法治價值,逐漸摒棄冷漠心態。
(二)通過常態化嚴格執法強化公眾的公平感受
宗教通過教義和儀式,塑造一套新的邏輯體系、因果關系,使信眾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在獲得一種內心的安寧,而法律通過民主化、科學化的立法與司法、執法過程,使社會公眾建立一種有關公平感的精神鏈接,比如什么樣的犯罪行為或違法行為應該承擔對應什么樣的法律責任是公平的,而且違法犯罪的人都受到了應有法律的制裁,社會公眾內心的公平感的價值需求就會得到滿足,對司法公平的意識就會得到強化。當前執法水平、執法的覆蓋面上仍需提高,不能使廣大的社會公眾知道的法律知識越多,發現與現實的差距越大。法律心態就會體現為失望、逃離,越了解法律和司法程序,越不愿意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切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高案件的破案率和準確率、出警率,通過常態化執法形成高壓態勢,樹立法治權威,增強法律信任,塑造公民內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感,建立不法行為必受制裁的因果鏈接,這對執法力量與執法設備、執法者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強立法的科學性,明確法律后果預期
當前很多立法雖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良法,但是在立法技術上缺乏嚴謹的邏輯結構,責任主體的明確性和可執行性仍有待提高。在立法過程中少一些倡導性的條款,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倡導性的條款只具有宣示的作用,等同于遵守與不遵守實際效果差別不大,倡導性條款內容可以通過媒體宣傳、政策獎勵等方式宣揚和倡導,不宜通過立法的方式。特別是義務性規則,寬泛的規定只會損害法律在社會公眾心中的權威性。
(四)避免調和性法律心態的擴大化使用
客觀看待信訪案件,避免調和性心態擴大化,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依法依規解決信訪問題,對于以獲得超標準利益為目的的訴求堅決不予支持。隨著我國誠信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對于故意歪曲事實而且情節嚴重的上訪人員,一經查實其行為如果尚未違反法律也可以考慮記入個人誠信檔案,引導當前不良的法律心態的扭轉。
①楊宜音:《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版,第2頁
②韓柏泉:《正確認識中國的法律文化現代化》,載《學術界》第87期,2001年2月,第193頁
③何自榮:《傳統法律心態問題研究》,載《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第9卷,第2期,2008年4月,第220頁
[1]王俊秀.楊宜音,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4)[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0
[2]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主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