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登歡
山東省沂水縣特殊教育學校
淺談聽障兒童人格行為的特點及其特殊教育
段登歡
山東省沂水縣特殊教育學校
聽障兒童因受自身缺陷的影響,他們對事物認識停留在表面層次上,而且多有自卑情緒,情感上不懂得回報與感恩,聽障兒童更需要社會的關愛和幫助。我們在做特殊教育的時候,要鼓勵聽障兒童融入社會,克服不良心理情緒,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提高聽障兒童的認知能力,以活動為載體,幫助聽障兒童尋找生活的樂趣,實施特殊情感教育,讓聽障兒童學會感恩。
聽障兒童;人格;行為特點;特殊教育
在我國,因聽力語言出現殘疾的聽障兒童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他們終生處于“無聲的世界中”,受到自身缺陷的影響,聽障兒童往往在認知能力、智力發展、語言表達等方面出現困難,他們的人格行為特點與正常兒童有很大的區別,如果不重視對聽障兒童人格行為的引導和糾正,將引發他們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聽障兒童更需要全社會去關心與呵護,幫助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世界,逐漸融合到社會生活當中。
聽障兒童的人格行為,主要是指區別于普通兒童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特點與行為方式。一般來說,聽障兒童的內心都比較封閉自卑,在行為方式主要表現為攻擊性或對人充滿敵意,這種與普通兒童差異明顯的人格行為特征,對聽障兒童正常學習、生活都產生不利影響,成為誘發聽障兒童人格分裂和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具體的講,聽障兒童人格行為特點表現為:
一是對事物認識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普通兒童是通過五官來感觸這個世界,聽障兒童的聽力和語言表達受限,無法通過耳朵和嘴巴來接受外界信息,認知世界和表達自我認識的渠道變得十分狹窄,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能力大幅度減弱。因此,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能力不足,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狀況,卻沒有能力進一步探究和感受事物的深層含義,導致他們對事物的真假不能辨識,也不能體會到事物所蘊含的情感。
二是聽障兒童多有自卑情緒。聽障是五大殘疾之首,聽障兒童通常生活在正常的環境中,身邊多數為身體健康的普通兒童,言語和聽力方面的問題,使他們不能快速的融入與他人的交往當中,而且長期的壓抑導致他們對自我認識和評價出現偏差,缺乏自信、容易悲觀失望,逐漸將自己封閉在單獨的無聲世界,這些都造成聽障兒童在心理與性格上方面的問題。
三是情感上不懂得回報與感恩。聽障兒童作為一個值得社會關愛的弱勢群體,與周圍世界的交流很少,社會和人們總是盡心盡力的關系和愛護他們,久而久之,聽障兒童認為這種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也就不懂得懷有對社會、對他人的感激之情,只喜歡收獲而不懂得付出,真正體現了聽障兒童在情感方面的冷漠。
對聽障兒童的特殊教育,除了要訓練他們的基本生存能力之外,還要對這些生存在無聲世界的兒童進行情感的熏陶,糾正他們不良的行為習慣,確保他們能夠與正常兒童一樣享受到應有的權利與快樂,讓他們心底充滿燦爛的陽光。
(一)鼓勵聽障兒童融入社會,克服不良心理情緒
聽障兒童之所以會在人格和行為方面表現的如此封閉自卑,主要原因是他們不肯真正的融入到周圍當中,失去了與周圍進行交流和學習的時機。因此,鼓勵聽障兒童嘗試去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讓他們能夠和身體健康的人有更密切的接觸,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幫助他們走出自我封閉的怪圈,能和普通人一樣去看待世界和生活,克服因自卑帶來的不良情緒,讓聽障兒童的人生也充滿“動聽”的音符。
(二)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提高聽障兒童的認知能力
常規教育對聽障兒童并不合適,對于聽障兒童的教育方法是充滿智慧的,需要在不斷地總結和摸索中積累經驗,讓科學恰當的特殊教育真正為聽障兒童服務。雖然聽障兒童失去了聽與說的權利,但他們具有超出常人的觀察能力。因此,在對聽障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通過恰當的手語和生動的表情,來傳遞知識和思想,能夠起到與語言一樣的教育效果。由于有些聽障兒童屬于多重殘疾,比如腦殘、自閉等,對這些兒童要因材施教,投入更多的耐心來進行個性化的輔導,讓他們能夠享受到正常兒童的教育權利,提高這些兒童的認知能力,對改善他們對事物認識也有重要作用。
(三)以活動為載體,幫助聽障兒童尋找生活的樂趣
在傳統的特殊教育中,聽障兒童的生活是單調的,是缺乏色彩和想象的?,F如今,特殊教育強調聽障兒童的個性成長,尋找快樂成為特殊教育的根本。其中,活動是對聽障兒童的特殊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聽障兒童快樂的源泉,適合聽障兒童的活動有很多,比如賽跑、繪畫、舞蹈等文體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既能改變聽障兒童的生活方式,又能陶冶他們的情操,幫助聽障兒童尋找生活的樂趣,讓他們的身心在文體活動中得到全面放松。以聽障兒童的趣味運動會為例,接力跑、拔河比賽等運動項目,都可以引起聽障兒童的參與興趣,除了體會到妙趣橫生的運動快樂之外,還能培育聽障兒童的爭先意識,讓他們對團結與競爭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實施特殊情感教育,讓聽障兒童學會感恩
實施情感教育是聽障兒童特殊教育的當務之急,不懂得感恩與回報的特殊教育,將失去人性與人格教育的內涵意義。我國傳統文化為聽障兒童特殊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特殊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教會聽障兒童“懂得愛、學會愛”的重要途徑。比如,孝濃縮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只有讓聽障兒童學會孝敬長輩,才能讓他們對真善美有進一步的了解。鑒于此,從最平凡的孝入手,讓聽障兒童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在傾聽故事中感受父母所承擔的壓力和艱辛,最終懂得回報與感恩。
綜上所述,我國的聽障兒童數量龐大,而造成聽障兒童在人格行為缺陷的影響因素眾多,這些都成為我國特殊教育所面臨的巨大考驗。通過教育來干預聽障兒童不良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幫助他們快速融入正常生活圈,這對聽障兒童將來過上正常的生活有積極影響。聽障兒童雖然身體殘缺,但從他們的角度開展個性化的特殊教育,可以保證他們能夠擁有與常人無異的學習與生活權利,這一過程很艱辛,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與幫助。
[1]戴秋琳.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特殊教育的數學教學工作之我見[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5(01)
[2]劉愛珠.做一個守護幼苗的天使——聾啞兒童教育之我見[J].閱讀與鑒賞(中旬).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