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香,張海波
1吉林省舒蘭市第三中學;2吉林省舒蘭市第二十五中學
淺談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方法
付艷香1,張海波2
1吉林省舒蘭市第三中學;2吉林省舒蘭市第二十五中學
初中《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要注重提高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形成學生高尚的審美觀,概括地講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發(fā)學生熱愛美、追求美的愿望。培養(yǎng)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和表現(xiàn)美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貫徹這一原則,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
陶冶情感;感受結(jié)構(gòu);理解意蘊;感受語言
朗讀訓練是使學生獲得語感感受作品內(nèi)涵的重要手段,通過多種形式朗讀,學生透過文字理解、感受、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無聲的語言化為多彩的畫面捕捉字里行間作者要傳達寫作目的與要表達的情感,進入作品描繪的情景與畫面,從而使自己與作品身心合一,調(diào)動多種感覺器官去了解作品,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學習魯迅的小說《社戲》,可以通過朗讀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xiāng)夜景的描寫,感知環(huán)境描寫能增強作品意蘊美的魅力,可引導學生用舒緩的輕柔的語調(diào)朗讀,同時配上優(yōu)美的鋼琴曲,大屏幕上展示江南誰想的月夜美景,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很容易投入到作品之中去,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從環(huán)境描寫中感受深刻的陶冶和強烈的感染。
初中教材,有很多篇目可以通過朗讀去感知文字,像高爾基的《海燕》,光未然的《黃河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你了你》,內(nèi)容給人清晰之感,我想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用學生自己去讀、去品、去悟代替教師的解讀,學生更會沉浸其中,因為,畢竟去讀,學生才能感同身受,引起共鳴。
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作者完成作品時,需要精心布局謀篇,怎樣開頭、怎樣結(jié)尾,是行文時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是否有線索,怎樣埋下伏筆等等,所以感知文章內(nèi)容時,學生要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才能探究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感受結(jié)構(gòu)的美。
例如《故都的秋》,作者通過對江南和北方之秋的比照和回味,熱情的贊頌了故都的秋,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在避開現(xiàn)實,尋求清靜中感到寂寞的心情,在文章布局上,開頭交代“不遠千里”來到北平的理由,點明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流露出對故都的秋深切的眷戀,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調(diào),中間一大段集中筆墨回味故都的秋,文章重點燭寫北國的秋,但又不馬上寫北國的秋,而是先寫江南之情,然后再寫北國。這樣,交相輝映,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襯托出北國之秋的可愛。
作者寫文章,總是寄予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入境就是引導學生走近作品將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之中,眼查色、身聽音,鼻嗅氣、口嘗味、手觸形。通過自己的感受,深刻認識作品的內(nèi)涵,從而加深自己的審美體驗。
語文學科是重要的工具,是學生感知世界,體悟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主渠道之一,尤其要將從文中作品的審美體驗轉(zhuǎn)化為語言行為的準則。如《背影》這篇文章父親禍不單行,人到中年,喪母失業(yè)家境每況愈下。即使忍受著不堪承受之重,他依然安慰著兒子,不讓兒子掛心。不顧生計,一再猶豫后,決定去送兒子,只因擔心兒子的路途是否平安。慈父的形象沃然紙上,父親親自送行,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光顧到眼前,還為兒子一路著想,臨別前還給兒子買橘子。買橘子要過鐵道,那時月臺很高,爬起來非常費勁,父親是看在眼里的,為了兒子,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是這樣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的,愛子之心多么強烈,父愛的力量是多么巨大,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這樣的情景讓人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楊絳筆下的老土,無依無靠身體殘疾,身份低微生活貧苦,但卻有一顆金子般善良的心靈。只因我們一家曾真心幫助過他,他就“涌泉相報”:半價送水、免費送“我”丈夫去醫(yī)院,臨終前送來香油和雞蛋,我想讀到此處,學生定會被這個可憐的老王身上知恩圖報的美德感動,讓學生看到小人物精神上的高度,擷取到美好的人性之光從而在心中培植下一顆善良的種子。
語言是文學的靈魂。文學語言一般指作家在群眾口頭語言基礎上,經(jīng)過選擇、提煉、加工后,寫進文學作品的語言。而文學是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所以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具有形象化、精確化、個性化,富于感情色彩和音樂性的特點。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的永遠追求,所以品味語言顯得尤為重要。
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用了許多新穎恰切的比喻:寫荷塘先勾畫輪廓,然后用“舞女的裙”比喻葉子舒展的形態(tài),用“亭亭”表示葉子出水的美姿,用“裊娜”、“羞澀”寫已開和含苞的荷花的姿態(tài),都十分動人。這些生動的描繪都溶入作者的獨特感受,曲折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金波的《盲孩子與他的影子》中運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寫:“螢火蟲”“鳥兒的叫聲”“彎彎的彩虹”“各種顏色的花朵”“草葉上明亮的露珠”為美麗的童話營造了一種純真溫馨的氛圍,贊美了“愛”的偉大,歌頌了“愛”創(chuàng)造的奇跡。
表現(xiàn)美是語文美育的終極,仿寫是借鑒美德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征,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必要熟悉作家的文風和語言的個性特色,如魯迅的語言深刻質(zhì)樸,喜用優(yōu)美、善用幽默、諷刺、反詰等手法;朱自清的語言優(yōu)美、善用博喻等多種修辭手法;茅盾的語言清新、凝練、詩意醇厚等。熟悉各家文風和語言個性特色,能為閱讀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閱讀和寫作是一對孿生子對于初中生來說,以課內(nèi)名篇為花本,借鑒寫法、語言風格,寫作中能表情達意,并有一定的文采,是表現(xiàn)美的重要方式。
例如:朱自清的名篇《春》,從寫作的角度上來欣賞,是一片很好的寫景散文。我們可以仿寫盼春—繪春—贊春,總分總的首尾圓合的結(jié)構(gòu);借鑒使用比喻、擬人、排比、引用,等修辭可以是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學習動詞“鉆”“鬧”等一字傳神的生動效果;以形、色、味、等角度學習去抓住景物特征;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懢埃菞l理更清晰;學習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正面描寫與側(cè)面烘托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等等。而梁衡的《夏感》、無一字寫風,卻處處表現(xiàn)風的“不著一字”,盡顯風流的高妙寫作技巧會更令學生嘆為觀止吧。
語文教學,得法于課內(nèi),得意于課外,而美育滲透應貫穿教學始終,維系課堂內(nèi)外,為提高學習語文素養(yǎng),提高健康審美情趣奠基!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