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入WTO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高,金融服務貿易額持續快速增長,但與世界服務貿易第一大國——美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基于闡述中美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通過對兩國金融服務貿易創新能力、貿易自由度、貿易監督體制進行比較分析,提出中國應借鑒美國先進經驗,大力促進金融創新、積極發展國際金融服務外包、加大金融監管力度,以促進金融服務貿易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美國;金融服務貿易;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2-0008-02
[作者簡介]刁克武(1988-),男,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服務貿易。一、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2003年,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總額只有526億美元,但與2002年相比,增幅達到了46%。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逐漸消退,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貿易額超過了200億美元。2011年和2012年分別達241億美元和277億美元。中國金融服務貿易主要是由保險、銀行、證券等領域構成,保險服務貿易額從2003年的4877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239億美元,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貿易額2012年達38億美元[1]。
二、美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美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資本和技術優勢,其經濟增長最快的部門就是金融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增長速度要高于美國服務部門的總增長速度。美國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從2008年的630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7948億美元;金融服務貿易順差從2008年的458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585億美元,金融服務貿易額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0%左右[2]。美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特點:第一,金融服務貿易規模持續擴大。2003—2013年十年間服務貿易出口額持續增長530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口額也增長了近80億美元。第二,金融服務貿易處在順差,其中保險服務貿易處于逆差。對于保險業務,美國既進口又出口。第三,美國金融服務貿易增長速度高于服務貿易增長速度。這意味著金融服務貿易正逐漸成為美國支柱性產業。第四,美國主要的金融貿易伙伴為歐盟和拉美國家。美國對歐盟和拉美國家金融服務貿易出口額占全美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40%和25%,美國對歐盟和拉美國家的金融服務貿易進口額分別占全美金融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50%和35%。
三、中美金融服務貿易比較分析
(一)創新能力比較分析
創新能力主要包括業務、市場以及監管制度的創新。從金融初期產品出現的時間看,20世紀30年代,美國就已經出現了債券、股票等金融產品,相比而言,中國在20世紀末才出現可交易金融產品。美國具有相對完善的創新體系,其不僅在商業票據、國庫券、回購協議、政府短期證券等傳統產品方面占有優勢,而且還創造了可轉讓定期存單、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和貨幣市場存款賬戶以及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和自動轉賬服務賬戶等全新概念。此外,美國金融業已逐步實現電子化和網絡化運作。中國目前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利率并未完全自由化,央行只準許各銀行在標準利率的基礎上浮動10%~20%,所以與利率相關的貸款類金融創新因缺乏市場基礎而難以實現,資產證券化業務尚未實踐,國內銀行、證券業務網絡化運作也只是處于起步階段。
中國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也是金融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首先,與發達國家的銀行業相比,中國的證券和保險業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其次,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滯后。金融衍生工具是作為企業規避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國指數期貨、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遠期利率協議等金融衍生工具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第三,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后,債券融資額遠遠低于股票融資總額,說明中國融資結構失衡,而與之相對,美國的股票市場規模和債券市場規模基本匹配[3]。
(二)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度比較分析
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逐漸對外開放金融領域,不斷健全金融服務貿易政策體系,從而吸引了大量外資金融機構進駐美國。至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制度逐步趨于完善。但是由于對外資銀行實行特殊優惠政策從而導致國內銀行競爭力相對減弱。美國聯邦儲備國際銀行委員會制定了一部對外國銀行在美實施金融活動統一管理的《國際銀行法》,從而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1992—1998年中國先后開放了4個經濟特區和13個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加入WTO以后,中國逐步擴大了對外資銀行的開放力度,外資銀行可以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或者在中國開辦合資銀行,并且在經營兩年后可取消經營人民幣業務等方面的限制,三年后準許其開辦人民幣零售業務。與此同時,外資銀行在指定地區與中資銀行享有同等的權利。
(三)金融服務貿易監督體制比較分析
美國對于金融采取多頭的功能監管模式。監管體系由聯邦和州監管交織而成,常常會出現各州機構或聯邦之間司法和權益的重疊現象。美國的信息監管延伸至金融業的各個領域;安全監管直接作用于所有金融集團;金融監管廣泛運用于各家金融機構。
中國現有的金融監管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組成,共同協作對金融服務業進行分業監管。在這種分業監管體制中,中國人民銀行處于核心地位,是全國金融業的最高主管機關,它不僅負責銀行業和信托業的監管,還要從宏觀上對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予以指導,以保證整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銀監會負責對銀行業的監管,證監會作為國務院證券監督機構對全國證券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的監督管理;保監會負責對全國保險業和保險市場的統一監管。
四、美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一)大力促進金融創新
中國金融機構不能再單一延續過去以柜臺操作、手工操作為基礎的操作模式,應借鑒美國金融業成功經驗,積極創新工作模式和手段,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顧客滿意度。大力推進金融工具創新,不斷更新中間業務,同時積極開展各種咨詢服務。適度增加金融服務內容,使其更加細致化、全面化,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資者。鼓勵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滿足社會各階層消費者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各種不同的金融需求,為創新提供空間。endprint
(二)積極發展國際金融服務外包
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貿易額不斷增長,中國金融機構與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形成了資源互補、求同存異的競爭模式,因此中國應大力發展金融服務外包業務,以找尋更多的金融服務出口機會。然而目前中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金融服務外包行為和貿易行為進行規范和限制的法律法規,導致金融機構在從事金融服務外包業務時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護。因此應盡快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在擴大現有行業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向高端服務拓展,提高中國金融服務專業化、標準化和國際化水平。國內金融機構可學習和借鑒美國同行的成功經驗,選擇合適的外包商,將非核心業務剝離,提高自身經營效率。
(三)加大金融監管力度
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切實增強金融風險防范能力。一是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增強金融監管合力。建立金融監管信息共享和金融業綜合統計、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促進互聯網跨界金融健康發展、增強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防范化解金融領域重點風險隱患。二是簡化行政審批,提高監管透明度。加大對金融機構規范公司治理的監管力度。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監管,嚴懲發行造假、利益輸送、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三是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出臺金融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措施,建立健全金融消費糾紛調處機制。
[參考文獻]
[1]王繼紅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與金融服務貿易發展[J]河北法學,2011(12):28-29
[2]張銳中國對美 FDI 闊步進行時[J]金融經濟,2011(6):14-15
[3]趙錫軍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的未來發展之路[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2(5):10-12
Abstract: Since entering into WTO,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s share of world trad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Financial service trad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ervice trade has a strong push to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trade,but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y and developed countryThrough the comparison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this paper analyze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n chinese financial service trade,and gives the related improvement opinion
Key words: America;financial service trade;financial innovation(責任編輯:陳鴻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