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海燕,蔣 艷
(安徽省兒童醫院心內科,安徽合肥230051)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圍術期的護理
遲海燕,蔣 艷
(安徽省兒童醫院心內科,安徽合肥230051)
目的探討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圍術期護理,以有效提高經導管介入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115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55例)。對照組采用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實施系統、全面的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兒住院時間及手術并發癥情況。結果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針對性有效的圍術期護理可以保證手術順利,減少并發癥,是取得先心介入治療成功的重要環節。
心臟缺損,先天性; 殘疾兒童; 栓塞,治療性; 手術期間; 護理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指胚胎及胎兒發育過程中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導致心臟及血管各種畸形,常以動脈導管未閉(PDA)、房間隔缺損(ASD)、室間隔缺損(VSD)、肺動脈瓣狹窄多見[1]。隨著技術的發展,介入封堵術大大提高了CHD的治療效果,部分取代了創傷較大的開胸手術,已成為診治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首選方法[2]。由于患兒年齡小、心理情緒不穩定、耐受力差、不能自我表達等特殊性,手術的風險大且術后并發癥多,對圍術期的護理干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通過對接受介入封堵治療的小兒CHD患者術后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探討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安徽省兒童醫院115例CHD患兒,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55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3~14歲,平均(5.6±2.9)歲;PDA封堵術24例,ASD封堵術18例,VSD封堵術18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3~14歲,平均(4.5±2.5)歲;PDA封堵術22例,ASD封堵術17例,VSD封堵術16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診斷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術前心理疏導、感染預防、術中生命體征檢測、術后飲食干預、并發癥預防等系統、全面的護理干預,具有內容如下。
1.2.1 術前護理方法 (1)做好患兒及家屬的心理指導:向患兒和家屬介紹封堵術的原理、方法、療效以及不良事件的應對措施,消除患兒及家屬的緊張情緒。對于學齡前患兒,以誘導方式給予患兒玩具、唱歌、畫圖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與患兒多作交流,取得其信任,提高對接受手術的依從性[3-4]。(2)術前常規準備:責任護士幫助患兒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同時向患兒及家長解釋術前檢查的目的。嚴格做好術前藥品及急救設備的準備工作,叮囑全身麻醉患兒術前禁食8 h,禁水4 h,局部麻醉患兒禁食4 h。
1.2.2 術中護理方法 (1)病情觀察:術中應設專職護士,仔細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通報醫生,同時做好記錄。(2)制動:手術過程中,對年齡較大的患兒,向對其做好解釋工作,以消除患兒緊張、恐懼的心理,提高患兒的依從性;對不配合者應用約束帶,必要時給予鎮靜劑,以保證封堵術的順利開展。
1.2.3 術后護理方法 (1)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做好詳細記錄,防止封堵器脫落等不良情況導致的微循環灌注不足和組織缺氧。另外,要持續心電圖監護,并詳細記錄,以便及早發現,及早處理介入術后常見的心律失常等并發癥[5]。(2)穿刺部位的護理:術后護理絕對臥床,髖關節呈水平位制動12~24 h,穿刺部位加壓包扎后宜采用1 kg鹽水袋壓迫7 h,適時調整繃帶松緊度,嚴密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傷口出血、皮下血腫等情況,發現不良情況立即報告并及時處理。(3)飲食護理:結合患兒自身情況調整患兒的飲食結構,應指導患者逐步由流質飲食過渡到半流質飲食直至普食,提高患兒的營養狀況,有助于患兒術后恢復。
1.2.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住院時間及手術并發癥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經過核實校對后,運用Excel 2007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一般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15例CHD患兒介入治療均取得成功。觀察組患兒術后住院時間 3~13 d,平均(5.0±3.2)d;對照組患兒術后住院時間5~16 d,平均(7.0±5.1)d。兩組患兒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出現并發癥5例(8.33%),1例術后一過性發熱,2例出現穿刺處血腫,2例心律失常;對照組中出現并發癥14例(25.45%),術后發熱4例,心律失常4例,機械性溶血3例,心包積液3例,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由于CHD的介入治療術后常出現術后感染、封堵器脫落、心律失常、瓣膜損傷或關閉不全、空氣栓塞、機械性溶血和心臟壓塞等并發癥[6-8],護士要嚴密觀察術后患兒呼吸、血壓、脈搏、心率等生命體征,觀察患兒穿刺部位有無液體外滲,掌握并發癥征兆,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兒術后療效。本文觀察組出現5例(8.33%)并發癥,1例術后一過性發熱,2例出現穿刺處血腫,2例心律失常。發生術后發熱的患兒,先行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藥物降溫,該患兒最終體溫降至正常;出現血腫者,調整彈力繃帶松緊度,加壓包扎并用沙袋壓迫止血,靜脈穿刺處壓迫4 h,制動12 h,動脈穿刺處常規壓迫6 h,制動24 h;1例ASD患兒出現房性期前收縮,經觀察自動消失;1例VSD患兒發生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靜脈注射異丙腎上腺素后緩解。本研究對照組有14例(25.45%)并發癥的發生,術后發熱4例,心律失常4例,機械性溶血3例,心包積液3例,給予相應處理后,均恢復,本研究結果與李華娟[9]報道結果相符。據楊翠瓊[6]報道,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系統全面的護理干預,兩組患兒的穿刺時間、手術時間、疼痛評分及住院時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本文關于住院時間的研究結果相符。這可能與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模式有關。觀察組綜合患兒生理、心理及外在各種因素,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不僅關注疾病本身,還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不良情緒;還通過制定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影響疾病預后的各種因素進行干預,對提高患兒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施術前耐心的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術前準備、術中緊密配合、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術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并發癥情況、飲食上結合患兒自身情況調整飲食結構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縮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住院時間、減少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兒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1]畢玉蘭,覃麗君,吳鮮花.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介入封堵治療的護理特點[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7):197-198.
[2]孫秀春,李玲,肖威.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0):236-237.
[3]Silversides CK,Salehian O,Oechslin E,et al.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2009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ngenitalheart disease:complex congenital cardiac lesions[J].Can J Cardiol,2010,26(3):e98-117.
[4]湯文英,梁秀兼.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護理中的健康教育[J].實用心腦肺血管雜志,2012,20(4):740-741.
[5]Koyak Z,de Groot JR,Van Gelder IC,et al.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therapy in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who is at risk of shocks?[J].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12,5(1):101-110.
[6]楊翠瓊.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圍術期的護理干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2):148-149.
[7]盧昌碧.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術后在ICU的護理[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3,21(3):169-171.
[8]崔陵紅.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2014,7(20):48.
[9]李華娟.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護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2,3(5/6):26-28.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0.056
B
1009-5519(2015)20-3174-03
2015-07-03)
遲海燕(1975-),女,安徽潁上人,護師,主要從事兒科護理工作;E-mail:slyypz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