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朝俊,唐 勇,樊永忠,李 杰,竇 力
(丹陽市人民醫院腦外科,江蘇212300)
顱腦損傷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與顱腦損傷程度和預后的關系
嚴朝俊,唐 勇,樊永忠,李 杰,竇 力
(丹陽市人民醫院腦外科,江蘇212300)
目的 探討顱腦損傷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與顱腦損傷程度和預后的關系。方法 選擇該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3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患者顱腦損傷程度將其分為輕度損傷組(21例)、中度損傷組(25例)、重度損傷組(47例),另選取同期3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對照組。對患者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g)和D-二聚體(DD)水平進行測定,并對比分析上述各項指標;患者治療1個月后,根據干預效果將其分為預后良好組(62例)和預后不良組(31例),觀察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結果 輕、中、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PT、APTT和DD指標均高于健康對照組,但Fg指標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損傷程度越重,PT、APTT和DD指標越高,Fg指標越低;預后良好組的PT、APTT、DD指標低于預后不良組,而Fg指標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顱腦損傷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與顱腦損傷程度和預后之間關系密切,準確掌握其關系,能夠正確評估患者病情,科學判斷預后。
顱腦損傷; 凝血酶原時間; 部分促凝血酶原時間; 纖維蛋白原
顱腦損傷多數是由意外事故引起的,致殘率和病死率較高,成為常見的神經外科重癥之一。顱腦損傷早期會出現很多并發癥,如凝血功能與纖維蛋白原(Fg)減少等,而傷后遲發性腦損傷對患者病情與預后造成嚴重影響。研究發現,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Fg和D-二聚體(DD)是顱腦損傷患者出血癥狀的重要指標,特別是與Fg指標明顯下降有關。本研究以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93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觀察其早期凝血功能指標,分析凝血功能的變化情況,探討顱腦損傷程度和預后的關系,希望進一步掌握顱腦損傷患者病理生理特點,從而為判斷傷情、治療及預后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93例顱腦損傷患者均經CT檢查確診。其中男62例,女21例;年齡18~71歲,平均(43.11± 10.32)歲;交通事故致傷74例,墜落致傷11例,跌打損傷9例;腦挫裂傷45例,硬膜下血腫12例,腦干損傷11例,其他25例;接受手術治療82例。輕度損傷 21例,中度損傷25例,重度損傷47例。排除標準:(1)腦血管感染及腫瘤疾病;(2)嚴重合并傷;(3)合并血液疾病者;(4)傷前服用抗凝藥。另將同期3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對照組。根據分類標準,將93例患者中中度殘疾與恢復良好患者分為一組,即預后良好組(62例),將死亡、植物狀態和嚴重殘疾患者分為一組,即預后不良組(31例)。
1.2 方法
1.2.1 指標檢測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靜脈取血2.0 mL,對PT、APTT、Fg和DD指標進行測定,該檢測由專業人員負責。
1.2.2 顱腦損傷程度判斷標準 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方式,輕度損傷:GCS評分13~15分;中度損傷:GCS評分9~12分;重度損傷:GCS評分3~8分。
1.2.3 預后評估 所有患者入院治療1個月后,根據牛津殘障評分對患者預后情況進行評估。級別劃分為死亡、植物狀態、嚴重殘障、中度殘疾、恢復良好。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凝血功能比較 輕、中、重度損傷組患者的PT、APTT和DD指標均高于健康對照組,但Fg指標均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損傷程度越重,PT、APTT和DD指標越高,Fg指標越低。見表1。
表1 各組凝血功能比較(±s)

表1 各組凝血功能比較(±s)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aP<0.05;與輕度損傷組比較,bP<0.05;與中度損傷組比較,cP<0.05。
組別健康對照組輕度損傷組中度損傷組重度損傷組n PT(s)APTT(s) Fg(109L-1) DD(μg/L)35 21 25 47 10.34±0.78 12.44±0.67a14.71±0.81ab18.32±1.03abc28.54±1.71 31.52±1.52a35.97±2.09ab49.62±2.32abc1.13±0.71 1.04±0.79a0.92±0.36ab0.60±0.11abc225.22±17.65 116.67±19.23a229.42±15.21ab421.21±12.73abc
2.2 不同預后分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預后良好組PT、APTT、DD指標低于預后不良組,而Fg指標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預后分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不同預后分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預后不良組比較,aP<0.05。
組別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n PT(s)APTT(s) Fg(109L-1) DD(μg/L)62 31 12.22±0.68a15.39±1.26 31.32±2.12a42.82±3.24 1.21±0.97a0.90±0.86 257.56±21.29a527.67±63.21
正常情況下,人體纖溶系統與凝血有關分子具有相對穩定性,維持著動態平衡狀態,防止機體組織出現出血或形成血栓[1]。相關研究表明,顱腦損傷患者在受傷后的幾個小時內血凝功能會出現異常。本組93例患者在顱腦損傷后的研究中PT、APTT、DD指標水平上升,而Fg指標水平降低,說明患者凝血系統出現紊亂,凝血功能出現異常,與相關報道內容相符[2]。
本研究顯示,顱腦患者不同損傷程度與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相關性,即患者損傷程度越重,PT、APTT、DD指標水平越高,Fg越低。因此,可以作為判斷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的一項指標。
Fg降低是顱腦損傷患者凝血功能出現異常的表現,會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尤其是GCS評分3~8分的重度患者,Fg要比中度和輕度患者低很多。本組研究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的相關指標比較可以發現,預后良好組的PT、APTT、DD指標低于預后不良組,而Fg指標明顯下降,可見凝血功能的異常與患者治療預后關系密切,即凝血功能異常程度越大,預后效果越差。
綜上所述,顱腦損傷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與顱腦損傷程度和預后之間關系密切,準確掌握其關系,對評估患者病情、促進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4]。因此,在臨床醫學中,要及時檢測患者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盡早診斷,有效處理,特別是糾正低Fg,降低顱腦損傷患者致殘率與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趙湛元.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凝血功能變化與顱腦損傷嚴重程度和預后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3):35-36.
[2]黃俊強,熊元元,李威,等.外傷性腦梗死與凝血功能障礙的關系及其對中、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4,19(7):397-399.
[3]丁亞楠,徐格林,王冀偉.顱腦損傷患者早期凝血纖溶功能變化與遲發性顱內出血及預后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6):68-69.
[4]黃海能,黃華東,鄧元央,等.顱腦損傷患者早期凝血纖溶功能變化與遲發性顱內出血的關系[J].重慶醫學,2011,40(21):2144-214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2.026
B
1009-5519(2015)22-3435-02
2015-07-20)
嚴朝俊(1982-),男,江蘇丹陽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工作;E-mail:nacl2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