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秀,張衛萍,練德義,饒富蘭,李傳波,宋興惠
(巴南區人民醫院護理部,重慶401320)
人本位責任制整體護理促進患者康復的分析
肖光秀,張衛萍,練德義,饒富蘭,李傳波,宋興惠
(巴南區人民醫院護理部,重慶401320)
目的 分析人本位責任制整體護理促進患者康復效果及對并發癥的預防作用。方法 選擇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該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210例,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5例。觀察組實施人本位責任制整體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兩組患者患肢功能康復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患肢功能康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術后3周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7.65、7.95,P<0.05)。結論 對下肢骨折患者實施人本位責任制整體護理可降低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患肢功能康復,明顯提高其生活質量。
整體護理; 骨折; 康復; 手術后并發癥; 功能恢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醫療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現代康復護理在疾病的治療、康復、預后等各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由于種種原因,下肢骨折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也影響其正常活動。手術前后的護理,尤其是術后醫護人員的健康指導,對整個手術的成功與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術后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院實施人本位責任制整體護理新模式,重視人是一個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的綜合體,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高度關注患者,觀察其精神、表情、飲食、排泄、睡眠、休息等,做好患者治療處置、生活、心理、康復護理和健康教育,減少患者肺炎、深靜脈血栓、壓瘡、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康復。醫療護理質量不斷提高,減少了醫療糾紛,提高了患者滿意度,促進了和諧醫患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住院患者210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5例。觀察組中男75例,女30例;年齡20~102歲,平均(68.73±3.52)歲。對照組中男86例,女19例;年齡18~76歲,平均(65.5±2.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干預 觀察組實施人本位整體護理,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加強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護理,入院后接受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
1.2.1.1 心理護理 由于手術前后大部分患者會因疼痛或擔心手術效果被影響,出現不愿活動的情況,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溝通,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交代注意事項,讓患者主動進行康復鍛煉。做好心理康復護理,對患者的損傷、殘疾和殘障問題進行心理干預,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2]。
1.2.1.2 疼痛管理 患者疼痛日益受到重視,疼痛可影響功能恢復[3]。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疼痛狀況進行評估,應用麻醉止痛泵或肌內注射哌替啶等止痛。護士主動參與疼痛管理,降低術后傷口疼痛程度,有助于早期康復,提高患者的滿意度[4]。
1.2.1.3 康復護理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手術結束后的第1天,即可進行患者自理能力評估,并針對其恢復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幫助和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如床上直腿抬起、踝關節活動等,促進血液循環,同時促進手術部位周圍的淋巴液回流,消除患者手術部位的腫脹,預防切口處出現粘連情況。當患者患肢恢復良好,能夠負重時,就可以幫助患者進行床下活動,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要保證患者的安全,幫助患者保持平衡,以免患者跌倒或觸碰導致患肢二次損傷[5]。科學的康復護理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保證,康復訓練應因人而異,盡量減少康復活動引起的疼痛,達到最佳康復效果[6]。
1.2.1.4 基礎生活護理 責任護士認真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病情進行評估,生活不能自理、部分自理患者的基礎生活護理由經過專業化、規范化培訓護士完成。加強病房巡視,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是否出現壓迫患肢的現象。為患者營造安全、溫馨、舒適、家庭式、充滿人性化的醫療環境,促進康復。
1.2.1.5 預防并發癥護理 患者臥床治療期間容易出現壓瘡、便秘、尿潴留、下肢靜脈血栓等癥狀,通過人本位責任制整體護理,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實現醫療效果最大化,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2.1.6 出院指導 開展延續護理服務工作。患者出院1周、1個月、半年內責任護士進行隨訪,隨訪的內容包括患者疾病恢復狀況,治療依從性,有無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生活、睡眠及飲食的規律性,生活自理程度,社會功能情況、提醒患者按時復診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通過專業、針對性、全程護理干預,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
1.2.2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3周并發癥發生率、患肢功能康復優良率。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3周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3周,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81%)明顯低于對照組(15.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3周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患肢功能康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患肢功能康復優良率(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81.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患肢功能康復情況比較
實施人本位責任制整體護理,實行AB角彈性排班模式,提升可及性護理服務的品質,可保障護理工作的連續性、規范性、安全性。責任護士應認真評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夯實基礎護理,提高專科護理質量,精細化管理患者,在工作中做到基礎護理技術專業化,服務個體化,工作程序化。讓患者得到及時、主動、全程、規范、安全的優質護理[7]。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在護理康復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8]。患者康復與手術具有直接關系,還與康復鍛煉具有很大的關系,患者能否進行有效的康復鍛煉,與護理干預有很重要的關系。對此類患者進行術前、術后護理干預,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9]。
[1]張鐵新.淺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4):145.
[2]徐虹,陳曉琳,張秋月,等.護理技術在康復科的臨床運用[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5,12(1):91-92.
[3]王曉慶,史小穎,常彥海,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康復效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29(5):602-603.
[4]郭文潔.老年下肢骨折的康復護理與并發癥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18):4116.
[5]王付香.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與康復[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20):126.
[6]魏衛.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對關節功能恢復的觀察[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2,34(2):132-133.
[7]黎一霖,蘭江紅.人文關懷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前焦慮狀態的影響[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33(6):876-877.
[8]雷西嬋,黃敏清,陳玉娣.護理干預減輕肺癌腦膜轉移后頭痛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4,28(2A):475-476.
[9]張迎春.預見性護理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并發癥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3,32(7):160.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2.044
B
1009-5519(2015)22-3469-02
2015-07-27)
重慶市衛計委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2-2-420)。
肖光秀(1963-),女,重慶九龍坡人,碩士研究生,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護理管理及護理教學工作;E-mail:xiaogx1016@aliyun.com。
張衛萍(E-mail:5054509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