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芬
摘要: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近代著名幼兒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張宗麟、孫銘勛及戴自俺等人先后發起、參與了鄉村幼稚教育試驗運動。他們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建設經濟的、適合國情的、適合鄉村生活的幼稚園為目標,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建立了一批鄉村幼稚園實驗區,不僅為中國近代學前教育史書寫了輝煌的篇章,也為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民國;鄉村幼稚教育;試驗
中圖分類號:K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5)05-0101-04
近20年來,學者們分別展開了對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雷沛鴻等鄉村教育家思想及實踐的個案研究。其研究重點較多地集中在鄉村義務教育、平民教育、成人教育及職業技術教育等諸多領域,鮮有涉及鄉村幼稚教育試驗運動,遑論對其發展歷程及經驗教訓進行理論總結。本文試圖通過對業已搜集到的有限史料的梳理與分析,初步厘清民國鄉村幼稚教育試驗運動的發展軌跡,以期促進中國近代鄉村教育史和學前教育史之研究。
一、鄉村幼稚教育試驗的歷史發展
中國古代的學前教育基本是在家庭內部完成,具有公共性質的學前教育濫觴于清末新政時期。在西學東漸之風的影響下,歐美幼稚教育思想傳人中國并被付諸實踐。20世紀初,在北京、天津、武昌、上海、廣州、長沙等大都市,零星地開設了具有幼稚教育性質的蒙養院。據張宗麟統計,1907年全國蒙養院為428所,在院人數4893人,為清末幼稚教育發展的最高峰。然而,這些蒙養院和幼稚生無一例外隸屬城市。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幼稚教育雖然出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仍囿于城市富人之圈。
最早提倡并主持鄉村幼稚教育者首推陶行知。1920年代初,陶行知與晏陽初等人發起了平民教育運動。在推行平民教育運動的實踐過程中,陶行知親眼目睹了中國農村兒童的生活現狀:高死亡率和無人看管。與幼稚園極端匱乏的鄉村相對照,彼時的城市幼稚園卻存在著嚴重的“照搬西洋”、 “點綴門面”的“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于是,陶行知決定將平民教育的陣地轉向農村。
1926年,陶行知先后發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和《幼稚園之新大陸——工廠與農村》兩文,力倡通過創辦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鄉村幼稚園,以改善中國幼稚教育乃至農村社會現狀。次年11月,陶行知在南京近郊的燕子磯創設了中國第一所鄉村幼稚園,進行“生活教育法”的試驗。生活教育法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教育理論在幼稚教育階段的具體運用。在教育試驗中,生活教育法主要通過“草定生活綱要”、“尋找生活材料”、“試用生活法”三個方面來進行。具體表現為,鄉村幼稚教育應結合鄉村社會和自然環境,以鄉村生活為中心制訂幼稚園全年、每月、每周,乃至每天的活動計劃:以民間兒歌、童謠、故事、游戲、謎語等為內容自編幼稚教材:以培養出具有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和改造社會的精神的新型幼稚生為目標。除此之外,考慮到農村兒童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少并肩負照看年幼弟妹的任務,他們還將“注重讀法”和“看護極小兒童”納入到幼稚活動范圍。如1928年草定的生活綱要包括節期、氣候、動物、植物、農事、風俗、兒童玩耍及兒童衛生八項;教師和幼稚生尋找的生活材料有點心(紅薯、蠶豆、芋頭、菜頭等)、手工材料,(麥稈、荷葉、木屑、谷殼等)、自然物(石子、松針、松果、河蚌等);試用的生活法以適應自然為原則,戶外生活多,室內生活少。
為了解決燕子磯幼稚園的師資問題,陶行知與時任南京市教育局學校教育課課長兼曉莊師范學校幼稚師范院院長的陳鶴琴多次相商,決定以燕幼為中心,以“生活教育”和“活教育”為理論指導,試驗幼稚園“藝友制”。這是一種特殊的幼稚師資培訓制度,培訓機構即幼稚園本身,培訓方法為邊學邊做,培訓對象主要是鄉村婦女、教師夫人和大齡兒童,學習期限約以半年為限,學習內容包括一切兒童教育領域所需知識。陶行知認為,這是開展鄉村幼稚教育實驗最可行的方式,“倘以優良幼稚園為中心,每所每年訓練兩三位徒弟,那么,多辦一所幼稚園,即是多加一所訓練師資的地方,這是再好沒有的辦法”。陳鶴琴也認為藝友制是推廣鄉村幼稚園的有效方法,“招收當地婦女做藝友,這是很重要的,要把幼稚園的數量增加,就要用這種方法把幼稚教師培植出來”。1928年1月,曉莊師范、南京實驗小學、鼓樓幼稚園、燕子磯小學、堯化門小學和燕子磯幼稚園等六校宣布聯合招收藝友。同年3月,燕子磯同剛剛成立的曉莊及和平門等鄉村幼稚園正式試行“藝友制”,為后期邁皋橋幼稚園、上海勞工幼兒團乃至抗戰時期陜甘寧第一保育院等學前教育機構解決師資不足問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有了燕子磯、曉莊及和平門等幼稚園在活動課程及藝友制等方面的初步試驗積累,1928年陶行知于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上提交了“推廣鄉村幼稚園案”。該案歷數推廣鄉村幼稚園的五大理由和四大辦法。陶行知認為推廣鄉村幼稚園是鄉村社會普遍、永久的需求。它不僅可以減少小學兒童缺少教育的現象,也能為鄉村婦女開辟職業出路,有利于開展鄉村婦女運動。同時,培養鄉村教師之夫人為幼稚園教師,也減少了鄉村教師之寂寞,亦可樹立鄉村家庭之模范。至于如何推廣,陶行知認為應該秉持實事求是、靈活變通的原則,保障幼稚園在鄉間易于設立。如在設施方面可因陋就簡,露天也可辦幼稚園;在師資訓練方面宜“兩條腿走路”,既可先辦一鄉村幼稚師范正式訓練幼稚師資,亦可招聘現任鄉村教師之夫人、未婚妻及近親進行短期培訓。此案為大會提案審查委員會通過,為后期的鄉村幼教試驗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遺憾的是,陶行知于此次會議上提出的“設立鄉村教育實驗區”一案未能通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鄉村幼教試驗的實際推廣。
為了擴大鄉村幼教試驗規模,也為了加強鄉村幼教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交流,方便幼稚師范生的學習,1929年10月,在陶行知、戴自俺、孫銘勛等人的努力下,業已成立的燕子磯幼稚園、曉莊幼稚園及和平門幼稚園被合組成為蟠桃學園。正如孫銘勛、戴自俺在申辦該園時所言:“因為鄉村有種種不同的環境,所以我們要求把這些處于各不相同的環境中的幼稚師范生集中起來研究。如此,則一方面可以得到指導員的充分的指導,一方面又可把各同志所得者彼此匯通,則鄉村幼稚園,庶幾可以打出一條出路?!?
蟠桃學園成立后迅即組織“曉莊幼稚教育研究會”,聯合校內外幼稚教育同志從事研究、指導和社會工作。其中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編輯曉莊幼稚園概況;編輯鄉村幼稚園、分園試驗課程與方法:分園試編教材;參觀寧、湖、杭路一帶各幼稚園及幼稚師范;指導工作包括邀請幼教專家張宗麟、陳鶴琴等先生對各幼稚園進行特別指導;聘請衛生指導員定期指導兒童衛生;社會工作主要是開展鄉村婦女運動、召開母親會、嬰兒會及創辦婦女夜校,多途徑指導鄉村婦女教育兒童,力求將幼稚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聯系。幼稚教育研究會還初步擬定了各年的進行計劃,如1930年的工作計劃有:增設邁皋橋幼稚園一所、購置世界幼年教育書籍及工具并陳列之,翻譯Per-School Education 1929,出版幼稚教育論文第二集,編輯兒歌100首,編輯兒童故事100首,編輯兒童游戲50種,編輯兒童玩具10種,編輯兒童口算1冊,編制幼稚園課程標準草案批評1冊等。因此,與前期相比,蟠桃學園時期的鄉村幼稚教育試驗工作更為集中深入,參觀、指導、試驗、研究、出版等關乎幼稚教育切實發展的事務一應俱全。同時,婦女運動、家庭指導活動的開展也增強了鄉村幼教試驗的社會影響力。
1930年正當曉莊鄉村幼教運動如火如荼般開展之際,南京國民政府查封了曉莊師范學校。燕子磯、曉莊、邁皋橋等幼稚園慘遭封閉,鄉村幼教試驗活動被迫停止。風浪過后,試驗者們試圖重新開辟鄉村幼稚教育試驗區。1933年孫銘勛計劃在江蘇淮安創辦新安鄉村幼稚園。然而,在尋找合適園址時,孫銘勛頗費周折,最終在陶行知和陳鶴琴的指點和幫助下,不得已將園址設在城內的民眾教育館,原定的鄉村幼稚園變成了城市幼稚園。這與孫銘勛的辦園初衷大相徑庭。半年之后,他便停辦了新安幼稚園,將注意力轉移到勞工幼兒團。
早在1926年陶行知即指出中國幼稚園有兩塊新大陸,一塊在鄉村,一塊在工廠。由于受到時間和精力的限制,陶行知和他的助手們率先登陸了鄉村大陸。經過幾年的試驗,幼稚教育已在中國鄉村栽種下了根芽,試驗者們也積累了一些辦園經驗。當他們注意到城市勞工的幼稚教育尚無人問津時,便著手行動起來,開始勞工幼兒團的試驗工作。1934年4月,孫銘勛、戴自俺在“工學團”思想指導下,于上海勞勃生路即上海滬西女工區域創辦了勞工幼兒團,為工人子女幼稚教育探尋出新道路,完成了幼稚園在鄉村和工廠的雙重著陸。該團專門招收勞動工人居住區內自斷乳到8歲的幼兒,將他們集合起來共同生活、共同接受教育,兼具托兒所和幼稚園的性質。其辦團目標是力糾其時貴族幼稚園和傳統慈幼院的流弊,“用科學的集團的力量來解決勞動者本身的現實生活的困難,取得勞動者本身現實生活的需要,滿足勞動者本身現實生活的欲望,而促進人類文明有更大的長足的進展”。
勞工幼兒團堅持以鄉村幼稚園“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強調幼兒團的教學活動應該符合勞動工人的實際生活,尤為注重健康教育和創造力教育。勞工兒童的健康教育強調鍛煉兒童堅強的抵抗力,彌補勞工健康衛生常識之不足,更重要的是和城市貴族幼稚園里所謂“斯文”教育形成鮮明的對照。勞工幼兒團也很注重創造力教育。孫銘勛等人認為,兒童都有偉大的創造力,勞動工人孩子的創造力更是驚人。因此,他主張:“勞工幼兒的培養不只是文字技術的訓練,要培養他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念態度以向前奮斗,創造出一個勞動兒童的世紀。”勞工幼兒團在師資任用和培養上也繼承了鄉村幼稚園的“藝友制”,將年紀稍大、能力稍強的兒童培養成保姆照料年紀稍幼的幼兒,或者物色一些身體健康的女工在幼兒團邊學邊做承擔教師的任務。
受到南方鄉村幼教試驗的影響,1934年遠在北平香山慈幼院幼稚師范主持工作的張雪門邀請戴自俺在北京阜城門外羅道莊開展“鄉村教育實驗區”工作。張雪門在主持北平幼稚師范期間,一直秉持“騎馬者應從馬背上學”的原則,強調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安排幼稚園課程,這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如出一轍。因此,戴自俺在主持該校的鄉村幼教試驗時,亦是得心應手。他將燕子磯幼稚園、曉莊幼稚園、勞勃生路勞工幼兒團在改革課程、試行藝友制等方面的經驗派上用場,很快在實驗區創辦了農村幼稚園、兒童工學團、青年工學團、婦女工學團等機構,既擴大了幼稚師范生的實習場地,又推進了鄉村幼教事業的深入發展。更可貴的是,在戰火紛飛的年月里,“其事業的社會澤益面日漸拓展”。與此同時,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山東、河南及浙江等地的鄉村師范學校也紛紛效仿,將鄉村幼教與鄉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近代鄉村幼教試驗幾近停止。1940年逃難中的陳鶴琴在江西泰和縣文江村創辦江西實驗幼稚師范學校以培訓幼教師資??箲饎倮蟮牡诙辏慂Q琴又在上海市郊創設大場農村托兒所,繼續鄉村幼稚教育試驗,并計劃將該試驗由大場推廣至上海各鄉區,最終推廣至全國各地之鄉村。然而,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陳鶴琴等人的理想終未得以實現。
二、鄉村幼稚教育試驗的啟示
民國鄉村幼教試驗從肇端、發展至轉向,斷斷續續堅持將近10年,集中代表了中國近代鄉村幼稚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征。新文化運動將科學與民主兩股新風引入到教育領域。一時間,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學化、教育生活化、教育民族化等成為民國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他們將鄉村教育尤其是作為根基的鄉村兒童教育的改革作為挽救國家命運的重要途徑,本著宗教般的專業情懷,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鄉村幼教試驗中,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有益于從根本上改變國民“貧”“弱”“愚”“私”劣根性的教育方式。此舉不僅為中國近代鄉村幼稚教育探索出全新的道路,也為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是政府主導。民國鄉村幼教試驗雖然取得了局部成效,也總結了諸多辦園經驗,但最終未能實現全面推廣的理想。其重要原因是未能得到政府的應有支持。陶行知曾于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上提出過“設立鄉村教育實驗區”議案,最終未能通過。國民政府不僅沒有相關政策支持鄉村幼教,在財政上也未能給予任何資助,更談不上鼓勵幼稚教師下鄉。歷史告訴我們,鄉村幼稚教育的發展僅憑著少數試驗者的滿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1935年張宗麟根據多年幼稚教育實踐經驗分析幼教不發達的原因時認為,“政府不注意工廠和鄉村區域的幼稚教育的發展”,是鄉村幼稚教育工作“收效甚微”的第一位原因。可喜的是,當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發展頗受國家高度關注,政府主導日益凸顯。2010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啟動了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2010-2012年,已有中央專項投資56億元投入到該工程,累計新建、改擴建項目幼兒園3163所;近兩年,教育部又啟動了中央財政實施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和轉崗教師培訓的支持力度。然而,鑒于城鄉學前教育的巨大差距,國家和政府仍需繼續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扶持力度,盡量縮減城鄉差距,實現學前教育的公平發展。
二是教師主力。縱觀民國鄉村幼稚教育試驗活動,無一不是由教育界仁人志士自動發起。他們堅信唯有辦好鄉村的幼稚教育,才能辦好全國的幼稚教育。“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走”是試驗者們的行動指南。為了打消農民的疑慮,真正和農民融為一體,他們毅然脫下西裝,戴上草帽,挽起褲腳,和農民同吃同??;為了不給農民增加經濟負擔,鄉村幼稚園都是免費性質的,辦園經費要么靠募捐,要么是辦園者自掏腰包,陶行知、陳鶴琴等人曾多次自費為幼稚園添置設備、書冊,設計玩具。招生時,不登報、不張貼廣告,堅持到鄉村家庭走訪;開學期間,為了照顧鄉村婦女的正常生產勞動,他們有時還將哺乳期的嬰兒連同稍微年長的哥姐一起領回幼稚園幫忙看護,放園時亦逐個將幼稚生安全送回家中。這些可貴的品質應當成為當前農村學前教育者的精神食量。據學者對某省農村幼兒教師的調查研究顯示,當前農村幼兒教師對本職工作缺乏熱情,就職前完全出自內心喜歡而選擇本項工作的僅占21.9%,別無選擇的占到50.15%。就職后對幼兒教育工作滿意的占44%,不滿意的占56%。造成農村幼兒教師對本職工作缺乏熱情和職業倦怠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教師待遇和社會觀念因素。為了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工作熱情,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除了關注他們的物質生存條件外,還要提升他們的精神生活狀態,以前輩先賢的感人事跡勉勵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
三是農村本位。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人在指導鄉村幼教試驗時十分注重結合鄉村的生活實際。他們將“生活教育”、“活教育”、“行為課程”等理論運用到鄉村幼稚教育時,強調應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如節期、氣候、動物、植物、農事、民俗等,將其擬成“幼稚生生活歷”,強調教、學、做合一,并主張幼稚生的活動應以戶外和農事為主。這對我國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啟示頗深。當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幼兒園要么是純粹的看管孩子的“托兒所”,毫無課程而言;要么是將城市的學前教育內容硬搬到農村幼兒園,毫無農村特色,嚴重脫離了農村的生活實際。更為甚者,幼兒們不得不被迫“遠離”原本廣袤自由的農村天地,而被限制在狹小的四角屋內。因此,當前農村學前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奉守新課改的精神,探索出以農村實際生活為活動中心,以“教學做合一”為活動方式,并包語言、科學、健康、社會、藝術五大領域的新型課程體系。
除此之外,陶行知等在鄉村幼稚教育試驗中探索出的幼稚園“藝友制”對當前的農村學前師資的培訓也有一定的啟示。如利用“藝友制”中“教學做合一”的方式,加強對從中小學轉崗來的教師和新招聘的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在幼兒園工作的指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