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霞
【摘要】褥瘡護理不僅是目前臨床上常見而棘手的護理問題,也是醫護人員一直以來不斷探討的課題,本文就褥瘡的發病機制、褥瘡的預防、中西醫不同護理方法尤其在換藥方法上作了比較分析,以利于指導臨床實踐工作。
【關鍵詞】褥瘡;治療;護理;中藥、西藥換藥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2.9 【文獻標識碼】A
褥瘡又稱壓瘡,中醫稱“席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持續性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組織潰爛和壞死,如不及時救治,肉腐骨露合并感染,嚴重時引起敗血癥,導致死亡[1]。褥瘡護理不僅是目前臨床上常見而棘手的護理問題,也是醫護人員一直以來不斷探討的課題[2]。本文就中西醫不同護理方法尤其在換藥方法上作了比較分析,以利于指導臨床實踐工作。
1 褥瘡的發病機制
西醫認為,褥瘡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如下因素:①受壓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無氧代謝產物堆積對細胞的毒性作用致使細胞變性、壞死、皮膚發硬、變色、形成水瘡或表皮脫落。②受壓軟組織壓力解除后,靜脈充血,當組織持續充血時,因缺氧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漿大量滲出,組織、細胞含水量增多,引起局部組織變性、壞死。③昏迷、脊髓損傷患者運動、感覺神經沖動傳導障礙、肌肉張力降低,同時神經營養功能失調致軟組織抗壓能力降低。④全身營養障礙,能量攝入不足,負氮平衡,蛋白質合成減少。⑤全身脫水、嘔吐,脫水劑致全身脫水皮膚干燥,抵抗力差,易發生褥瘡。⑥當皮膚破潰后,繼發細菌感染在褥瘡的發展過程中占主要地位。而中醫認為,壓瘡的發生,在內是由于久臥傷氣,氣虛而血行不暢,久病而出現氣血虧虛,在外由于軀體主要對著褥點的壓迫及軀體著褥點的摩擦擠壓而致受壓部位氣血失于流暢造成局部皮膚失氧而壞死肉腐,形成瘡瘍。治療方法眾多,而中藥治療褥瘡歷史悠久,在壓瘡局部防治的文獻中占85%[3]。
2 褥瘡的預防
患者長期臥床局部受壓過久,導致血液循環障礙時,發生組織營養缺乏而壞死,局部用石膏,夾板及其他矯形器材時,襯墊不當、松緊不當,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不良,皮膚經常受到潮濕摩擦的刺激,皮膚抵抗力下降、全身營養缺乏,均為壓瘡發生的常見原因,因此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維持正氮平衡,解除壓迫,是一種有效方法。其中做到勤翻身、勤更換、勤整理、勤按摩,勤交班。同時采用各種醫療器械減輕組織壓力或使軟組織交替受力。
3 整體護理
整體護理即針對壓瘡的常規性基礎護理。
勤翻身。實施有效到位的翻身來間隙性地解除局部壓迫,是預防壓瘡最為有效、關鍵的措施。對于Norton評分<14分者,床頭懸掛醒目標志,床尾懸掛翻身卡,每2 h翻身1次;對極度消瘦,易發生褥瘡的患者或已經出現皮膚變紅,則應1 h翻身1次,采用左側臥、右側臥、平臥交替進行,并用軟枕墊在骨突出部位,以保持功能位置,又起到局部懸空,減輕壓力作用;使用氣墊床者,充氣軟硬要適度,防過度充氣使皮膚受壓增加。
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無皺折、無碎屑。
做好患者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完整,通常入院后1~2次/d濕水擦浴,注意擦拭時不可用力,防損傷皮膚,對易出汗的腋窩,腹股溝部位,用小毛巾隨時擦拭保持干燥,大便失禁者及時洗凈肛周皮膚,涂上爽身粉,小便失禁者,留置導尿管。
保證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提供雞、魚、肉、蛋,新鮮蔬菜,水果等食物,鼓勵患者盡可能的攝入足夠營養,不能經口進食者予留置胃管、鼻飼給入。
遵醫囑定期攝入脂肪乳劑、復方氨基酸、白蛋白等,以提高血漿蛋白及膠體滲透壓。
做好心理護理。對清醒患者,針對其思想狀態給予科學的解釋引導,采用安慰、鼓勵、暗示等方法,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心情舒暢,提高機體抵抗力,加快褥瘡的恢復。
4 局部護理
氣滯血瘀型:相當于西醫的I期“淤血紅潤期”,此期局部皮膚表現為紅、腫、熱、痛、麻木或有觸痛,解除壓力30 min后,皮膚顏色不能恢復正常。治擬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50%紅花酒精溶液涂于變色部位皮膚,用大魚際緊貼皮膚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還可用艾灸局部,1次/d,10 min/次,直至痊愈。
血凝蘊毒型:相當于西醫的“Ⅱ期炎性浸潤期”發展至“淺度潰瘍期”期間,患者局部皮膚呈紫黑色,壓之不褪色,局部紅腫向外浸潤、擴大、變硬,表面有水泡或潰爛,邊界不清,有黃色滲出液流出,感染后有膿液覆蓋潰瘍形成,疼痛加劇。治擬托毒祛腐,補氣化瘀,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翻身,避免受壓部位再次受壓,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內液體,外搽濕潤燒傷膏,外用無菌紗布包扎,避免感染,有條件者可暴露瘡面,促進表面皮膚干燥,潰爛處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球輕按傷口,吸出滲出液,灑少許生肌散,用生肌膏紗布外敷,1次/d,待滲出液減少,可直接用生肌膏紗布外敷瘡面,每1~2d /次,直至痊愈,同期予以富營養易消化飲食,注意不需用消毒劑消毒瘡面,不可用力擦碰瘡面,防破壞局部組織。
熱毒浸淫型:相當于西醫潰瘍期,包括從淺度潰瘍期發展至壞死潰瘍期期間。輕者瘡面破潰流膿,周圍紅腫,灼熱,口干欲飲,便結尿赤,重者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惡臭,若感染向周圍及深部擴展,可達骨骼,形成敗血癥而危及生命,治擬清熱解毒,和營活血,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局部換藥護理,注意觀察體溫變化及創面大小變化情況,可用無菌鑷、無菌剪清除膿液及腐肉,無菌生理鹽水棉球輕按吸出局部滲出液,在瘡面上灑少許中藥化腐劑,以助腐肉清除,外敷生肌膏紗布,根據膿液多少1~2次/d,待腐肉脫盡,露出新鮮瘡面,即可直接用生肌散、生肌膏外敷,方法同Ⅱ期,直至痊愈。同期予清淡飲食。
氣血虧虛型:此期創面灰白色淡,膿水清稀,腐肉雖脫,但新肉不生,患者口干口淡,氣短納差,治擬補益氣血為主,護理上加強基礎護理,重視清創祛腐,尤其重視營養的攝入,以高營養易消化為主,必要時行胃腸內或靜脈營養,以扶助正氣。
5 物理療法
用紅外線照射局部,適用于Ⅰ、Ⅱ期褥瘡。
6 結 果
通過臨床實踐可知,中藥換藥在外科治療中有其獨到的臨床價值,它對于促進傷口愈合,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痛苦,具有積極作用.且其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無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患者無痛苦,易于接受,同時在辨證施護中也起到了同病異護的效果,提高了患者依從性,增進了護患之間的和合作與了解。西藥換藥,雖然Ⅰ期、Ⅱ期換藥方法簡單易操作,所需藥物包括雙氧水、碘伏、酒精、洗必泰、慶大霉素等在各醫院都能方便購買,并且對于難治的深度巨大褥瘡往往通過外科手術來治療。如單個小而深的褥瘡采取褥瘡切除術,多個或巨大的深度褥瘡采取褥瘡切除局部皮瓣轉移術。雖然外科手術可較好的去除潰瘍壞死組織,但由于重度褥瘡患者多伴有其他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往往可能加重患者原發病,從而產生更大危險。術后還要考慮到皮瓣的存活問題,增加了手術創面感染的可能、并發癥的可能等護理問題,及大劑量抗生素使用問題。因此無菌操作、防交叉感染又成了重點。因此在換藥方法的選擇上,往往傾向于選擇中醫換藥法。
7 分 析
中藥生肌散主要有滴乳石、滑石、血珀、朱砂、冰片等組成,用于癰疽潰后膿水將盡者生肌收口。生肌膏的組成同生肌散,加上麻油調成膏,再加凡士林制成。主要功效:潤膚、生肌收斂、祛腐生肌,用于潰瘍敷肉已盡,瘡口不斂者。化腐劑主要有熟石膏、升丹等組成,主要功效是提膿祛腐,用于潰瘍流膿不暢。根據臨床辨證將三種藥物分別用于褥瘡的不同時期。另外對西醫換藥方法提出幾點個人看法。
西醫對于創面換藥處理,多采用消毒劑或抗生素,雖然防止了細菌生長,但同時也抑制了創面組織細胞的再生,創面愈合慢,因而療程較長,筆者認為在選擇時需要斟酌。
西醫換藥中,對“創面較小表淺者,可用無菌棉球去除壞死組織以及膿性分泌物,致鮮血滲出為止”的方法提出不同看法,因其破壞了創面固有的組織結構,不利于肉芽的生長,反而使病程延長,這在臨床實踐中已得到證實。
通過以上分析比較,不難發現,就目前如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褥瘡,既可免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手術擔憂,以及壞死潰瘍期患者的手術之苦,同時又減輕了患者以及家屬的經濟負擔,還能縮短病程,加快瘡面愈合。關鍵是避免了術后一系列的護理問題和并發癥,因此值得臨床推廣使用,當然我們也不可全盤否認西醫換藥方法,面對不同患者,不同環境、背景因素,對重度褥瘡患者,西醫手術清創、抗菌消炎,中藥祛腐生肌,加速愈合,可明顯縮短治療時間,節省費用,提高療效。因此合理選擇,發揮二者長處,這才是一個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 唐維新,主編.實用臨床護理"三基".理論篇[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 榮志宏.壓瘡的辨證施護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3):105-106.
[3] 圖門其其格.烏云斯琴.中西醫結合治療褥瘡的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08,27(6):77-78.